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七个法则(道德经中的平衡之道)

生态平衡是一种自然法则,损补是一种自然规律在自然界,过分、过度、过头的部分,会被减损;而不足的部分,会得到增补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直到平衡为止人类社会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是不公平的所以,应该“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见《老子》第七十七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德经的七个法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的七个法则(道德经中的平衡之道)

道德经的七个法则

生态平衡是一种自然法则,损补是一种自然规律。在自然界,过分、过度、过头的部分,会被减损;而不足的部分,会得到增补。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直到平衡为止。人类社会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是不公平的。所以,应该“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见《老子》第七十七章。

——《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第七十七章大意:自然法则难道不就像拉开了弦的弓吗?如果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如果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如果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点;如果弦拉得不够,就拉紧一点。自然法则就是减少多余的,补充不足的。但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供奉天下人呢?只有那些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但不自以为能干,有所成就但不居功自傲,并不想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