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

刘建民历史档案
  • 1936年,年仅13岁时在本村参加民先会,走上革命道路。
  • 1939年,经介绍加入共产党,随后进入五台县牺盟会工作,并先后担任晋察冀第一中学指导员、五台县区委书记、县委秘书等职。
  • 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鞍钢支援建设,历任鞍钢基建设备处副处长、鞍建公司副秘书长等职。
  • 1956年,奔赴包钢,并先后担任包钢设备处处长、公司副秘书长、生产指挥部主任、包钢公司副经理等职。

1963年10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到内蒙古包头视察。视察包钢时董老不时驻足观望,眼见着这些在茫茫草原上拔地而起的幢幢厂房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他欣喜不已。董老写得一手好字这无人不知,于是大家想趁董老正在兴头之时请他为包钢题一首诗,董老欣然答应。

写字台旁,众人簇拥左右,都想一睹董老挥毫泼墨的风采。此前一直全程陪同董老的包钢公司秘书长刘建民这时就站在董老身旁,为他老人家铺纸研墨。

董老拿起笔来,蘸足了墨汁,沉思片刻,继而笔走龙蛇。众人屏气凝神,目不转睛,生怕发出一丝声响。刘建民平日里也酷爱书法,对此颇有心得,但此时的他看得入神,不禁对董老自如的笔韵暗暗叫绝,甚至忘记了研墨。

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1)

1953年12月,山西省商业厅欢送刘建民赴鞍钢工作合影留念。前排左四刘建民。

当董老最后一笔飘然落下时,洋洋洒洒的诗篇展示在众人面前:

钢铁于国,工业化基。

赫赫包钢,开创甚奇。

荒滩之上,建立宏规。

洪炉林列,巨管分枝。

砂进锭出,炼冶是宜。

……

黾勉职工,高举红旗。

自力更生,免受人欺。

一诗作罢,众人先是目不转睛,细细品味,继而一阵掌声响起。

“字好诗亦好!”众人不禁感叹。

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2)

1955年,刘建民、胡林明夫妇在鞍山与孩子们在一起。

那一刻,身在董老身旁的刘建民激动不已,把掌声鼓得格外响亮,他知道董老的诗不但讴歌了那个年代,讴歌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更从中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工人阶级的重视,感受到了自己作为钢铁人所肩负的重大使命。而董老的这首诗在日后犹如准则一般,鼓励和鞭策着刘建民不断进步,奋力前行。

1924年,在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一处低矮昏暗的土房中,伴着几声清脆的啼哭,刘建民来到人间。家中又添一子,本是喜事,可夫妻俩却满面愁容。那一时期,阎锡山控制着山西,横征暴敛,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而对于刘家,一方面是军阀的盘剥,一方面是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实在无力养育。而后母亲不得已将儿子刘建民送到姥姥家寄养。姥姥、姥爷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外孙十分疼爱,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几年书,使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化。而就在此间,抗日的星星之火已经燃烧到了山西的大地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建立起以山西东北部、河北冀中和冀东地区为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积极抗日。而早在此前一年,年仅13岁的刘建民便已经参加了村中的民先会,走上了革命道路。如今根据地的建立更让他倍受鼓舞。

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3)

1964年,刘建民、夫人胡林明在包头合影。

1939年,刘建民经介绍加入共产党,随后进入五台县牺盟会工作。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刘建民被党组织派往山西第一民中学习,毕业后调回晋察冀第一中学担任指导员。1942年,刘建民被派往五台县先后担任区委书记、县委秘书等职。

刘建民在担任五台县区委书记期间,正值全国抗日斗争的最艰难时期。那一年在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展开的持续大扫荡中,17岁的他带领着区武工队坚持与日寇顽强周旋。

一次,刘建民与党员同志在村中开会,突然村民急忙跑来通风报信说鬼子又来扫荡。刘建民随即收起会议资料,带领与会同志和部分村民悄悄向后山转移,然而警觉的鬼子发现了动静,跟了上来。眼见着山下的鬼子越聚越多,如不采取措施所有人都将被捕。关键时刻,刘建民奋不顾身,离开队伍,朝着另一方向跑去,他一边跑着一边拨动着树枝,敲打着山石,故意弄出动静,鬼子看到便朝他追来。同志和村民们跑出好一段距离只觉敌人渐渐远去,猛然发现原来是刘建民引走了鬼子。刘建民此次凶多吉少,众人心知肚明,不禁湿润了眼圈。

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4)

1964年,刘建民担任包钢秘书长期间在包头留影。

刘建民一路跌跌撞撞跑到了山间的一片乱石岗,体力近乎透支,双脚如灌了铅一般沉重,然而敌人沉闷嘈杂的脚步声却越来越近。就在这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荒草遮盖的小石洞便钻了进去,屏住呼吸,一动不动。敌人在乱石岗中四处搜寻却毫无结果,而后便大喊道:“优待八路,快投降吧!”可任鬼子如何叫喊四周仍是没有半点动静。鬼子不甘心,留下几人搜捕,大队人马继续向前。刘建民伏在山洞中,隐隐约约能听到几个鬼子一直在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不知过了多久,又冷又饿的他昏睡过去。

扫荡第3天,村中的鬼子终于退去。游击队员和百姓赶忙跑到山中寻找。当一名细心的村民把刘建民从山洞中拖拽出来时,几日汤水未进的他已经有些神志不清。朦胧间他微微张开眼,第一句话便是问村中百姓如何,众人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然而,从此以后刘建民也落下了一个病根,只要一饥饿就会面色苍白,全身发抖。

刘建民奋不顾身掩护同志和当地百姓的事在十里八村传开了,无人不夸奖这个勇敢机智的小伙子,称其是农民们的“好儿子”,以至于日后他在当地开展征粮工作时都顺利了不少。

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5)

1986年,刘建民全家福。

抗战胜利后,刘建民被调往晋察冀二分区负责后勤工作,并先后担任天顺商店总秘书、分店经理等职。后又调往太原贸易公司担任资料秘书。

在天顺商店工作期间,刘建民多年未见的母亲和弟弟几经辗转找到了他。原来数年间,其家中为了躲避鬼子四处奔逃,彻底与儿子失去了联系。鬼子被赶跑后,家人才多方打听寻到了他。

家人团圆固然令人兴奋,然而刘建民心里却犯了难——解放战争已经打响,前线粮食吃紧,后方竭尽全力征粮征物,平日里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省吃俭用吃糠咽菜,如今家人来投奔自己却没什么好招待的。当时贸易公司缴获来的值钱物资堆满了仓库,然而刘建民早已定下了规矩,店里的东西都是公家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挪用。随后,刘建民带领职工不眠不休,连续工作几昼夜将所有仓库里面的东西分门别类,一一登记在册,而后又迅速变卖成现洋上交组织,数目翔实,分文不差。

鞍钢五百罗汉殷恕(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6)

1990年,刘建民在包钢老干部活动中心练习书法。

1949年全国解放后,刘建民被调往山西省商业厅先后担任科长、副处长、秘书主任等职。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鞍钢支援建设,历任鞍钢基建设备处副处长、鞍建公司副秘书长等职。

刘建民进入鞍钢时,“三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当时,全国上下响应党中央号召,尽其所能,各兄弟单位更是不计工本,不怕困难,倾尽一切力量支援鞍钢。为了保证运输,沈阳、旅大、辽阳、营口和辽东等地集中了数千辆货车,加之火车甚至是马车,共同汇成一股川流不息的输送大军日夜兼程,把物资送往鞍钢。当时就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也特允军用机场,保证从湖南湘潭的设备能最快速运送到鞍钢。

据统计,在“三大工程”建设期间,全国共有57个大中城市和199个工矿企业为鞍钢提供和制造各种设备。然而如何管理如此众多的设备又成了一件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担当重任,而曾在晋察冀军区管理过后勤工作的刘建民就是最适合的人选。面对大大小小的设备和堆积如山的物资,刘建民又想起了当年在天顺商店工作的情景,继而又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把数以万计的设备归类整理,列出明细,严格把关,合理调度,保证工程有序进行。可刘建民发现在众多设备当中小型变压器少得出奇,原因是国内目前极少有厂家在生产,如果不尽快购得这种设备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身为设备处处长的他心中焦急万分。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刘建民特意打电话向锦州电器厂求援,后者紧急调动厂所有技术人员和精干力量连续奋战,仅用了4天时间就制造出样机。刘建民清楚地记得,1953年的8月15日,锦州电器厂的一位车间指导员亲自把一个样机送到鞍钢,交到了刘建民的手中,并急切地说道:“同志,请立刻试验一下样机,如果不合要求我们立刻报告厂长重新为鞍钢制作!”那一刻,刘建民眼含热泪,紧握着那位同志的双手说不出话来,他的内心却无比坚定地相信——在全国支援下,“三大工程”的建设定会又快又好地完成。

截至1953年11月30日,无缝钢管厂、炼铁7号高炉和大型轧钢厂相继竣工,“三大工程”全程仅用时一年三个月,堪称一项奇迹,而刘建民作为支援鞍钢建设的“五百罗汉”其中一员,作为数万建设大军中的一份子,为这项奇迹作出了应有贡献。

1956年,经鞍钢历练的刘建民被调往包头参与建设,并先后担任包钢设备处处长、公司副秘书长、生产指挥部主任、包钢副经理等职。当时的内蒙古条件十分艰苦,气候恶劣,一刮起狂风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然而,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再次掀起支援包钢的热潮。在苍茫的草原上,一列列运送物资和设备的火车昼夜不停,汽车也排起长龙日夜赶赴包头。那时,刘建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包钢几乎所有的设备都经他手采购。平日里在工地上查验到货的大型机械设备,协同运输、安装等各方面事宜,忙得不可开交,夜晚电话也会响个不停。然而工作如此繁忙刘建民却给包钢设备处定了一个暖心的小规矩:他说大家为了支援包钢,天南海北来到这里,工作很艰苦,日后凡是来包钢送设备和帮助安装调试的客户及工作人员,我们当以一杯清茶相待,而这一细心的小规定在日后一直沿用了十几年之久。

即使在日后刘建民在负责后勤工作时,仍是尽职尽责,事无巨细。各厂矿和宿舍食堂中经常会见到他的身影。寒冬腊月,他更是会去锅炉房亲自查看,和烧锅炉的师傅一起促膝谈心,一起添煤,一起倒炉渣,一起烤馒头,平易近人,毫无架子。虽然身为领导干部,但职工们却更喜欢亲切地称他为“老刘头”。

1986年,刘建民离休。

王帅 撰文 智春山 杨伟平 史料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