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

一次去山西省运城,特意经过洛阳,缘起海长法师经常提到白马寺,印修师兄常讲白马大和尚的故事,因一直没有这个机缘,这次到洛阳可以了心中的愿。印修师兄是一个不错的修行者,从小就上山(太白顶云台禅寺)随海长法师出家,因缘到了现在外省大寺院任主持。桐柏“云台出高僧 五台出僧人”,现白马寺为同宗字**派系释印*主持。

“河图洛书”出自洛阳,河洛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2)

洛阳的地势山脉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构成,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这些山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

洛阳是河洛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洛阳是古代长期被大一统的都城,古代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洛阳历史承载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定鼎嵩洛、宅兹华夏,一直被无数学者名人和帝王政客公认为是华夏文明正统的象征。

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洛阳历史折射了当时朝代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现代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3)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4)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5)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6)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7)

东汉的白马寺

洛阳三面环山,有两条大河穿过。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古代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老城以东21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古代的“僧院”便泛称为“寺”,佛教的发源地,有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8)

白马寺自建立后,便成为了当时的佛教的传播中心。“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翻译出了第一部汉语佛经《四十二章经》,后来另一位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历朝历代有许多西域和其他国家的僧侣来此览经求法。

白马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白马寺占地面积约为200亩,根据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白马寺的面积将达到1300亩,成为从古至今面积最大的佛寺。

北魏时期,洛阳诸寺中,白马寺的香火最为隆盛。

白马寺几经兴废,冷落萧条,残败破乱。东汉明帝曾夜梦丈六金人,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汉明帝遂“感梦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求佛法。以白马驮经,并于永平十年(67年)来到当时的京城雒阳。为了给两位高僧一个居住和翻译《四十二章经》的地方,汉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僧居“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9)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0)

唐朝时,武则天任命她的男宠薛怀义为白马寺的住持,垂拱元年(685年)为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白马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建筑宏伟,有僧众千余人,吸引了各国的佛教徒前来朝拜。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1972年,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而对白马寺进行了修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还下令将北京故宫的贝叶经和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的夹纻干漆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造像以及大批法器调配到白马寺,随后这些故宫文物成为白马寺的珍品。1983年起,白马寺被中国政府公布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1)

白马寺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有“祖庭十古”的说法。白马寺的齐云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舍利塔。“西天取经”始于白马寺,梵文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洛阳立坛传戒和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此。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白马寺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2)

山门是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门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全名分别是“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和“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马寺的山门,元代置有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朝时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门,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 “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筑。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大殿的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罗汉、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就是此处。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3)

大雄殿是唐代时期寺院的内的主殿。现在它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供奉有“三世佛”,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着韦力、韦驮二天将,十八罗汉分坐东西两侧。这些造像均为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旧藏,1972年调拨至白马寺,至今未归还故宫。

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较为罕见。它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该殿在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时重修,是寺中修建时间最晚、规模最小的佛殿。

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建于汉代,是一座以青砖垒砌,长42.8米,宽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筑,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卢阁,与四周的配殿、门楼、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处院落。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阁内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毗卢阁两侧的配殿分别是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内有二位高僧的塑像。清凉台的东西两侧还新建了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中华古佛和印度政府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4)

齐云塔在白马寺以东250米处,又叫做释迦舍利塔。宝塔建于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1992年修建的“泰国风格佛殿”和2010年竣工的“印度风格佛殿”以及“缅甸风格佛殿”。除此之外,斯里兰卡、尼泊尔、日本、韩国等国家风格的佛殿也将陆续在白马寺修建。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5)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6)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7)

历经战国,鼎盛于隋唐,留存至今,白马寺内和洛水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深层次的表现出古代文明的程度不同。

白马寺内目前有历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赵碑”和“断文碑”,分别位于山门内的东西两侧。赵碑是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由赵孟书写的《洛京白马祖庭记》碑,还有北宋《摩腾入汉灵异记》、金代《释源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清代《白马寺六景》等碑刻也颇为著名。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8)

洛阳作为王都大邑,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彰显才华的必去之地,是河洛文学发展的沃土。无数文人墨客挥翰著文,留下了不可胜计的绚丽华章。河洛文学,以汉、魏、唐、宋为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经历了无比的辉煌。正所谓: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19)

先秦时期,《诗经·周南》、《关雎》,“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三班洛阳著《汉书》,《两都赋》首扬东都,张衡“精思傅会”作《二京赋》成为“长篇之极轨”。《刺世嫉邪赋》,蔡文姬写《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建安时期,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孔融成名于洛阳,曹植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应氏》和《赠白马王彪》,《洛神赋》令人销魂。齐聚洛阳,他们各具风采,争奇斗艳,使洛阳成了文学艺术荟萃之都,为河洛大地留下了无数笔叙哀情,风韵清丽,潇洒洛阳城令“掷果盈车”,《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从“乐不思蜀”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学再添千古流传的典故传说,陆机的《洛阳记》到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古洛阳的辉煌永载史册。

唐代,大诗人李白著有《春夜洛城闻笛》,杜甫在洛阳,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质,写下了“三吏”、“三别”。白居易幽居履道里,河洛文学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佳句。韩愈教学东都,广聚贤才。杜牧科考东都,才华横溢。诗鬼李贺为唐诗百花中的一朵奇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为河洛文学的繁荣。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20)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下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舒元舆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

牡丹“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

白马寺内的洛阳牡丹花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

河南洛阳白马寺简介(游白马寺见证河洛文化)(21)

白马寺,两千年不名,历史不曾荣耀,经得岁月,没有多少人来写记下这历史,现在很多人看不到现在的美好,又以自己的方法来穷尽历经的自然地理和自然规律,道出古代人文明生产与当时的文化文明发展程度。或许有人会问:自古代有大志者和大智慧的人建功立业,报负而自负报效国家的,纵今天穷于什么?

宇宙间,看到了天上灵气,是有星才有星光,有了云才有蓝天太阳的光芒。星云蓝天太阳之光,万物有各种形状,自然而然万物依次为序,天道相互循环,伟大的人成就都会远远超越一阴一阳。有大志者和大智慧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关键看他赋给人们和这个历史的意图。就像古代的圣贤大哲没有什么不同。把经历过的看见过的展现出来有何不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