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活动报告主要内容(砥砺奋进这五年)

步履铿锵踏歌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汶川活动报告主要内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汶川活动报告主要内容(砥砺奋进这五年)

汶川活动报告主要内容

步履铿锵踏歌行

——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眸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却是弥足珍贵。

五年,是一个交汇点,记录着奋进的旋律。

五年,是一座丰碑,镌刻在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

五年,是一本线装书,书写着汶川县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五年,是一个历史的跨越,是一次华丽的蝶变,必将载入汶川县史册,铭刻在汶川人民心中。

这是奋进的五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更是辉煌的五年。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高耸,施工正酣;果园里,甜樱桃缀满枝头;岷江河畔,游客纷至沓来;城区高楼拔地而起,公园、绿地草木葱茏;乡间道路四通八达,产业风生水起,农民脸上溢满笑容……如今,穿行于汶川县的山间村寨、街头巷尾,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精彩。

五年来,汶川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对四川(汶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频发易发的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州委各项决策部署,交出了一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效防范风险挑战、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圆满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

实干担当抓转型 谋发展

这里,激扬起一场争先进位的创业热潮——

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五年来,淳朴善良的汶川人民讲实干、重执行,冲在最前线、走在最前列,积极应对复杂宏观经济形势,在创新开拓中加快发展,在拼搏实干中奋勇争先,用勤劳的双手换来了汶川的美丽蜕变。

——生态农业质效双增。建成汶川果、汶川茶、汶川竹、汶川药等产业基地20.95万亩,甜樱桃、脆李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猕猴桃、跑山猪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证书18个,2020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21.4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3.6%。

——绿色工业转型升级。七盘沟绿色中小微科技产业园区初步建成,“一园四区一线 飞地”工业发展布局全面构建,规模以上企业达37户,占全州的34.4%,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州的42.5%,稳居全州13县(市)第一位。

——全域旅游成势见效。康养经济蓬勃发展,“两大胜地·两大内环线 文旅小镇”建设有力推进,旅游收入达51.09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3.9%。

近日,竞争力智库、中国经济导报社和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1》,汶川县作为我州唯一县(市)上榜“2021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

汶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区,景区景点全域覆盖。

蓝天、碧水、生态宜居,每一张定格照,都是汶川的风情写真;民俗、古朴、大爱无疆,每一组修饰语,都是汶川的底蕴写意。

绿色美丽汶川给人以强烈的生态美感,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运动探险、美食购物、健康养老等旅游业态丰富,“文、深、慢、漫、精、境”“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聚集,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汶川,这片大爱汇聚之地,独具魅力的藏羌文化、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和多元的宗教文化令人流连忘返。

五年来,获得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等殊荣,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夙夜在公,励精图治。一组鲜活的数据见证了汶川的跨越发展: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9亿元、增长23.4%,第二产业增加值31.2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22.1%,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13.3∶50.6∶36.1调整为2020年的15.8∶41.8∶42.4。

坚持不懈抓生态 优环境

这里,营造出一域蓝绿交织的宜居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生态,是汶川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厚植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汶川,成为汶川的战略抉择。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站在汶川县城河堤上远眺,江面宽阔,碧波荡漾,几只白鹭在江面上自由飞翔,悠闲自得。

“筑牢汶川蓝、增添生态绿、护好一江水”。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江四区”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大规模“绿化全川”、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汶川县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划定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27.6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三。同时,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以上,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完成人工造林7.7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6.9%,公众对生态环境综合满意度达91.5%。

今年1月,针对汶川县龙跃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坡二级电站)在项目中存在无环评批复文件的问题,汶川县生态环境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进行公示。

一直以来,汶川县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强化问题整改责任追究,对履职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或个人,严肃追究其责任,以法律的刚性守护汶川的绿水青山。2017年至2020年,该县立案查处环保违法案件56起,收缴罚金297万元。

“汶川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央、省、州环境保护督察,正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把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汶川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袁世林告诉记者。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汶川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铁腕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力推进中央、省、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整改问题231个,整改率达94.3%。鸟鸣山涧,鱼翔浅底,珍禽栖息,汶川交出了一份天蓝地绿、水青气净的生态答卷。

同时,汶川县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探索“1155”应急管理经验,累计投入13.35亿元用于“4·8”山体滑坡和“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实施“1234”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连续40年无重特大火灾发生。

五年来,汶川县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50个、省级“传统特色村落”13个、省级“四好村”11个。

守护好群众赖以生存的良好家园,汶川笃定而行,持续加码。如今,站在生态发展新的起点上,汶川各族干部群众将携手并进,共同描绘“净土阿坝、康养汶川”美丽生态画卷。

全力以赴抓脱贫 惠民生

这里,走出了一条群众满意的富民之路——

白云簇拥,绿水环绕,沃土成片。走进汶川县田野乡间,幸福映在人们的脸上。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

千年梦想,一朝梦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汶川县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始终做到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该县划分脱贫攻坚“五大战区”,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先后实施扶贫项目1821个,积极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等工作,32个贫困村、1281户40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县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汶川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创新构建“1 2 10 N”疫情防控联动机制,坚决守好阿坝南大门,新冠疫苗累计接种14.23万剂次。厚植大健康理念,在全国率先发布“熊猫指数”,健康素养水平由13.6%提升至20.4%。深入推进区域医疗分中心建设,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乙综合医院。

——深化区域教育中心建设,汶川中学成功创建全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汶川兴川北附属实验学校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完成交通建设项目84个,建成“四好农村路”110公里。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县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253元和16525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4.5%和63.9%。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新,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五年来,汶川县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得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殊荣,脱贫攻坚经验作为唯一县级案例两次入选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减贫报告》并作大会发言,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好”的等次,国家东西部协作培训班现场教学工作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和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以工代赈先进经验获得国家发改委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县在民政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论坛作交流发言。

一项项改革成果落地生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今,洁净的自来水通到了农户家里,崭新的幼儿园里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标准卫生室让群众小病不出村,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广场遍布城乡……一幅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兴旺发达的和谐画卷全面展开。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今后五年,汶川县将全面贯彻中央、省、州战略部署,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新格局,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乡村振兴、高效民生供给、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创新治理六个重点领域示范引领带动,为建设精神富足、生态优质、文化多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汶川蓄势赋能。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大胜地”新格局基本构建,生态保护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全面优化,各项经济指标排名位居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一方阵”和全国少数民族县(市)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05亿元、年均增长7%,全面建成精神高地、生态高地、文化高地,成为“一州两区三家园”坚实支撑轴、川西北生态经济重要增长极、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服输、不气馁、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汶川儿女,将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务实拼搏、开拓创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汶川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