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

“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几乎人人都见过,也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但是知道《大道之行也》的人估计不多!

事实上,天下为公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中国的“理想国”也是最古老的理想寄托,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的一种企盼和追寻。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1)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大道之行也》是选自西汉礼学家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对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2)

2

事实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理想的社会模式。

在这个乌托邦里面,大家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人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长成。

表现出大儒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寄托和构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3)

《大道之行也》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反映出儒家学者的一个美好愿景。

3

《大道之行也》文章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从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美好社会的构想。

全文层次清楚,行文有条不紊。

从文章语言角度来看,采用了大量排偶句。

本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事实上《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此书由西汉礼学家戴圣收辑、编纂而成。

本篇文章《大道之行也》记录了孔子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4)

此后“大同”之境界,成为中国历代政治家、改革者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模式。

4

从前,孔子作为助祭者来参加鲁国年末祭典,祭祀结束以后,他走出宗庙,在附近的楼台上游览,感慨万千,长叹一声。

孔子的感叹,大概是为鲁国叹息吧!

言偃在孔子一旁问道:先生叹息什么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如何,如何。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社会和谐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好不自在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5)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

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有《曲礼》《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49篇。

大道之行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所凝聚的最高理想,即大同理想。

孔子以夏商周三代盛世为依托国,描述了人类社会组织生产、和平互助、尊老爱幼丰衣足食的理想形态。

这个描述,成为后世圣贤孜孜以求的终极理想。

事实上,孔子在世的时候,就有传道授业的理想,比如他试图让言偃这个弟子把自己的学说传播到南方去。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6)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

据说,他是春秋时吴地常熟,也就是今江苏省常熟市人。

他可以说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擅文学。

担任鲁国武城宰时,以礼乐教育士民,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

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的学说可以通过言偃传播到南方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的思想(儒家最古老的理想国)(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总之,这篇文章只要用心读一读,不用太费劲都可以读懂,其实就是一种儒家的理想国,非常直截了当,没有任何花言巧语,真的是信言不美呀!


一起探讨《大道之行也》,欢迎关注我!

作者|龚柳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