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独木舟出土在哪(8000年前的独木舟破了个洞)

2019-02-23 07:29 | 钱江晚报

最早的独木舟出土在哪(8000年前的独木舟破了个洞)(1)

带着一双蓝色塑胶手套,吴健微微弯下身子,从独木舟底部,轻松取出一块巴掌大小的木头,像打开机关一样,船底出现一个20公分左右的洞。

眼前这条独木舟,是著名的8000年前的跨湖桥独木舟,也是迄今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在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遗址厅,6.5米深的湘湖水下,它仍停泊在最初的地方。

2017年夏天,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和钱报记者说起,馆里正在跟浙江大学合作一个课题,做相关跨湖桥遗址黏合剂的材料分析。其中有一项,就是发现了独木舟底部有个直径约20厘米的孔洞,被一块削好的木塞用胶黏剂补上了。

作为船底抗水压防渗水的修补黏结材料,当时古跨湖桥人究竟使用了何种胶黏剂?

给船“洗澡”时发现补丁

这块“补丁”出现在舟的中间位置,没有凸起,和舟体保持在一个平面,说明修补技术非常好,颜色看起来,比船体周围的棕色木头要浅一点。

“在没有清理完成的情况下看,这块补丁一点都不明显,这些缝看不出来,而且本身这个地方,刚好是树疤的位置,颜色和边上有点不一样也很正常。”吴健说。

那么,是什么时候发现树疤有蹊跷?

我们来前情回顾一下这条独木舟的保护流程。因为跨湖桥遗址经过海侵,独木舟里盐的成分比较高,木构件要先脱盐之后马上采取脱水保护,之后才能在常温下进行展示。

脱盐怎么脱?

独木舟现在睡的“床”,是一个大的玻璃钢槽,边上制作纯净水,通过浸泡,稀释盐分,通过水的不断置换,降低盐分,再进行文物保护。

接下去,脱水,也要对独木舟的“皮肤”进行清理,比如“搓老泥”,通过纯净水和药水的长期浸泡,木头里面的胶质就开始松动了。

工作人员就是在给它“洗澡”的时候,偶然发现怎么颜色不一样了,再看看,哎,这块木头怎么还能动?原来可以拿出来。

检测发现,这块木头的材料,跟原来的独木舟不同,是阔叶树,材质纹理比较密,分量重,而独木舟使用的是松木,比较轻。

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块木头可能是粘补上去的。

吴健把这块木头拿起来,只有3厘米厚,口沿有弧度,斜面,上面有一条条削的痕迹,还有凿的痕迹。

最早的独木舟出土在哪(8000年前的独木舟破了个洞)(2)

“胶水”是一种中国漆

补丁是怎么粘上去的?又用了怎样的“胶水”?

破洞里,还留了一些木头残留物,专家取样去实验室检测。同时还把跨湖桥博物馆的其他两位“嫌疑人”也带走了,微量取样进行检测—— 一位,是跨湖桥遗址一只豆盘上破裂的陶片,陶片边沿曾发现涂上了胶黏剂,而且是二次粘补痕迹,当时的居民曾将破裂的陶片重新粘补回去。

另一位,是除了独木舟之外另一件镇馆之宝:桑木弓。此弓也一直在馆里展示,这只木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弓。更重要的亮点是,弓全身涂满了生漆,所以,这把弓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漆器。

因为一个洞,引发了一条关于跨湖桥人“胶水”的线索链:漆。

三位“嫌疑人”都跟一种胶黏剂有关,而弓此前已证实是漆弓,那么,其他两位身上涂的,会不会也是漆?

吴健说,这个洞其实是几年前发现的,一直没有急着去检测,因为整条船已经经过化学处理,成分复杂。

鉴定大漆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热裂解-气相/质谱,但是,出土后为了保存木质文物,桑木弓和独木舟都进行了保护性处理,脱水定型所用的化学品,例如聚乙二醇(PEG)等,几乎掩盖了漆酚的特征,无法确证。

最早的独木舟出土在哪(8000年前的独木舟破了个洞)(3)

为了避免化学杂质的影响,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采用了灵敏度、准确性更高的鉴定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

既然有了好的科技手段,吴健索性把这三种标本集体送去做了一次检测,就有了这次合作课题。

结果显示,弓的涂层、修补独木舟和陶片的胶黏剂主要成分,都是生漆,而且是中国漆。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大漆的证据,而且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最新一期国际考古学著名期刊《考古科学期刊》刊登了吴朦、张秉坚、蒋乐平、吴健、孙国平联名发表的文章。

补完之后的独木舟怎么了

“我们可以合理推断,8000年前的跨湖桥地区,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漆树,跨湖桥先民发现这种树皮割伤后流出来的汁液是很好的防水涂料和胶黏剂。”

吴健说,他们把大漆涂在弓的表面,可能为了减少磨损,用起来更光滑舒服,也可能为了美观。

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可以说,用生漆来修补损坏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是跨湖桥人广泛掌握的生活小技巧。

工作人员把这块“补丁”填回去后,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修补完成的洞边缘外,还有一圈薄薄的浅坑。

“实际上是二次加工,二次粘补。第一次是为了填平,但是结合面很小,不牢固,于是他们在边上舟底又掏了一圈,再填充。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把洞补牢。”吴健说。

这事,也越来越复杂了。

“独木舟放在水里,水的浮力是朝上的,如果要修补,得从上往下补,也就意味着,如果舟底不动,这个洞是补不牢的,完全受不上力啊。”这艘独木舟是旧舟,边上的加工痕迹很明显,独木舟当时的正常用途,是否改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原标题《跨湖桥独木舟上的一个洞 引发了一个研究课题》,原作者马黎、吴煌。编辑吴盈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