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一直以来都蛮有争论的,我其实也都是知道的。

喜欢的人,喜欢小男孩大卫那种天真、栩栩如生的行为,再捣蛋也好,最起码是那个年龄段孩子真实的表现,光着衣服到处跑、爬上爬下拿东西、洗澡的时候不愿意关掉水龙头……每次,孩子们读起这本书时,都会露出那种眼睛里发光的笑容。

不喜欢的人,会怀疑这本书到底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书里刻画的小男孩大卫,明明就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之前我也收到过几个妈妈的分享,说没读这本书之前一些孩子不会做的行为,看完后天天都会学大卫的言行举止,让人觉得很头疼。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1)

出于这种微妙且纠结的心理,且不确定孩子是否真的能够避免这种负面影响,在孩子们三岁前,我真的没引入这本书,想着反正可以看的书那么多,晚点引入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最近,刚开学刚两周的 Eric ,自己从学校图书馆里把这本书借回来了。Eric捧着这本书激动地和我说,“妈妈,this is David, my friend David!”

Joshua 看到弟弟拿回来的这本书,更加激动,还开启了自己的故事回忆录,“妈妈,我喜欢这本书三年了,刚上学老师就介绍了这本书,别看 David 在这本书里总是说No、No、No的,他在很多地方也会说yes、yes、yes 啦!”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2)

也有专门用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大卫优点的图卡

虽然我没有主动给孩子们引入,但没想到他们都看过了,所以我也加入了读这本书的队伍,和两个孩子一起讨论了他们的视角,结果孩子们的思考,给我上了一堂“成长型思维”的教育课,所以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中所感受到的东西。

“我只是还没学会”

我和 Joshua 讨论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平时都是怎么样和你读这本书,又是怎么看这本书的?”Joshua告诉我,每次老师都会告诉大家,David只是还没学会 “Yet”。

在所有的“NO”后面加一个“Yet”,就可以变成“NOT YET(还没有/暂未)”,句子背后的含义便是将困难和问题视为暂时性挑战,将孩子的行为看成持续成长的过程。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3)

这样想来,我们大人所感受到的大卫的各种行为,或调皮、或捣蛋,不听指令、乱涂乱画,的确都让人非常头痛,但可怕的是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一个固定的思维“孩子就是这样子了”

但是这本绘本却告诉我们“这些行为都只是暂时性的”

大卫调皮,只是大卫还没有学会如何不调皮;

大卫不听指令,只是大卫还没有学会听指令;

大卫不喜欢穿衣服,只是大卫还没有学会如何喜欢上穿衣服。

对于孩子来说,大卫的所有行为都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他的学习步伐并没有停下,完全可以逐步向前。这种心态便是成长型思维的缩影,孩子正在学习将消极的自我判断变成积极的正向鼓励,“我并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懂规则的人,我只是还没学会如何听指令和懂规则而已”。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4)

这样的心态是具备可迁移性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更好地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挫折。比如做一件事时如果孩子和我们说,“我不会”,那我们就可以说,“你只是还没有学会”。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NOT YET(还没有)”墙,和孩子一起畅所欲言,哪些事情是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到的,这也是老师基于这个绘本的衍生小活动。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5)

那些我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的事情,并不代表我们永远都做不了,比如我和孩子们一起头脑风暴,“我还不会唱歌”、“我还不会玩呼啦圈”、“我还不会飞”、“我还不会画画”

当我们列出这些事之后,会发现摆在面前的困难和问题也变得更加清晰和聚焦。

“没有失败这回事,只有成长的机会”

面对孩子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我们的下意识可能会苦恼、焦虑?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6)

Joshua 却告诉我在 David 这本书里,“最后的那句 Yes 是班里的同学们最喜欢的一句话”,听Joshua说他们每次读到这一页,有些孩子(当然包括他)都很喜欢走上去抱抱David。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除了不让自己局限在困境里之外,还包括父母的“鼓励”和“看见”。当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行为,并且迎接新的挑战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是孩子强大的后盾。

当我们明白了David的行为只是暂时性的,反过来也可以安抚我们焦虑不安的心,让我们可以看看孩子是不是碰到了什么问题,给孩子一个拥抱,胜于千言万语。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7)

David的行为的确让人很头疼,但在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时候,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比如我问Joshua:

我:你是怎么看待David爬上桌子去取饼干的事情?

Joshua:他已经很努力想要去做点什么了,不过脚离椅子边缘那么近,还是挺危险的,下次要把椅子挪近一点。

和孩子一起寻找方法,看看如何让行动更有效,比起盯着这个事件本身(“David想吃饼干”)更有价值。

正因为David的行为是有争议性的,所以我们可以每次和孩子讨论学到了什么,先肯定孩子不停努力的过程,然后再优化更有效的方法。透过这些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性的思考模式:没有失败这回事,只有成长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我也会直接把我的担忧告诉孩子,“可是,David光着身子到处跑,可能真的不是很好吧。”这个时候,他们总会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我们可以从教David好好穿衣服开始做起!”

当我们对 David 光着身子到处跑介意的时候,其实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确定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先从学会穿衣服开始。我之前看过哥哥学校里所示范过的一些目标卡纸,都非常形象。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8)

目标卡纸从“不可以”带出“我可以做什么”

我们可以把问题进行拆解,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来达到。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进步就好像爬坡一样,一天天在努力,一步一步地离自己的目标更近。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9)

从和孩子讨论5个“可以”和“不可以”开始一点点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别忘了强化对孩子努力过程的描述,对孩子来说,即便是小小的成就,只要用尽全力,也值得肯定。

举个生活中常用的例子,如果孩子学会讲故事了,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具体描述,“我觉得这个故事你讲得特别好,妈妈能明白小象为什么会生气。” 而不是泛泛而谈地夸孩子。

接着别忘了一定要补充提问,“上个星期,你都不太能完整地讲一遍故事,我觉得现在你很棒,为什么能跟妈妈讲故事了呢?”

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孩子往往就会开始思考并总结自己的行为,孩子可能会说“因为我有努力去记住它,所以我能讲故事给妈妈听了”,答案或许很简单,但却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行为,建立成长型思维。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10)


这段和两个孩子一起讨论《大卫,不可以!》的过程,真的挺让我受益匪浅的。虽然我写过很多成长型思维的文章,但是直接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思维能力,感受更加直接鲜明。

我也发现,其实《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是将孩子常见的一些行为游戏化演绎了,让孩子能够感同身受,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进行持续深化的理解,也会赋予孩子更多的启发。

大卫不可以绘本用三个步骤讲(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11)

从读绘本,延伸到对大卫的行为进行分析,并一起讨论背后的原因以及可以改进的方法。

我想这也是把“成长型思维”融入到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吧,让孩子能够借助绘本,看到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如何可以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

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我们细致入微的包容和理解,毕竟,爱才是孩子释放可能性的最大容器。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或点赞~

如果想学习更多轻松育儿小知识,欢迎观看抖音【优陪宝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