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思维出自哪本书(读这本书后才明白)

利他思维出自哪本书(读这本书后才明白)(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偶尔在书友的书架里看到,刚开始读时感觉作者的观念过于陈旧、片面,主要是还写得有点啰嗦。后面读过一章后有点惊讶,很多要素描写得很是深刻。

写这分享也有担忧(怕杠精喷),毕竟很多人喜欢直接简单的,只喜欢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自己不喜欢的有一万个理由来排斥。认真静下心来读一些深一点的东西才能有成长,毕竟方便面天天吃会让人精神萎靡,不利于健康。

这本书写得比较细,但是慢慢读下去,会收获很多。我每次读这本书时,都有足够的动力。这动力来源于,遇到了身边的人确确实实是如书中所说,不管是团体组织,还是人情关系,而越读越佩服作者早已将我国民性说得很透。

“中国人格的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组织”的,因此一方面被造成自我压缩,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整个“人”都被压得很低,另一方面又缺乏纪律,无须对一己之行为负责,也少尊重别人之权益。中国人的“人我界限不明朗”,人格之依赖性,以及“桃源”情结,都易衍生自恋狂式的“万能的幻觉”。”大多数成年人其实是精神上未断奶的巨婴。成人儿童化,少年的老年化,实际上是自我压缩的人格,弱化个人的体现,环境如此。

“中国人对“人”下的定义,正好是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的,而这个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

“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书中指出的现象在今日仍然比比皆是。

简言之,两人成"仁",取代个性。因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模糊,让人情之间有很多空子可钻,使人与人之间总是处于一种分不清的状态。你我的界限消失,也就有了没来由的侵犯。

进一步,自我的一切都得由外在的他人来定义,所谓面子,所谓合群,所谓明理,天理,都是来源于他人的界定。而这就造成:没主见、没创新精神、一切看他人眼色行事,重视人情世故大于法律及科技文明,直到清朝末。再就是对精神的忽略,因为精神来源于对自我,个体的反思和观照。所以哪怕是所谓的"顶尖人才",原型也是儒家的圣人,只要民可安,身体之安,一切以"稳定"为主,从来无关精神。

儒家思想影响了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要求我们合乎道德礼义的规范,中国有特色的良知系统,中国人的身是必须由自己对别人的心去导向,也是必须由别人的心去组织,缺乏自我自主的意识。由领袖与团队定义自己,逆来顺受,他制他律的人格,把人当作工具,不尊重内在的自我,导致私人状态不理想。

在中国文化里,个体的“自我”肯定,总必须借助别人的表态。因此,“做好人”,正是为自己赚取“道德上的优越性”之最佳方法。

至于在中国人之间,如果一个人想在社群中出头做一点儿事,特别是想当社群领袖的话,就必须处处替别人着想,尤其必须关怀别人生活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德服人”。这其实仍然是完成“自我”之举,只不过它是在人情的磁力场中展现的,因此好像比其他“个体化”的自我完成的事业显得更为“无私”。这就是经常说的:这是为了你好!其实另一面是控制你。利他是利用人的贪婪,对别人对你的感恩进行利用。…… 在另一方面,想控制别人者,也会导引出处处替对方着想的“人情”逻辑。

中国人对自己对别人都只有“人身”观念,而没有“人格”观念。

至于中国人“安身”与“安心”的倾向,却是要求别人来“定义”自己,因此也就必须由别人的“心”去组织自己的“身”。

中国人的“身”是必须由“心”去照顾的。能照顾人“身”者,就可以“得人心”。因此,在中国人的文化行为里,屈服人的最佳办法就是“攻心为上”,而其捷径则为“身”。换言之,中国人的“良知”是可以用“人情”去颠覆的东西。孟子说“仁者无敌”,的确是摸到了“心的文化”之基本逻辑。

中国人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人”就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存天理灭人欲,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

中国文化要求每一个人做到的,是一种不生不死的状态。一个人不能太爱憎分明,因为,自己爱的东西得不到,自己憎的东西推不开,都会引起极大的痛苦,因此,唯一的麻醉剂,就是处处于感觉不冷不热的中间灰色地带,以便对自己失去控制的外界达成一种绝缘体的效果。于是,逐渐地就使自己与自己真正的感觉失去联络,觉得好的与坏的都无所谓,反正生活就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上,一个连“自我”这个领域都没法确立,而且与自己的生命力失去接触的人,也的确只能如此。

罪恶感”是“自我”这个完整形态对本身内在状况产生的焦虑,以及对本身存在条件的质疑。至于“安心”则是必须把感情找一个地方安放,就如同找寻慈母的怀抱一般。因此,在中国人的情形中,社会意识往往会与爱国意识合流,而且有让后者压倒前者的倾向。

当个体与群体利益相冲突时,所有大众都会劝你以大局为重,可是小的群体如果不被尊重,何来的群体。

文章来源于人间路上

备注:部分内容引用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文。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