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砖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它拥有木质、泥质建材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砖瓦的发明使用极大推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各不同时期的砖瓦种类、造型各异,既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用材特征,又反映出着不同的制造技艺与文化传统。其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砖瓦制造的转型创新时期,这一时期由大分裂、大动荡归为统一,故此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制作工艺,使秦汉以来的青灰砖瓦建筑格调发生了转变,最终在隋唐确定下彩色建筑的中华传统建筑风格。

大分裂、大融合,砖瓦制造迎来新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传统中华文化收到西域传入佛教的影响,塔、石窟出现,让建筑融入了不同民族风格和技法。屋顶样式又增加勾连搭和悬山式两种,屋脊由瓦叠砌,正脊上使用鸱尾增强了建筑美感。房屋梁架人字叉手常在中央加蜀柱或横木以增强牢固度和承载力,斗拱的组成与建筑各组成构件的规格比例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用法,除了有支撑檐的功能外,还有支撑枋的功能。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1)

悬山式屋顶

尤其是人字拱逐渐由平直向弯曲发展与屋角起翘上扬的样式配合,使大型屋顶在视觉上显得轻盈,这种中间略向内凹、两端略向上翘的新造型标志着中国特色的飞檐形象初步形成,促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转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隋唐时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国力强盛,建筑风格、技法承袭魏晋南北朝而来,总体上体现出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风范。此时建筑业高度繁荣,设计建造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大明宫、华清宫等建筑规模巨大、气魄宏伟、结构严谨、古今罕见的大型建筑。

隋唐建筑以结构为主体,无华丽繁琐的装饰,建筑外观沉稳、厚重。隋唐工匠已解决木建筑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难题,木架结构形制与规模都日趋形成定制,特别是斗拱部分已经定型并规格化。“飞檐斗拱”是唐代木结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构建筑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二层,屋顶变化幅度较大,屋顶装饰主要集中在脊上,随时间推移正脊两端的鸱尾不断美化、建筑物内部装饰逐渐繁华,屋内非常注重地面及墙壁装饰,高等级建筑地面常用方砖、花砖铺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2)

仿唐代建筑

专业制造砖瓦机构出现,砖瓦样式有标准但不统一

随着建筑形式多样化,砖瓦制造技术与使用范围都有很大创新。魏晋南北朝在建筑工程方面出现专业的、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在制度和技术上的专业划分制,有利于整体建筑设计、施工和技术创新。隋唐时期烧造机构更加完善,皇家御用砖瓦由“甄官署甄官令”负责督造,《旧唐书·匠作监》载:“甄官令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石磬碑碣、石人兽马、碾硙砖瓦、瓶缶之器、丧葬明器,皆供之。”从唐印铭文砖来看有“匠某某”、“官匠某某”、“某某(人名)”、单字和只有纪年、只有官府名称等几种,可补文献未载明的各种砖瓦生产者和生产机构。

但是唐代砖瓦窑样式繁多并不统一,表明管理机构仅仅是对所烧制的砖瓦产品的样式、规格有严格规定,一般常用的条砖长30、宽18、厚6厘米,而对砖瓦窑炉的型制、结构却无统一的要求。即使这样也直接促进了砖瓦建材的标准化与小型化,常见的筒、板瓦多呈深褐色,外素面、内布纹,质地坚硬,火度较高;砖多为长方形的素面砖和绳纹砖,呈灰褐色,尺寸较小,稀见大型空心砖。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3)

唐代印铭文砖

砖瓦艺术进入大发展,多了一丝“颜色”

除了出现专业制造砖瓦机构,砖瓦的烧制技术和产品也有了创新。北魏时期出现滴水瓦的原型——花头板瓦,工匠在该板瓦的大端捏制出波浪形以利于散水槽,散水槽可以使雨水流下后呈分散状态,减少对房屋地基的冲击。隋唐时期的滴水瓦在花头的基础上逐渐向垂直方向拉伸延长,形成三角盾形的滴水檐,这种盾形结构的用途与瓦当相似,可以有效避免雨水对椽子、檩条的侵蚀,此外还可以为图案设计提供空间,起到美化、装饰屋檐的艺术效果。后世沿袭使用一直未变,仅仅是在图案和尺寸上作出细微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

滴水瓦

北魏时还开始在建筑上采用琉璃,这促进了瓦逐渐向琉璃化、炻质化过渡。位于山西大同市的北魏平城遗址中曾发现琉璃瓦碎片,胎质含细砂、釉作浅绿色,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琉璃瓦,但此时实处于初创阶段,琉璃瓦质量不高且对使用方面没有严格的制度。隋唐时期将琉璃瓦的制造与使用发扬光大,在大型皇家、官府、祠庙建筑中广泛使用琉璃瓦,并配套使用建筑彩绘技法,使色彩建筑的基调完全确立起来。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5)

北魏琉璃瓦

在瓦当艺术方面,秦汉时期一直使用平面二维的文字或图案样式,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浮雕艺术逐渐兴盛,瓦当作为装饰建材的代表也逐渐向凸浮雕式造型过渡,在南北朝时期主要是莲花纹和兽面纹,凸起不甚明显。隋唐时期继续发展模制浮雕技术,制造出凸出感、立体感极强的瓦当纹样,主要流行花草纹、龙纹和兽面纹,并由凸面图案瓦当制造技术应用到地砖制作中,制造出大量图案各异的莲花纹、忍冬纹方砖。

在皇家建筑中常常用作铺地砖,大明宫、华清池出土莲纹方铺地砖皆为实心模制。砖以双圈弦纹分砖间内外两区,内区中间为12瓣莲花纹,外区四角为葡萄蔓枝叶,最外侧边际为联珠纹。这些铺地砖与石雕莲花纹柱础、窗楞构建搭配分部,有效提升了建筑物内部的装饰效果。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6)

唐代莲花纹方砖

在唐末五代为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复杂装饰图案效果,出现了(彩绘)砖雕技术。代表为咸阳彬县五代时期冯晖墓彩绘乐舞砖雕,这批砖雕共出土56块,作为墓室壁面装饰,分别镶嵌于该墓甬道的东西两侧,每两块砖上下合拼成一个整形人物,共计28人,甬道两侧各14人,其雕刻内容为吹、敲、弹、跳的男女乐舞演奏队,雕刻技法成熟。从建材制造技术方面来看,这开创了砖雕技法的先河,从此以后砖雕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开始迅速流行,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最终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承载物。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7)

冯晖墓中彩绘砖雕

陶砖使用的突破,兴教寺塔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陶砖建材的使用方面有所突破,汉代多用于地下墓室的砖结构建筑技法到北魏已逐渐运用到地面建筑上。据文献记载北魏著名的洛阳永宁寺塔就是砖木结构佛塔,隋唐仍然使用砖来搭建佛塔,充分发挥了陶砖本身具有的抗压、抗腐蚀性,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唐代砖塔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兴教寺三塔为纯砖结构佛塔,位于西安城南约20千米处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和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8)

兴教寺塔

纵观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砖瓦的发展,由于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制作工艺,随着建筑形式多样化,砖瓦制造技术与使用范围都有很大创新。这些创新沿袭使用、继续发展,到隋唐时期走向定型,影响了后世砖瓦传统制造业:一是专业管理机构出现,出现诸多专业的、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二是烧制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如滴水瓦、琉璃瓦、凸面浮雕式瓦当、莲花纹砖,砖雕技术;三是在陶砖建材的使用方面有所突破,使用砖来修造佛塔。隋唐时期由于砖瓦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建筑风格,让原本的青灰砖瓦开始多了一丝“颜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