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婆果的口感(苹或许是蜂斗菜)

《小雅·鹿鸣》据说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短短八个字,一幅祥和恬静的风景画就现在我们眼前:在空旷丰美的原野上,一群糜鹿三三两两的在悠闲地吃着青草,小鹿跟在母鹿的身后,欢快的蹦跳着,有的不时抬起头来“呦呦”的鸣叫几声······一下就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亲和热闹的氛围渲染了出来。

我们不研究诗的意境,只分析那群鹿吃的是什么草。

古今对“食野之苹”之“苹”字的解释,都说与《召南·采苹》里“予以采苹,南涧之滨”里的“苹”所指不同,在这里当指肥美的蒿草。《管子·地员》:“黑埴宜稻麦,其草宜苹蓨,其木宜白棠····”这说明“苹”确实是一种陆生植物。

陆玑《毛诗草木疏》释“食野之苹”:“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

《尔雅》:“苹,藾萧。” 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司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中的“薛”,《说文解字注》解释说“高燥生薛。張揖(东汉)曰,薛,賴蒿也。”照此说,《司马相如·子虛賦》中的“薛”就是《尔雅·释草》中的“苹,頼萧”。

《百草纲目》说藾蒿苗、叶似茵陈蒿。与茵陈蒿相似的有碱蒿、莳萝蒿和猪毛蒿。除了茵陈蒿幼苗可食外,没听说碱蒿、莳萝蒿和猪毛蒿可食,也不是“茎似箸而轻脆”。

藾萧或藾蒿,在现代的植物志书里,找不到行对应的种名,古今文字工具书中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如果单查“藾”和“萧”,“藾”都解释为藾蒿,“萧”的解释有所不同:《说文解字》说“萧”是艾蒿(古代的艾是部分蒿类植物的统称),陆玑《毛诗草木疏》解释为“牛尾蒿”,郑玄《笺》解释为芗蒿。现代释本有的写作“香蒿”。在《中国植物志》里,青蒿和黄花蒿都有香蒿之俗称。

郑玄《笺》将“食野之苹”之“苹”解释为蒌蒿。《本草纲目》说“苹”是白蒿,“鹿食九种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还说白蒿有水陆二种,水生者蒌蒿,即《尔雅·释草》里的“蘩,由胡”,陆生者皤蒿,俗称艾蒿,也就是《尔雅·释草》里的“蘩,皤蒿”。李时珍否定了郑玄和陆玑的说法:“郑樵《通志》谓苹为蒌蒿,非矣。鹿乃山兽,蒌乃水蒿。陆玑《诗疏》谓苹为牛尾蒿,亦非矣。此说似有道理,水生蒌蒿鹿吃不到,牛尾蒿味辛熏鹿不可能食。

《本草纲目》说白蒿的陆生者叫皤蒿,俗称艾蒿。 据《中国植物志》,古人所说的艾蒿,并不是今之艾蒿,而是包括宽叶山蒿、野艾蒿、南艾蒿、白叶蒿、蒙古蒿、红足蒿、五月艾、魁蒿及歧茎蒿等“复合种”名称,《说文解字注》也说《说文解字》里的所说的艾蒿是统称。那么“皤蒿”是指哪一种呢?

陆玑《毛诗草木疏》释《召南·采蘩》“于以采蘩”:“蘩,皤蒿。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传云:蘩,游胡;游胡,旁勃也。”《本草纲目》:“恭曰:《尔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叶颇似细艾,上有白毛错涩,粗于青蒿······又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其苗叶亦相似···”

《中国植物志》说今之白莲蒿就是《尔雅》和《古今图书集成》里的白蒿。并说古本草书如《大全本草》记述“白蒿,蓬蒿也,似青蒿而叶麤(粗),上有白毛,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所指即白莲蒿。但是,白莲蒿是多年生草本,茎半木质化,不能食用。如果说白莲蒿是“皤蒿”,不符合郭璞说皤蒿“初生亦可食”和陆玑《毛诗草木疏》说皤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这些特征。

《大戴礼记·夏小正》说:“荓秀。荓也者,马帚也。” 《夏小正传疏》和清《草木典·苹部汇考》都写作“苹秀。苹也者,有马帚也。”据有的学者们考证,苹和荓,是同音假借字。如是,那么“马帚”也是“苹”的提名之一。

关于“马帚”的解释,《尔雅·释草》 “荓,马帚。” 郭璞 注:“似蓍,可以为扫蔧。” 《尔雅注疏》“荓草似蓍者,今俗呼谓蓍,荓可以为扫蔧,故一名马帚。”《尔雅·释草》里还有:“葥,王蔧。”郭璞注:“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扫彗,江东呼之曰落帚。《尔雅注疏》:“此即藜之科,大为树可以作扫蔧者,一名葥,一名王蔧,一名王帚,江东呼落帚。”照此说,《尔雅》里的“荓,马帚”就是“葥,王蔧”。根据以上“似蓍”、“似藜”“以为扫蔧”等特征,可以断定就是今之黎科的地肤。

在本草书籍如《本草纲目》里,也有“王帚”、“马帚”之名,但所指是鸢尾科的马蔺。马蔺的根木质部坚韧而细长,可制刷子,或作刷马毛之用,故名“马帚”。

《全唐诗话》记有这样一段故事:“唐文宗听政有暇,博览群书。一日,延英顾问宰相,‘《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是何草?’宰相李珏、杨嗣复、陈夷行相顾未对。珏曰:臣按《尔雅》,苹是藾萧。上曰:朕看《毛诗疏》,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似非藾萧。”

我没查到唐文宗引用陆玑这段话的原文。《尔雅·释草》还有一种“蘩”:“蘩,菟奚”。按照本草书上的解释,菟奚就是今之菊科之蜂斗菜。风斗菜常成小片生长,长长的叶柄成丛生状。叶子圆形近圆形,很像葵(冬葵),也似水中苹类植物,花白色。其叶柄和嫩花芽供食用,且味美可口,在日本广泛栽培作为蔬菜,我国也有栽培。《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丘》“昆仑之丘有草曰薲(蘋),其状如葵,其味如蔥”,应该就是指的蜂斗菜;《吕氏春秋》“菜之美者,昆仑之苹”,《管子·地员》“黑埴宜稻麦,其草宜苹蓨(蓨:羊蹄菜)”以及上述唐玄宗所引陆玑所说之“苹”,也应是指此种。 蜂斗菜也符合陆玑“苹,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的说法。

比较之下,《小雅·鹿鸣》“食野之苹”之“苹”指蜂斗菜的可能性最大。

苹婆果的口感(苹或许是蜂斗菜)(1)

苹婆果的口感(苹或许是蜂斗菜)(2)

苹婆果的口感(苹或许是蜂斗菜)(3)

苹婆果的口感(苹或许是蜂斗菜)(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