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1)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2)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3)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教学解读)(4)

一、内容概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传主是先后两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作者艾弗•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记述了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在棚屋中通过艰苦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见到镭的美丽的颜色的过程。文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至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场所与环境;第二部分7至19段,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第三部分20至26段,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文章用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既为我们再现了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的科研过程,也为我们展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二、选文特点

在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作品中,艾弗•居里的《居里夫人传》是一部佳作,既客观真实,可信度高,又生动流畅、饱含深情,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第一,予深情与叙述的叙事技巧。由于居里夫妇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专业性过强,一般读者较难理解。文章对居里夫妇的具体科研过程和方法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描写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深情舒缓地为读者推出了一个个镜头。又由于身份特殊,在叙述过程中,作者的情感犹如涓涓细流渗透在字里行间,使得全文饱含情思,富有诗意。纵观全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表现人物品格润物无声。

第二,恰当引用补充细节,真实可信。文章除了对居里夫人做正面和侧面刻画以外,还有多处引用,分别出自《居里夫人自传》《居里传》,多为传主的信札和日记。这些引用文字为读者把握传主特点,恰当地补充了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极大提高了可读性。

三、单元定位

本文与刚刚学过的《列夫•托尔斯泰》均为传记,同属自读课文。与本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点,都以巨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

根据统编教材编写意图,要求学生在学习前面两篇教读课文和传记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经验积累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借助助读系统、旁批、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精神启迪。

四、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确定,既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更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学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上的空耗现象,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本文目标,可以确定如下。

1.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本文虽然属于叙事性作品,但与一般的叙事作品不同,文章没有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个个镜头为读者呈现了居里夫人科研生活的各个侧面与片段,并且恰当引用了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等。学生要能通过读文章,从这些镜头和引用文字中认识、把握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与科学精神。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传主特点的时候,不仅把人物放在事件中来表现,而且为了确保真实性,多次引用传主的信札、日记,增强了可信度、可读性,二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前面已经说过,本文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他对自己的母亲怀着无限崇拜之心,骄傲之情,这些情感都融进了字里行间,使得文章语言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叙述居里夫妇欣赏美丽的颜色,这一部分宛如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和一支浪漫的小夜曲,洋溢着满足与宁静,富有感染力。还有本文的标题美丽的颜色也是含义丰富,值得品味。

五、学习方法

在教学本文时,要体现出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围绕学习目标,通过自读、发现、合作、讨论、品味、体会等,既识人又品文,既提升语文素养,又得到人文熏陶。

六、学习过程

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学习目标、课型特点等,本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搜集资料,了解居里夫人主要科学成就和个人品质。居里夫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的科学成就早已为世人所瞩目和认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关于居里夫人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故事广为流传,学生耳熟能详。学生在课前收集这些资料,既可以加深对居里夫人的认识,也可以为本文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拉近情感距离。自读课文,发现印证。这一环节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课堂交流,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说说在自己的认识中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和个人品质是人尽皆知的,如果再让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来概括,仍然脱离不了这些几乎是定论的结论。所以,与其让学生读课文之后来贴标签式的概括,不如先说认识,再回到文章中去印证。

2.读文章,找出能作为上述评价的依据的内容。学生对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等已形成了既有认识,因此分析人物性格就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本文有哪些表现居里夫人性格的内容则比较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印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学生所列举的这些事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中的情节,而是一个个并列的镜头,是为了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的表现人物特点。

3.三分析表现手法。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概括事件,印证了自己对居里夫人性格特点的认识和评价。但是对于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特别是文中为何多次引用居里夫人信札、日记还未关注,而这恰恰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主动巧妙地引出,比如老师可以提问: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叙述、描写等,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数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五六十一十四十五段,这是否合理?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仿佛回到了历史现场。

4.欣赏富有情味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本文看似简单,很多内容一望而知。那么教学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细细揣摩本文的文本内容和文本特点,就会发现,其中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当属文章语言诗意而有节制,特别是后半部分叙述居里夫妇欣赏美丽的颜色这一镜头,有几个句子值得玩味。这几个句子是最能生动的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和个人品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语言深处品味欣赏,可以通过抓重音、语速等反复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深刻体悟隐含在文字中的居里夫人身上的那种低调、内敛、谦逊的品质,并潜移默化的渗透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语文学习的品质。

5.最后回到文章标题美丽的颜色,揣摩其多重含义,实现对于文章的深入理解。

七、总结评价

本文与前一篇课文同属传记,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明显的不同点。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归纳异同,形成认知。

相同点表现为都以巨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不同点表现为《列夫•托尔斯泰》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中插入精当的议论。美丽的颜色则以镜头组合式的叙述娓娓道来,在叙述中饱含深情。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还多数引用了传主的信札日记。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全文或《居里夫人自传》全书,走进伟大科学家、伟大女性的内心世界,逐步实现统编教材所设计的读整本书的编写意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