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评论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的梗)

官方评论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的梗)(1)

“小镇做题家”这一明显含有嘲讽愚弄之意的贬意之词,算是彻底引爆了网络,捅了马蜂窝。一波波从民间底层走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业、事业有成的“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履历和奋斗历程,满满的正能量,算是通过集体的自我曝光给这一贬称“啪啪打脸”。

有网友感慨称:这么多年,戏子第一次踩在了读书人头上。具体的背景就不去解释了,这句话流露出的无非是“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这一层语境。多少年来,读书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是有前途的——自科举制度以来,读书依然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便捷、有效而公平的方式。

官方评论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的梗)(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让这一颇具魔幻色彩、天差地别的身份转变成为可能。察举制也好,九品中正制也好,那些世家大族、权贵官宦的“二代”们是不屑于这样的寒窗苦读的,他们自有“登堂入室”的渠道。就像有的网友说:有的人一辈子都到不了罗马,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公平吗?当然是不公平。怎么办?当然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只能通过个人的进步逆袭上路、改换门庭。悬梁刺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裹足取暖、负薪挂角……这些古人们寒窗苦读的故事,由来已久。他们通过读书,大多扬名立万,实现了人生逆袭,成为最早的“小镇做题家”。

官方评论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的梗)(3)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范仲淹为何名为“朱说”?这是由于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数年宦海沉浮,范仲淹文武兼修,成为一代名臣,至今留下的一个成语记录下他早年刻苦求学的往事。

宋人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也就是说,范仲淹小时家贫,住在庙里读书,生活清苦。他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应该很多人猜出来了,这个成语叫“断齑画粥”。小时候的范仲淹当然没骑过高头大马,没吃过锦衣玉食,没听过什么丝竹弦乐,也不知道大户人家那些少爷小姐们游园赏花的兴致……他唯有读书,埋头苦读,书中有他鱼跃龙门的机会,有他光宗耀祖的憧憬,有他浇尽块垒大展抱负的所有可能。

官方评论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的梗)(4)

多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个热议话题。犹记得小学时,校外围墙上印刷的白色大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还有一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多少年来,许多人在这条求学路上走得十分辛苦而漫长。如果今天的试卷上考航模、海钓、国外游学……那些苦孩子们只能早早交卷。

“十年砍柴”多年前出了一本书,叫《进城走了十八年》,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曾经有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网文在各大平台疯转,夸张的题目足够吸引人眼球。他们背后讲述的故事,无非是城乡差距下的身份鸿沟,以及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融入现代社会的努力。

官方评论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的梗)(5)

很多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分析、解释、论证、数据很多——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那些从乡村、从镇上初中一路考上去的孩子们,只希望能通过读书可以找一份不用像父母一样辛苦干体力活的工作机会,能够一步步地、哪怕缓慢地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至于人中龙凤,很多家长并不奢望。

没有祖荫可以庇护,没有家财可以铺路,没有当纨绔子弟的命,只能走“小镇做题家”的路。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含着金钥匙,不是每个人刚成年就有名车相赠,不是每个人刚毕业就能拿到新房钥匙。所以,那些嘲笑小镇做题家的人,收起你们傲慢和调侃的嘴脸吧。最是少年不可欺,人生路,还很长久。

感谢您这么好看,还看完全文,欢迎关注:明记铺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