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定城县丞何昌浩(光州定城县丞何昌浩)

文:杨峰

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有一件唐何昌浩墓志拓片。该墓志铭出土地点: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镇南蔡庄村;收藏地点:偃师商城博物馆;尺寸:48×48cm;二十行,满行二十一字;著录文献有《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

光州定城县丞何昌浩(光州定城县丞何昌浩)(1)

唐故邓州司户参军何府君墓志铭(并序)

府君讳昌浩,字□□,庐江灊人也。曾王父武,婺州永康县令,赠岱州都督。王父彦先,天官、地官侍郎。父凤,越府都督。代袭文德,郁为儒族,蝉冕缨蕤,辉焕史谍,鼎门余庆,生我府君。府君即都督第二子也,气迈神朗,操履特达,早尚属文,兼志博览。著《九流指要》十卷,事穷造化,义尽幽微。解褐泽州参军。辞满,调授本州录事参军。督辖群曹,郡无留事,抵法犯禁者,纠劾不回,代不容直,且无知人。左迁光州定城县丞,俄霑沛泽,移邓州司户参军。无何,二京覆没,遂潜迹江表,为宣歙采访使宋若斯辟署支使。天不憗遗,罔祐其善,官舍遇疾。以永泰二年薨,春秋五十二。夫人博陵崔氏,光禄卿通理之孙,随州枣阳令珣之女,源流派深,柔德婉茂,享年六十六。嗣子士用,前试左卫率府兵曹参军,旅寓江汉,不遑底宁,寔遵称家之仪,将展充穷之思。以贞元癸酉岁十月□日合葬于河南府偃师县首阳之原,礼也。述累世之徽猷,播繁祉之茂绪,恭承懿范,备阐前闻。铭曰:

庆集德门,季父温温。文学政事,景命不伸。博陵茂族,早结嘉姻。日落同归,万古不春。首阳新茔,偃师故里。树列松槚,兹明终始。

通过此墓志铭文可知,这位何昌浩曾“左迁光州定城县丞,俄霑沛泽,移邓州司户参军”,后“为宣歙采访使宋若斯辟署支使”。死于永泰二年(766年)“官舍遇疾”。此碑为“贞元癸酉岁(793年)十月□日”其夫妇“合葬于河南府偃师县首阳之原”时刻制。

这位何昌浩留下的传世资料极其有限,只知道他与大诗人李白有交往。四库本《李太白文集》中,李白赠何昌浩诗有二首,其一为卷七《赠何七判官昌浩》;其二见卷十一《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为李白游泾县蓝山,诗寄何昌浩。

赠何七判官昌浩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过去李白的研究者,对这位何昌浩都是不得了解,该墓志铭的出现,是个福音。据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孟国栋《李白晚年交游及行踪新考——以新出土<何昌浩墓志铭>为中心》介绍,“《何昌浩墓志铭》云:‘无何,二京覆没,遂潜迹江表,为宣歙采访使宋若斯辟署支使。’此句中所涉及的宋若斯、何昌浩二人均与李白有交往,以往研究李白的大多数学者虽均措意于此,但对他们的身份却有所误解,《何昌浩墓志铭》的出土,有助于我们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看法。”

孟国栋断言:“前人对此二诗的写作时间诸多误解,咸晓婷已在《系年》中进行了纠正。她主张《赠何七判官昌浩》一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秋,甚确。”“笔者认为,《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再游宣州之时。”

李白逝于762年12月,何昌浩死于766年,相差不到四年,当我们再回首时,已越千年,唯有这文字的魅力穿越时空,留给今天的我们以考证,以遐思,以试图重现大唐的盛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