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变美的几个好习惯(第10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让你变美的几个好习惯(第10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1)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爱美不是人的天性,而是后天的、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不管是谁,都有一种喜爱美好事物的心理要求、欣赏追求乃至创造美好事物的欲望。

周钧韬讲演《生活与美学》(网络版)

第三章 人都有“美的享受”需要

第10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爱美心理也表现得很突出。绚丽的日出,迷人的星空,鲜艳的花朵,丰饶的田野,人人赞美之;巍峨的长城,壮丽的故宫,神奇的黄山,秀丽的西湖,人人欣赏之。大自然中存在着美,人们有强烈的欣赏自然美的要求。到商店里购买日用品,人们除了考虑价格和质量外,还要注意对式样和花色的挑选。可见,人们对生活日用品,也要满足其审美欣赏需要。人们还有欣赏人体自身美的要求。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美,也创造了人体自身的美。

让你变美的几个好习惯(第10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2)

马克思像

马克思讲,劳动推动着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发展,人的整个身体的形式就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体中凝结着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和智慧,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斗争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对人体产生美感,这就是人体美的根本所在。因此,人们对人体美的欣赏,即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赞美。人体的装饰打扮和仪表修饰,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进一步肯定。所以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管是谁,总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尽量把自身修饰打扮得美一些,从而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外在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体美化的要求也会愈来愈发展,显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对艺术美的强烈追求和爱好,我们就见得更多了。一部好的电影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多少人废寝忘食。农村的城镇来了一个剧团,可以使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翻山越岭,跋涉数十里之遥。就是在偏僻的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村,人们也会创作许多口头文学、民歌和舞蹈,奏起自制的乐器,千方百计满足对美的享受需要。人们对劳动工具的美化,对家居环境和日用品的美化,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对艺术美的强烈爱好与追求。

让你变美的几个好习惯(第10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3)

山东民间秧歌舞

当然,人的需要,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的制约,需要的广度和迫切程度,依赖于人和他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发展程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需要是以层系的形式出现的,由最低的物质的需要开始,呈阶梯状向上发展到最高级的精神需要。当人们还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生理需要很突出,“美的享受”需要就显得不那么突出。

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22页)马克思也说:“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说来并不存在着食物的属人的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马克思:《手稿》第79—80页)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人的“美的享受”需要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人们在劳动中,欣赏到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形象地表现出来时,人类的审美活动就开始了。

应该说,人皆爱美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不管是谁,只要他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他的感官又是健全的,那么他就必然能说出大量的爱美、求美的事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