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

文/咖喱之水花

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老大难”,学生惧之怕之,尽管他们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但依然只是不尽人意,寥寥无几又干涩无物。这就是农村学生作文的真实现状。受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学生的作文一直谈不上水平,语文素养始终不得以提高,年级段的增高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被僵化了的写作课堂里,孩子常常了无情趣地挨过宝贵的生命时光,茫然且无感觉地完成着任务。


三年级是小学学习中的一个中间段,也是过渡段,它起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学生刚刚迈入作文的门,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提高了许多,他们显得无所适从,更是产生了害怕的想法。如何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由此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1)


一、低位期盼,转战课外演练场

教师的心理期盼,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实施的积极性。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对学生有一个期盼,都希望学生能达到一定的要求,更是觉得这一切都是必然的。而事实上,学生不一定就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他们作文无话可写,他们不知如何去写,他们觉得一切都很茫然。教师一味给予否定,只会让学生在作文的路上越走越怕。所以,对于学生的期盼,不妨放低些,让心理期盼落到实处,这样子,才可结出甜美的果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是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尽管学生处在三年级了,已经进入了写作的阶段,但这仍然不可以孤立存在的。说与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不可或缺。把话说好,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


不可否认,沉默不语的学生在文字上的能力会弱很多。叶圣陶先生说过:“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必定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


师与生的对话平台,在课内,更在课外。课堂很大时候,只属于小部分学生。而课外,更是学生最好的演练场。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无一掩藏地展现了出来。平常时候,上完课就离教室远远的,把师与生的距离画得很明确。自从经常往教室跑后,却发现了不同的小天地,甚是惊喜。班里的蒋媛都一脸笑意,课堂发言并不太积极,但她说起事儿来侃侃而谈;王嘉话也同样不多,但偶尔说起来,还会幽默一把……偶尔在学生话未说完的时候,就接过话茬子说;偶尔在他们嬉哈时,也会凑上去。学生开始习惯老师在讲台下的身影了,他们的心,渐渐像一扇正在开启的门,展示着他们存在的内容。


老师爱学生,老师教育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用心去感悟学生身上的每一丝变化。那些言语的撞击产生的火花,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燃烧到了课内。很多学生因为有了对老师的亲近感,课堂上也能偶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敢说了,能说了,那化为笔下文字的结果就不再遥远了。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2)


二、多媒体相助,未成曲调先有情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里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他们唱的这出戏里,只有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这戏才能悠扬而深远。


将多媒体与作文融合,这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但是它不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叠加起来,而是努力服务于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农村的学生有他们的特殊性与局限性。生活给予他们的舞台,只是在这一片农村里;家长们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老师的帮扶作用与引领作用,就犹如那一根救命稻草般,不可或缺。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3)


在教学生写课外兴趣活动时,我先布置学生事先去吹了泡泡。这给予了他们一个丰富的体验空间,一切有真实感受的事情,总是不会缺乏内容的。我把学生吹泡泡时的照片一幅幅呈现,泡泡的色彩斑斓也在学生的眼前出现,就像真实可以触摸似的,这些都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他们都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的心弦就这样子叩动了。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作文的思绪里。他们按着图片与文字的引导,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了出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堂上体现得轰轰烈烈。采用现化化教育技术,帮助重点观察、仔细观察,充分地说话,这不正是一次积极的口头作文吗?并用是最好的难点突破。学生后来的书面习作,水到渠成。


习作课的根本任务是先学会表达。利用多媒体,最终是为了落实在“写”。作文课,没有刻意的写作知识指导,但皆是有感而发,语言有了一根牵引的拐杖,还会空洞无物吗?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4)


三、突发小事,作文有了意外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不拘一格的作文教学方式,会让这个目标更易于达成。


当我们“不期而遇”学生无意间生成的一些小事时,换个角度去事情处理。教师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通过自身的教学机智,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势,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会与许多的意外美丽相遇。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将时刻做好发现的心理准备。遇上的事情其实很平常,我的学生书丢了,没写作业;后来发现他是把书落在办公室了。一个创新的思维必将隐藏于一些意外之中。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5)


那节语文课上,学生对老师的表现都很意外。不上新课,也不讲练习。黑板上的一个长方形图案就拉开了序幕。我让学生猜测,这究竟是什么?学生在这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情发挥。好奇心推动着学生拥有了愈来愈浓烈的兴趣。再几笔下去,长方形成了一本语文书。语文书下又多了个长方形。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那些言语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在课堂里。书消失了,书又回来了。经过这一系列的曲折经历,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享受到了自由轻松的体验,享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快乐。学生的精彩表现成了课堂里亮丽的彩虹。


这样的“不期而遇”总是让人高兴的,给意外一个机会,就是给课堂更多的精彩。学生后来的作文的确精彩,他们彰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才华,那一篇篇文章,真让人出乎意料。这份意外的精彩太让我惊喜了。


因此,面对一些事情,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观,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索,我们才能享受到一些意外的精彩。作为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捕捉学生的种种体验,让它们成为课堂中最好的教学资源。


作文教学,有了这份意外,学生与老师都会与精彩相伴相随!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6)


四、我手我心,不再为写而写

把写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却又成为了一大难题。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硬着头皮写空话、写废话,更写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那带回家写的日记,绝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中藏着许多丰富多彩的事,所以他们并不缺少内容,他们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指导者,教师要事先捕捉学生的身边事,才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帮助学生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去体验,并引导学生会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如此细水长流,他们的找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7)


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内容与字数上,并不作限制,只要学生真实地记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水平的差异,导致日记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味地否认只会让这日记的舞台黯然失色,不如循序渐进、发现学生日记本中的闪光点。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评价,无疑是尝到了甜果,那一份信心就渐渐上来了。平时也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子相互借阅、相互评析,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现他的日记风采。这些举措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为学生的写作道路做铺垫。教师对待学生的发展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这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蕴酿出美果的。


我在班级里注入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日记。这种新的形式就是把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入日记写作中,这是一本面向全班的日记,向同学展示各自的生活,展示各自的内心世界。在自由组合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地调整,相互学习与相互竞争的氛围就出来了。那些不愿意动手写的同学也开始按捺不住了,他们也需要在这个合作日记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影子。闲暇时,还听学生们在说着各自的日记了,颇有谁也不让谁的趋势。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好的改观。合作日记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的面貌,也给班级带来了一种新的生命。

改善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打消学生的畏怯心理)(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让学生在生活的源头里,找寻到了那一份滋味,无论是酸的,还是甜的,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章。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里,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充分地展,农村小学生的文章里定也是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心得》

3、《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