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够和孔子比肩的圣人(也有脸皮厚的时候)

劣根性,是指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

诚然,它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大家应该去糟取精——去除传统文化中的那一小部分糟粕,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

劣根性是一种心理反应,因某些劣根性是人潜意识的判断。但是通过人自身素养、素质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相对减少了劣根的存在。

一个能够和孔子比肩的圣人(也有脸皮厚的时候)(1)

可以说,人都是有劣根性的,这一点即便是“圣人”也不能免除。孔夫子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先贤,但他却与普通人一样具备一些不良习性,比如:厚脸皮。

按照周礼来看,古人给父母守丧的时候是不得赴宴,也不得饮食酒肉。孔夫子戴孝给母亲守丧时,正赶上当地大贵族季孙氏家里宴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到季孙氏府上。结果,季孙氏的管家拦住夫子,对他说这天请客宴请的都是士族,孔子他老人家没有资格赴宴,硬生生将想蹭饭的孔子挡了回去。

匡人将孔夫子扣押五日,期间受了不少委屈,颜回姗姗来迟解救老师。颜回对孔子说道:“我还担心老师已经遭遇不测。”孔子说道:“周文王过世以后,能够传承周文化的人就只剩下我一个了。倘若上天想让这一套礼教断绝,就不会让我学会这些玩意。既然连老天爷都不想让礼教废弛,那么,匡人自然没有办法奈我何,他们才要不了我的命哩!”

一个能够和孔子比肩的圣人(也有脸皮厚的时候)(2)

孔子从曹国碰了一鼻子灰然后来到宋国找机遇时,他和弟子们凑在一棵树下探讨礼教。宋国的司马恒魁十分瞧不起孔夫子,觉得这个家伙妖言惑众,于是,便带着人来将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生怕自己再待下去会惨遭恒魁毒手,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溜之大吉了。孔子的弟子对其说道:“老师,为了防止恒魁追上来,我们还是逃得快一些吧。”孔子听罢,说道:“既然上天已经将传承礼教的责任给了我,那么,司马恒魁又能拿我怎么样?”

叶公(就是那个喜欢龙的叶公)向孔子探讨学术,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夫子对其说道:“想要将国家治理好,那就得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投奔,让远近的人都拥护你。”某天,叶公向孔夫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夫子的人品如何,子路不知该如何回答。后来孔子听说后,便对子路说:“申由,你完全可以说你的老师是一个读起书来手不释卷,教育人的时候诲人不倦,学习的时候废寝忘食,常常能够因为学习而感到充实,进而忘记了哀愁,连自己已老去都感受不到的人。”

一个能够和孔子比肩的圣人(也有脸皮厚的时候)(3)

孔子来到蔡国以后,吴国发兵攻打陈国,楚国发兵驰援陈国。楚王将兵马驻扎在城父这个地方,听说孔子当时就住在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处,于是,便派人邀请孔子做客。听说楚王要会见自己,孔子受宠若惊,连忙准备拜见。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听闻此事后相当忧虑,大伙聚在一起商量:“孔子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他对每个国家的评价都十分中肯,直击要害。最近几年他往来于陈国和蔡国,而我们这些士大夫的言行举止都不符合他嘴里的礼教。现在楚国将孔子奉为座上宾,倘若,孔子在楚国得到重用,那么,我们这些不受他老人家待见的家伙就要倒霉了。”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阻止孔子面见楚王。于是乎,蔡国与陈国的士大夫集结兵力,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堵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一片旷野上,将他们强行扣押起来,让他们进退不得。孔子和徒弟们被一群大兵围起来,双方大眼瞪小眼地干耗,一连耗了好几天,孔子和弟子携带的干粮都吃光了。此时,除孔子之外,他的弟子们都饿得哭天抢地,一个个趴在地上叫苦不迭。

然而,孔子却安之若素,仍饿着肚子读文章,还拿出古琴弹奏一曲。子路见状大为光火,立即来到老师面前质问道:“做君子还不是会遇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孔子说道:“即便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君子也能做到保守自己的节操,可小人若遇到此情此景就只能不择手段地胡作非为。”听完这番话,子路和子贡都很不高兴。孔子对子贡说道:“端木赐,你觉得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不是能将所有学习的东西都牢记不忘呢?”子贡没好气地回答道:“没错,您就是这样的人。”

谁知此时此刻孔子还不忘大谈他的求知之道:“并非如此,你们都想错了,我只是用一个基本的思想将所有见过的东西贯穿起来罢了,并不是死记硬背。”

一个能够和孔子比肩的圣人(也有脸皮厚的时候)(4)

这些故事,都真实地发生在孔子身上。看来,孔圣人虽学识渊博道德情操高洁,但也会有厚脸皮的时候。

参考资料:

【《孔子》、《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