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的菜主要卖给谁 我给生产队卖苔菜

文 | 宫玉河

1978年,农村还是大集体。这年暑假,我被队长安排跟着丙知爷爷去城里卖菜,是生产队园子里生产的苔菜,大概有300多斤。

苔菜被装进几个大麻袋,放进一辆小拉车,一头驴拉着,我们就进城了。

那时没有城管。我们就在火车站那条南北街东侧一个地方安营扎寨。驴就拴在路边一个木桩上,菜车停在路边,我们的屁股后面,面前铺开一条麻袋,把菜摆上出售。

丙知爷爷主卖,我给他当下手:从麻袋里取菜,用带来的草绳子帮顾客打捆。

大约十点来钟,一个中年男子来到摊前,一下要了60斤,让给送到“马车社”,货到付款,并告诉了行走路线。

一身不能二用。丙知爷爷让我赶着驴车送去。我俩把车上的麻袋卸下来,把称好的60斤苔菜捆扎好,我就赶着那头听话的驴上路了。

“马车社”我早就听说过,只是不知啥概念,后来才知道那是县里的运输公司的前身,马车做运输,故名“马车社”。

“马车社”挺好找,我估摸走了有一公里路程,就按照那个男子说的,进了“马车社”问食堂在哪里就行。那个男子在等我。我把菜搬下来,他重新用称称了称,60斤不多不少。记得当时是7分钱一斤,应该给4.2元,可他就是非要少给几毛。我怕回去不好交代,就在纸上给他算乘法、背口诀,他笑而不语,反正就是不按实际钱数给。没法,我就带着有点亏空的款回归。见到丙知爷爷,我给他实事求是说了。他也没说啥,只是有点窝火地告诉我,腾出来的两条麻袋,在屁股后面被人偷去了。也难怪,他顾了前边顾不了后边,队里安排两个人卖菜看来也是考虑周全。

菜很快卖完了。我和丙知爷爷进到附近一个饭店吃午饭。一盘菜,几个烧饼。从小在农村吃玉米饼长大的我,甘之如饴。

我长到上初中时,就是队里公认的“好孩子”,暑假寒假都给我安排活,同时,我也为了帮助家里多挣工分。

当时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是“人七劳三”,就是生产队的收成,除了留存的外,可供分配的粮食,70%按人头分配,30%按工分分配。由于我父亲是教师,我和两个妹妹都还小,所以娘一个人上地干活,工分自然比不过别家。这样下来,我家还得给生产队倒贴钱,最多的一年倒贴了70元,那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我到初中,就开始为家里探寻多挣工分的路子。

一是带着放麦假的小孩们给队里捡拾麦穗。那时是用镰刀割麦,地里掉落很多麦穗,我们就负责颗粒归仓捡回来。二是给队上往地里拉粪。队上养殖有牲畜,这些有机肥被我和我的堂哥包下来,清理拉到地里。我俩赶着队里的一辆牛车,寒假一直干到年三十。那时候,早晨活计2分,上午下午各计4分,一天下来是10分,有一年我竟然给家里挣了800分,也就是说,我累计干了80天活,父母甚感欣慰。

那时候,还有个现象就是经常有讨饭的。都是带着一根打狗棍,一个茶缸子,进门几乎是千篇一律地喊:“大爷大娘,给点嘛吃吧。”每当此时,往往是我,赶紧拿一个玉米饼子给乞丐送去。娘说,要饭的也得活,咱家再穷不缺这一口。有一个大个子、方脸堂的男乞丐,大概已经六十多岁了,娘说,“大个子要饭要了二十多年了。”最后不知所终。

1981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农民农业蕴含的潜力才爆发出来,到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所以,每个人都应感激党的好政策,珍惜当下好生活!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菜农的菜主要卖给谁 我给生产队卖苔菜(1)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