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与胡乔木,郭沫若谈论历史,忽然提出来一个问题:你说曹操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不等两人回答,毛泽东就给出来他的看法:“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毛泽东本人对曹操一直持正面评价,非常敬佩曹操,他不认可一直以来将曹操刻画成白脸形象。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1)

但是毛泽东也没有回避曹操的缺点,并且非常鞭辟入里地指出了曹操的两个最致命的缺点。

由于这两个缺点,使得曹操终其一生也没能一统三国,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

01 优柔寡断,错失一统天下之机

毛泽东认为,曹操的第一个缺点是优柔寡断,以致错失良机。

汉中,位于南北交界之地,北面是秦岭,南边挨着巴山。汉中是连接中原与蜀地的重要之地,拿下汉中,便可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境地。

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军蜀地。十九年,刘备与刘璋开战,最终,刘备拿下益州。益州是蜀地的门户,占领了益州之后,刘备在蜀地的脚跟就站稳了。

此时对于刘备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拿下汉中,以将其打造成阻塞曹操的要塞。

而对曹操来说,汉中同样重要。有了汉中,曹操就能威胁到刘备的势力,倘若汉中落入刘备之手,便只能与他陷入相持的状态。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2)

于是曹操非常果断地决定出兵攻打汉中。当时占据汉中的是张鲁,自称是天师张道陵的后代。

张鲁的弟弟张卫与张鲁共同作为汉中的决策者,面对曹操大军来袭,也产生了分歧。

张鲁认为曹操势不可挡,干脆直接投降,还能逃过一劫。但是张卫认为汉中位置险要,凭借自己手里的兵马粮财,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因此主张拒守。

张鲁思来想去,听从了张卫的意见,决定与曹操开战。

对于这一战,曹操本来颇有信心,认为必定能在短时间内攻克。但是张鲁表现出了超人的顽强,让曹操有些措手不及,一时间进退维谷。

此时曹操战也不是,撤也不是,非常地为难。所幸在手下谋士的建议下,还是坚持斗了下去,花费了四个月才打得张鲁投降,取得胜利。

汉中得来不易,曹操得到汉中之后,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原本意气风发的锐气已经消散了许多。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3)

此时司马懿给曹操提了一个建议。

司马懿认为,现在刘备刚占据益州,还没有彻底吃下,正是脚跟不稳的时候,却还要去争夺江陵,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此时曹操率领军队假意攻打益州,正在向江陵发兵的刘备必然方寸大乱,原本完整的部署也会因此被打破。

此时曹操率军趁虚而入,必能大破刘备,从此再也不必惧怕这个定时炸弹。

但是曹操迟疑了,他觉得刘备有诸葛亮的辅佐,又占据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蜀地,绝对不是好欺负的。倘若贸然进攻,却被诸葛亮给拦下来,恐怕要出大事。

司马懿继续劝告,眼下是打败刘备的绝佳,唯一机会,一旦错过,等刘备站稳脚跟,成了气候,就再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曹操仍然不为所动,不敢听从司马懿的建议攻打刘备。他甚至用一句话来训斥司马懿:“既得陇,复望蜀耶?”

这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初光武帝之口,如今被曹操“引用”,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4)

司马懿无奈,只能任由曹操放弃这次机会,退兵而走。实际上,曹操也并非底气十足地教训司马懿,这也只是为他的退让提供一个不错的借口和理由。

曹操老了,当时他已经六十岁,对于许多冒险的决策是想来想去,不敢下定决心去做。

对于趁机攻打刘备的利与弊,曹操心中也非常清楚,但是他早就失去了那种当机立断的魄力,踌躇之际,自然错失良机。

另一边,刘备听说曹操打下汉中之后,火速派人与孙权议和。同时凭借着物产丰富的天府益州,刘备势力急速扩大,短短几个月就远胜从前。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发动争夺汉中的战争,经过长达两年的斗争,最终成功拿下汉中,为称王打下坚实基础。

此时曹操万分后悔,如果当初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将刘备扼杀在摇篮里,就不会有今天的败局。但是没有后悔药,也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输了就是输了。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5)

倘若当时曹操果断发兵,很大可能会打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吞并刘备之后再与孙权交战,也必定占据绝对优势,一统天下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可惜的是,这样好的一个机会被他的犹豫断送了。

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一场会议的时候,就引用了曹操这段历史。毛泽东虽然是为了分析时局,以便之后做决断,但这个为现实服务的历史案例,其实也包含着毛泽东个人认为的遗憾。

毛泽东不止一次感慨,如果曹操再果断一些,历史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02 犹豫未杀司马懿,酿成司马氏之篡夺

经过汉中之败,曹操已经彻底失去了一统三国的力量,而此时曹操应该担心的地方其实是如何保存实力。

众所周知,最后三国的赢家是司马家,司马氏就是从曹芳的手里取得了天下,成为真正的“吃鸡冠军”。

曹操的犹豫,让他再一次错失良机,导致司马氏势力得以保存,最终在他故去之后翻身做主。其实,在司马懿还是曹操麾下的时候,曹操就已经怀疑过司马懿,并且掌握了可以绝对除掉司马懿的优势。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6)

建安二十四年,司马懿奉曹操的命令辅佐太子曹丕,为曹丕出谋划策,取得了许多成效,因此渐渐获得了曹丕的信任。

不久,司马懿为曹操提出屯田之策,解决了让曹操头疼不已的粮食问题,再度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此后司马懿屡次为曹操进献良策,让曹操逐渐放下了戒备,打消了杀害司马懿的念头。又看司马懿与曹丕关系甚好,便决定将司马懿留给曹丕。

不久之后,曹操去世。起初司马懿依然伪装得很好,安葬曹操,整肃内外,一件件事情都井井有条,但是暗中司马懿已经开始积蓄力量。

直到曹芳彻底信任司马懿,希望封他为丞相,但司马懿拒不受礼,表面上是明哲保身,实际上开始架空曹芳,逼得曹彪自尽,魏国的王公都被抓起来。

司马懿做的这些,为司马氏赢得江山奠定了基础。司马懿去世十二年后,其孙子司马炎接受魏国禅让,开辟了晋朝。

曹操的优柔寡断,导致司马氏这个不安定因素未能在曹操手里终结,潜伏下来,最终颠覆了魏朝。这个天大的失误,让历史的书籍笔锋一转,换了轨迹。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7)

其实曹操许多时候也并非优柔寡断之人,他在误杀吕伯奢之后喊出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以及后来“梦中好杀人”,都证明着曹操心狠手辣,不怕杀人。

但是一到了这种决定天下大势的时候,曹操就往往容易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03 “双标”宽以待己,害人又害己

除了犹豫不决以外,曹操还有第二个致命缺点: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换句话说,就是“双标”。

曹操双标吗?他曾经下令军中将士不得破坏农田,违令者斩首,他的马匹受惊踩坏了麦子,于是要自刎,最后割发代首,赢得了将士的信赖和忠诚。

表面上看是他严守法纪,实际上也没损失什么,就把这件事情给揭过去了。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轻易毁弃。

如果这件事情不足以证明,还有一个细节。

官渡之战取得胜利之后,曹操冷静下来,认为不能沉迷于胜利的喜悦,纵容军中骄纵之气,于是亲自下达了败军令,规定此后凡是打了败仗的将士都应根据损失受到惩罚。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8)

此举本是为了约束将领士兵,防止他们因为骄傲而导致失败。这个军令也一直传了下来,起了不小的作用。

赤壁之战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急于求成,不听谏言。当时贾诩建议,只要屯兵荆州,安抚民众,孙权必然投降。

但是曹操没有听从,选择挥军南下,以不擅长的水战对抗孙权刘备。

招致大败之后,曹操本当自罚,但他也没站出来要治自己的罪。毛泽东在读赤壁之战的时候,就曾经批注“赤壁之败,将抵何人罪?”

兵败不可怕,但曹操身为主帅,在战败之后没有反思自己,以自己为先进行治罪,反而将错误归咎于下属,日久天长,只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主公不值得追随。

赤壁一败涂地之前,曹操还曾因为对自己太过宽容,导致大儿子曹昂丧命。

建安二年,曹操准备攻打张绣,于是率领大军南下,将宛城团团围住。城内的张绣自知不敌,于是主动投降,希望曹操能放过自己。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9)

张绣也算是一方豪杰,此刻不战而降,曹操心中愈发骄傲,认为张绣是慑服于自己的威势而降,因此非常“飘”。全然忘记了,此前他还曾经严令禁止军中浮躁骄傲之风气。

志得意满的曹操想耀武扬威,便设宴款待张绣,以“恭喜”他弃暗投明,选择归服自己。

张绣表面上热情迎合,暗地里颇为不满,认为自己投降已经是给了曹操面子,眼下他还要羞辱自己,有些无法忍受,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宴席上,曹操分外兴奋,专门让自己的贴身护卫典韦带了巨斧跟在自己身后。张绣原本捧着酒杯,见到典韦凶神恶煞,哪还有吃饭的念头?

这顿饭吃完,张绣也有些怀疑曹操是不是真心接纳自己的投降,万一他准备过段时间就杀了自己呢?

此时曹操仍是飘飘然,甚至当着张绣的面,把张绣的婶婶邹氏纳为妾室。

邹氏国色天香,丈夫早夭,张绣对她一直非常敬重,如今曹操竟然如此折辱她,实在是有些受不了了!

于是原本准备投降的张绣又惊又怒,放弃了投降,暗中策划着怎么杀害掉曹操。但是张绣的谋划很快就败露,不得已提前反叛,曹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爱马绝影也被张绣的军士砍死。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10)

曹操不敌张绣,只能退走,但是马匹被杀害,单凭一双脚如何跑出来?

就在这时,曹操的长子曹昂将自己的马给了曹操,有了马匹,曹操很快在将士的掩护下杀出重围,逃过一劫。但是曹昂身陷敌阵,最终被杀。

曹昂虽然是妾室所生,但是生母早故,一直是曹操的正妻丁氏抚养长大,与嫡子无异。当时曹昂就是曹操的最理想继承人,又是得力助手,却被曹操的骄傲给害死。

一同战死的还有曹操的贴身护卫典韦,“古之恶来”,忠心耿耿。此次战败,曹操可谓损失惨重。

后来丁夫人得知曹昂为了保护曹操战死,便找到他喝骂:“你害死了我的儿子,从此我也没什么可留恋的!”于是丁夫人不顾曹操的劝阻,辞行回了老家,从此再不与曹操相见。

曹操对自己太过宽容,才会在不战而胜时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导致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妻子和最信任的贴身护卫。

典韦死后,曹操更加缺乏安全感了,不敢信任任何护卫,经常以各种理由杀害那些疑心的人。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11)

丁夫人为曹操生下的长子,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

曹昂死后,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继承人,但曹丕在即位的时候也感慨:孝廉长兄,自然应该接过这个位置,如果长兄还在,我也当不了这个皇帝。

曹昂比曹丕要年长许多,如果曹昂没有死,将来作为太子的他心思稳重,自然不会被司马懿给轻易骗到,也许曹魏与司马氏的命运会发生改变。

04 往事千年,魏武挥鞭

曹操贪图享受,对自己的手下非常严格苛刻,对自己却一再放纵,最终导致许多损失,断送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虽然有这两个致命的缺点在,曹操再如何奋斗也无法实现一统三国的目标,但他依然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物,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朽卓越的功绩。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黄淮流域最为严重。

交战之地,最受伤的是平民百姓,虽然没有招惹任何人,但是依然被屠戮、奴役、充军、发卖。数百里空无人烟,白骨累累,尸横遍野。是当时毫不夸张的写真。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12)

在这种局面下,曹操大兴水利,开屯田,盐铁官卖,对于恢复民生和经济做了不小的贡献。

曹操严厉惩戒那些加害百姓的地痞豪强,深得民心;对于军队人才选拔上唯才是用,爱才惜才,不少出身卑微,贫寒的人都因为曹操的器重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乱世,但曹操对文化教育方面依然十分重视。他既重视法度又崇尚礼节,让仁义和礼让辅助刑法教化百姓。

曹操还专注于藏书,曾经专门设立管理典籍书册的官员,广泛收集在民间的各种藏书,加以整理,大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毛泽东在北戴河居住时看到渔民们在壮阔的大海上打鱼,心生豪迈,挥笔填下这首《浪淘沙》。此时他想到的人,就是曹操。

在这里,毛泽东毫不掩饰自己对曹操的喜爱:“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13)

毛泽东肯定了曹操的功绩,也非常欣赏曹操的诗句,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中国学术界曾经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辩论运动。

毛泽东觉得,曹操之所以一直被当作“白脸”(戏里的奸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刻画,三国志对曹操是肯定的,但是三国志不够通俗,不如三国演义流传广,普遍为人知晓,因此曹操的形象就定下来了。

因此,为曹操翻案,其实也是坚持唯物主义,对待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简单地一面概括评价,而应该兼顾优点与缺点,功绩与过失

这是毛泽东对曹操的基本看法,但是整体上他还是肯定曹操的。

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奋斗了一生)(14)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是毛泽东对曹操最完整全面的一个评价,他只说了曹操的三个身份,至于这三个身份各自承担的任务和内涵,则需要我们自行揣度。

毛泽东正是在坚持用唯物辩证主义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中,同时看到人与事物复杂的两面性,从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为我所用,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运用,凝练,升华,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胜利,赢得新生。

参考信源

1,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新华社

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