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才为什么那么多(三国时期那些寿命9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弱。”这一说法。

在古代,即便是太平盛世,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也都是少之又少,如果再碰到战乱时代,平均寿命差不多也就只有三四十岁了。

但即便是在东汉末三国时期这样的百年大乱世,依然有寿数绵长之人。笔者介绍其中三位,让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1,蜀汉廖化。

三国时期的人才为什么那么多(三国时期那些寿命90)(1)

廖化剧照

廖化,字元检,出生年不详,公元264年去世。

青年时期读三国演义时,记得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期。廖化的同伴劫持了关羽护送的两位嫂夫人,然后想跟他一人一个分了,廖化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要把人给送回去,他的同伴不愿意,于是廖化就把他给杀了。后来送还二位嫂夫人时遇见了关羽,就想要追随关羽侍奉左右,但是两位嫂夫人嫌弃他是黄巾军出身不愿接纳,关羽也就只好与其拜别。

廖化的第一次出场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不欺负孤弱妇人,为人正直有底线。想要追随关羽也是被其忠义的气节所折服,这样的人也当是忠义之人。

后来再次出场就到了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了,廖化率军前来投靠,刘备命他前去荆州协助关羽共同镇守。而追随关羽也一直是廖化的心愿,估计当时听到去关羽的手下任职,他应该也是很高兴的。

后来关羽攻打襄阳,吕蒙率众偷袭荆州,危急时刻廖化突出重围前去上庸求救未果,只能辗转回到成都。

刘禅继位后,封其为飞卫将军。诸葛亮北伐时期,其以副将的身份随同出征,屡立战功。诸葛亮逝世之后继续追随姜维北伐,多担任先锋之职。

公元263年与姜维共同在剑阁抵挡钟会大军,后来刘禅投降,廖化追随姜维诈降钟会,姜维反间计最终功亏一篑,廖化也一病不起,不久在迁往洛阳途中病亡。

看三国演义时,廖化最让我惊异的是,这个人活的太久了,黄巾军起义是在公元184年,他曾是黄巾军出身,也就是说,184年时他最少也有十四五岁。而一直到264年蜀汉灭亡,又是八十年的时间,这么一算他怎么说也活了九十五六岁的。

但正史上并没有他做黄巾军的描述,最初的记述便是在关羽手下做主簿,关羽兵败之后其被东吴俘虏,因为思念故主刘备,便诈死背着母亲暗归蜀国。刘禅时期封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跟张翼官位相当。

而其年龄跟宗预差不多,去世时大概在八十岁左右。并且其人以果敢刚直著称,并没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如此的不堪。

纵观廖化一生,先是追随关羽,见证了威震华夏的“水淹七军”,也目睹了关羽的迅速衰败;被俘东吴诈死而归也证明其人极具忠义之心;从刘备时期到刘禅时期,历经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从蜀国的建立直至覆灭,算是蜀汉整个王朝的见证者。

虽然没有吕布诸葛关羽张飞等人如此耀眼夺目的精彩表现,但在三国这段耀眼的历史中,特别是在蜀汉汉一朝,也有其独一无二的光辉存在着。

2,江东吕岱。

三国时期的人才为什么那么多(三国时期那些寿命90)(2)

吕岱游戏形象

初识三国时,对于此人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甚至对他的印象也就是张三李四某某人差不多。但后来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方才发觉,此人不但寿命长,其所作所为也并不简单,堪称一时俊才!

吕岱,字定公,出生于公元161年,于公元256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

吕岱是东汉末年广陵海陵(今江苏南通如皋市)人,本来是当地的县吏,后来为了避乱而南迁。到孙权时期,出侍孙权。

公元215年,曾追随吕蒙等人共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留守长沙负责防卫镇抚。公元220年,孙权将交州刺史步骘调到前线,使吕岱接任交州刺史。交州是江东南面最为重要的势力范围,交州当时最大的势力代表是士燮。226年,士燮去世,其子士徽不愿屈居东吴领导之下,想要反叛自立。士燮曾在交州担任太守四十余年,势力根深蒂固,吕岱知道士徽有反心,便轻装疾进打了士徽一个措手不及,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吕岱已经杀上门来了,士徽惊恐之下出门跪迎,吕岱将其兄弟数人全部斩首,至此东吴彻底掌控交州地区。

吕岱任交州刺史时,多次派人“南宣国化”以教导当地百姓。并出使西南许多国家,使当时的扶南、林邑、堂名等诸多小国都纷纷遣使至东吴朝贡。正因吕岱的这次外交行动,开启了中原政权与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

南方彻底平稳之后,吕岱又被调回中部各地区任职,先后调往长沙,陆口,多次协同镇压当地叛乱,功绩卓著。

239年潘濬去世吕岱接替处理荆州公务,当时其已79岁高龄。后来廖式叛乱,吕岱上书请求亲自带队平乱,攻讨了一年打败叛军,斩杀廖式及其余党。

在荆州时吕岱军事政务一手抓,政务及其繁忙,但他仍旧亲自处理公务,据记载骑马还都能一跃而上,被同僚称赞说比之古时廉颇有过之而无不及。

245年,陆逊去世后,诸葛恪接替其位,吕岱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和诸葛恪共同督领武昌;252年孙亮登基后,又任命其为大司马;256年,吕岱在武昌去世,临终嘱托家人丧葬仪式一切从简。其子根据遗言将其葬在海陵高阳荡。

观吕岱一生,不论军事政治,都有十分杰出的贡献。初为郡丞时把职内之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受到孙权的称赞;接手交州时铲除士燮一族,彻底平定交州,宣传文化教育百姓,出使东南诸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调回荆州时多次亲自平叛定反,处理公务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其功绩政绩当不在周瑜陆逊之下,实为一时之英才俊杰。

且其为官清廉,据说当他出任交州时多年未能顾及家中,家里妻儿饥饿困乏,后来事情都传到孙权耳朵里了,孙权叹息痛责群臣,于是每年都赏赐其家人钱米布绢。

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的社稷重臣之中。

3,曹魏司马孚

三国时期的人才为什么那么多(三国时期那些寿命90)(3)

司马孚剧照

后世历朝历代对于司马氏的评价都不高,究其原因,不外乎阴谋夺权,欺凌主上,甚至有弑君之嫌,所建立的晋朝也是一个混乱无为的朝代。但在三国时期司马氏一族这个污水池子里,司马孚绝对是最清白的那一个。

司马孚,字叔达。公元180年出生,272年去世。享年92岁。

司马孚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一生经历东汉末,三国鼎立,魏蜀覆灭,西晋建立等一系列历史变迁。

司马孚性格敦厚谦让,从不与人结怨。喜爱读书学习,即便是乱世流离之时,亦常读书自学。后来曹植选其任自己的文学掾,后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220年曹操去世后,司马孚等人拥护曹丕继位,而后代汉称帝。当时曹丕任用人事时,多选用自己的亲信左右,司马孚进行规劝,曹丕听从而改任。

221年,刘备举国伐吴,孙权向曹丕称臣,许诺送来质子并降将于禁,可是迟迟不见其动静。曹丕疑惑,就问司马孚,司马孚建议不要紧逼,静观其变。后来于禁归来,但质子始终没有送来,曹丕大怒,魏吴关系迅速恶化,司马孚也因此被外放河内。

226年曹丕去世,曹睿继位,重新启用司马孚,并任命其为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

时诸葛亮数年间多次征伐曹魏,司马孚建议在关中地区设立预备队以长久应对蜀国来犯,并建议迁农夫屯于关中,秋冬训练春夏屯田以为持久,也都被采纳。

239年曹睿驾崩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史载曹爽日益专权,祸乱朝纲(...)。至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孚同司马师防卫司马门控制京师。司马懿隐忍十年一举端掉曹爽一党,将魏国军政大权掌握手中。

260年,魏帝曹髦欲诛杀司马昭,率宫人仆役前往讨伐,不料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百官畏惧司马昭不敢前往,只有司马孚前去(毕竟是司马昭叔叔),抱着曹髦的遗体失声痛哭,自责不已。

及至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贬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司马孚前去拜别,痛哭流涕地说道,直到臣死,都是大魏的臣子。

后来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司马孚依旧经常忧愁满面,并坚持以魏臣自居。

公元272年4月3日,司马孚去世。临终时,遗言仍是以魏臣的身份安葬。

不论后来的司马氏做过多少愚蠢荒唐的事,不论之前的司马氏做过什么阴险诡诈的事,司马孚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的身份让他在后来的曹魏中很是特别,一方面他自认是曹魏之臣,而另一方面掌权的又是司马一族,这两重复杂的身份让他虽保持自身政治立场的绝对忠于曹魏,又不能实质为魏室做些什么。不过单就能始终贯彻自己身为魏臣这一点,也值得后人尊重吧。

斯人已逝,人生百年也不过史书百字。但其在历史长河中曾散发出的耀眼光辉,永恒不灭。

感谢观看本文,欢迎留言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