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

“惊风雨而泣鬼神”,这句评语是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对李白诗《早发白帝城》的评价,不止杨慎这样夸李白,杜甫也曾经盛赞李白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谪仙人,仙人的诗作感动鬼神,这不很正常嘛。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1)

惊风雨而泣鬼神

杨慎为什么会夸赞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惊风雨而泣鬼神”呢?就在于这首诗的“快”,一是行舟速度快,二是诗人的心情愉快。

有人说,李白这首诗太夸张,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走水路有一千多里,怎么可能一日之间就到,你别说,还真不夸张,南朝人盛弘之著《荆州记》就明确写道这是事实: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江陵,1200里的距离一天就到,真如御风而行一般,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2)

后来杜甫怕人们不相信,也写诗作证: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这事儿是有目击证人的,不由得你们不信,这首诗的诗题叫《最能行》,可见诗中所描述的是一个在行路方面特别有造诣的人——江上水手。

杨慎自己在《升庵诗话》中也对“快”作出了详细说明,可看作是他赞美李白的理由: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这首诗到底快在哪里!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3)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诗之前,先了解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此前李白因为牵扯到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要从川渝地区经过。结果刚刚走到白帝城就受到了赦免的消息,李白这可是惊喜交加,于是赶忙乘船返回江陵,刚回到江陵,李白就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4)

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大早就开始赶路,这是诗人心中急迫回归江陵的写照,也能从中体会到李白内心的欢快劲儿。接着“彩云间”三个字可不得了,写白帝城地势之高,直入云霄,而云是彩色的,只有心情愉快的时候,才会看到彩色,否则世界都是黑白的,就不是彩云了,而是“黑云翻墨”,还给人一种驾云归去的仙人感,李白是仙人,凡人哪能驾彩云?同时,这句诗又为下文写速度之快开始蓄力,以高之险,来衬托行舟之快。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5)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通过千里和一日的对比,一写距离远、一写时间短,千里之遥,一日就还,可见行舟之快。而且这个“还”字非常妙,还是回到、归来的意思,一般人们只在说回家回乡的时候才说还,江陵可不是李白的家乡,而他却用了“还”字,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欢乐,为什么?因为被赦免了,拨云见日了啊!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6)

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你看,前面两句都在写快,这句突然写到两岸猿声,目光转向了其他地方,似乎整个节奏为之一缓,但细细品来,实际上还是在写快。诗人听到两岸山中的猿声“啼不住”,山不止一座,猿声不止一处,只有极快飞驰,才能把猿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浑然一体,不绝于耳。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7)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猿声还没消失,瞬息之间飞快行驶的轻舟,就已经穿越过来万重山。李白似乎觉得,山势之险、一日千里、猿啼不住还不足以表达出船有多快,所以他又从船本身出发,加上了一个“轻”字。轻舟,一下就把轻快感表达出来了。

你想啊,李白被流放时,肯定也走过这条水路,那时候他心情沉重,船肯定也显得沉重。此时被赦免了,可以回去了,心情愉悦了,船自然也轻快了。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8)

所以这首诗“惊风雨泣鬼神”之处就在于,字面,它流畅灵动,毫不滞塞;意象上,有高城、险山、猿声、轻舟,气势豪爽挺拔;又从快船抒发出心中的快意,于豪放中显出欢愉;最后,杨慎说“太白述之为韵语”,是说他用删韵为韵脚,这是上平声15韵,本来就有轻快悠扬之感,再加上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更是快上加快,乐中之乐矣!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9)


李白写的意气风发的诗句(惊风雨而泣鬼神)(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