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秦氏宗族历史 湖北京山秦氏族人迁徙史

作者:秦首武

京山秦氏宗族历史 湖北京山秦氏族人迁徙史(1)

湖北京山市罗店镇下秦家嘴

嬴姓秦氏起源及我的秦氏先祖迁徙史探究

小时候,我常常听父亲说起“跑长毛”、“下江南”的故事,有时候遇见有些老人,父亲还经常同他们一起讲外地话,我听得半懂不懂的,觉得很好玩。父亲出生于1921年农历2月,于1998年农历7月离世,若活到现在已经有100岁出头了。从父亲的口中,得知我的祖籍是湖北省安陆府京山县,即今天的湖北省京山市;清朝太平天国战乱后,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和其他秦氏族人从京山富水村下秦家嘴等地移民到当时的广德州西乡谢湾保章家衕的;至于更多的内容,父亲也说的不多,只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傍晚,时常带我在祖坟上送灯祭祖时,指着一座座圆圆的坟堆告诉我这是太太公的坟,那个是太太母的坟什么的。老父亲讲得那么认真,几乎把一起下江南先祖的坟都说了个遍。大学毕业后很长时间,由于忙于工作和生计,我没有对这方面的历史做系统研究,但平时阅读书报或上网浏览,凡是内容涉及到移民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乱后从湖北等地移民江南的文章,哪怕是很小的纸片或是一点点信息,我都将之收集起来。直到2016年,我成功申报了宣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广德移民历史文化研究》,终于静下心来开始研究这段历史。从2016年3月开始,我利用了近半年的时间,阅读了较多关于移民方面的文献资料。由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当时广德州来自湖北和河南的移民较多,加之外出调研的时间十分有限,于是课题组便选择了移民较多的湖北省去调研。2016年9月,我同本课题组成员一行三人驱车到湖北省,首先到了湖北荆门市宜城市,然后到钟祥市,最后一站便到了我的祖籍所在地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当时京山县已升级为京山市了)。遗憾的是,在这次调研期间所查阅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没有找到当地有关清朝时期移民江南的记载,所以我只好通过对秦氏等姓氏家族的迁移史来研究清朝太平天国战乱后这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在京山市委党校及宋河镇、罗店镇相关部门的友情协助下,我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祖籍所在地——湖北荆门市京山市罗店镇秦家寨、下秦家嘴等地。

尽管京山市的行政区划历史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以秦氏为名的古村落依然没有改名。秦家寨、下秦家嘴、秦家门等以秦氏为名的村庄很多,且相去不远,均距离京山市西北约五十来里路,毗邻宋河镇秦关村、烟墩岭等秦氏聚居村落,属于丘陵地带,山岗多,还有一些水田;同江南相比,这里稍显落后。看到这里的山山水水,我的心头顿时感到十分亲切和激动,仿佛将自己带到了生我养我的原点。我们走访了几户秦姓人家,安辈分来说,他们都比我低许多。祖籍所在地的人对我们的来访和调研都非常客气,通过他们介绍,我了解到一些关于秦氏家族的迁移历史,还了解到这里的秦氏宗族里出了一位知名学者,他年轻时便留学日本,现为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科教授。后来又通过其他途径弄到了几页《秦氏族谱》,这些资料尽管非常简约,但对我来说依然如获至宝。在京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我查阅到清朝光绪年间我的高祖父辈秦有鍠(第十五世祖辈,从移民京山作为第一代算起)曾于光绪八年即1882年同曾宪德一起编撰《京山县志》并得以刊印。返回广德后,我随即购买了电子版的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并进行了仔细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地方志,但书中依然一句都没有提到有关清朝时期京山人下江南的移民史,不过据此却看到了京山历史上有关秦氏名人的星星点点的记载,显然对我的研究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根据手头上现有的几页湖北京山《秦氏族谱》、《百家姓书库·秦》以及唐朝林宝所撰写的《元和姓纂》等等相关资料,现将嬴姓秦氏的起源及我的秦氏先祖移民迁徙史整理如下。

京山秦氏宗族历史 湖北京山秦氏族人迁徙史(2)

一、嬴姓秦氏探源

秦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但我这一族秦氏源于嬴姓,甘肃天水是嬴姓的发源地。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农历十月,我的第五世祖辈秦祯(从移民京山作为第一代算起,下同)于京山富阳草堂撰写了《秦氏族谱》,其中的《谱序》:“秦氏本系天水”。我祖父辈秦常明(第十七世祖辈)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农历二月上旬撰写的《续撰烟墩支谱序》:“秦氏乃伯益后裔,系出天水”,“《秦氏统宗备考寻源》:天水郡系出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仕周孝王,牧马于汧渭有功,封附庸之国于秦。至孙秦仲,始为诸侯。支子以国为姓。”唐朝《元和姓纂》记载:伯益后代、嬴姓族人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汧渭流域养育良种马,得到赏识,周孝王便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作为附庸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来,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前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南),之后国都多次迁徙。到秦穆公时,他横扫十二个诸侯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強,并迁都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至此,国都九次迁徙。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传了两代15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国灭亡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

秦朝灭亡后,秦氏的许多王室后裔又回到嬴姓的发源地——甘肃天水。而天水郡则是在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才置郡名的,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管辖之地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今天的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等地(《百家姓书库·秦》上记载有误)。西汉东汉时期是嬴姓秦氏的发生及初步发展期,由于秦国被汉所灭,其播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凭借以前的根基,两汉时仍有一定的发展。尽管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动荡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百姓四处迁徙,但中原的战乱对这里的影响不是很大,相对来说远离战火中心地带,所以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嬴姓秦氏的一大望郡——天水郡。秦氏在这里便成为一郡之中最显贵的姓氏,为当地人们所仰望。

京山秦氏宗族历史 湖北京山秦氏族人迁徙史(3)

我的秦氏先祖迁徙史考证

一、元朝末年之前的迁徙

我的第五世祖辈秦祯(从移民京山作为第一代算起,下同)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秦氏族谱·谱序》:“秦氏本系天水。先世住居金陵西门五里太平乡度儿巷”。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农历九月上旬,秦氏烟墩支第十五世祖即我的高祖父辈秦有鍠撰写的秦氏《烟墩支谱序》:“吾族始祖三人来自金陵”。我祖父辈即第十七世祖辈秦常明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续撰烟墩支谱序》:“洎乎元明鼎革。我始祖弃金陵而迁河南罗山信阳,兵燹悲凉”。他们共同提到:京山的秦氏家族是从金陵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迁徙而来的。那么,我的先祖何时迁徙到南京的呢?由于年代久远,又囿于史料,在此只能作揣测。我认为有可能是西晋末年,但最有可能则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

西晋末年,由于北方战乱频发,有不少秦氏族人会同众多百姓及豪门贵族跟随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长江以南,以江苏、浙江两地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来。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地方大多数秦氏族人就是这个时期迁徙过来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由于当时中原地区战争连连,秦姓族人不得不南迁以躲避战乱,从而落户至南京的。据《百家姓书库·秦》一书介绍:唐宋时期,秦姓播迁的重点是江南地区;所以这一时期我先祖迁移至南京的可能性则更大。当然,我的先祖究竟何时迁徙至江苏南京的,则有待于以后更为准确详细的考证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种迁徙是与历史上重大事件紧密关联的。

京山秦氏宗族历史 湖北京山秦氏族人迁徙史(4)

二、明朝初年的迁徙

我的先祖又是何时迁徙至湖北京山的呢?我的第五世祖辈秦祯《秦氏族谱》中的《谱序》明确记载:“元顺帝末年,红巾军作乱,各处蜂起。洪武兵取江南。高祖文魁,字国首者,弃其祖居,率子弟家属避兵河南落原,从罗山、信阳二处。因湖北受兵毒甚,杀戮殆尽,房屋烧毁,数百里地无居民,田地荒芜。洪武初定二年,云杜邑宰刘习之奉皇上诏,招集远方民居焉。我高祖乃弃信阳,徙云杜东六十里富阳村,座落富河西岸一带。起盖草屋七间,安居乐业。历传四世,子孙日众,各居一处”。高祖父辈秦有鍠《烟墩支谱序》中的《谱序》:“吾族始祖三人来自金陵。文魁公居东湾,文清公居三家湾。我房文贵公居西湾,传自五代祯公,率子承相徙居烟墩。盖茅屋数间处焉。” 祖父辈秦常明《续撰烟墩支谱序》:“洎乎元明鼎革。我始祖弃金陵而迁河南罗山信阳,兵燹悲凉。复由信阳而迁云杜富水村。兄弟三人,各居一处。文魁公居东湾,文清公居三家湾。我二房文贵公居西湾。”

从这些族谱的记载中,可以知晓移民的大致情况:元朝末年,红巾军大起义,各地农民军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的另一支朱元璋部在今南京同据守的元军激战,占据南京后为了进一步夺得天下,又同其他农民军例如陈友谅部多次展开大战。为了躲避战乱,我的先祖秦文魁、秦文贵、秦文清不得已丢弃了祖居之地,即当时的居金陵西门五里太平乡度儿巷(具体位置已无从考究),迁移到元朝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信阳州罗山县,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境内。元朝末年,京山县及整个湖北省战乱深重,是红巾军、元军和朱元璋大军反复厮杀争夺的主战场,土著死亡殆尽,房屋烧毁,田地荒芜,几百里路的城市、村庄几乎无人住居,急需百姓前来填补。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强制组织“江西填湖广”,于是就有了这场大规模的移民潮。洪武二年即1369年,当时的云杜邑(即京山县)的县令刘习之奉皇上之命,召集远处的民众前来开垦。于是,我的先祖秦文魁(字国首)、秦文贵、秦文清迁徙至信阳不久,又举家移民到现在的京山县城即新市镇以东六十里地的富阳村,落户在富水河一带。老大秦文魁居东湾,老二秦文贵居西湾,老三秦文清公三家湾,相去很近,兄弟三人各盖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其中老大秦文魁盖了七间草屋),安居乐业。从这几位先祖算起,传到第五代时,其中老二秦文贵一族的第四代孙秦祯,带着他的儿子秦承相迁移至不远处的烟墩,即现在的宋河镇烟墩岭安居下来。

由于此时,迁居于京山县的秦氏后人人口众多,恐怕时间一久,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和分支派别,我的第五世祖辈秦祯便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农历十月在京山富阳草堂撰写了《秦氏族谱》。从这本族谱以及后续的族谱中,我还了解到迁徙河南信阳罗山县之前在金陵时的远祖叫秦敬明,字宗宪,他同夫人朱氏二人的岁数加起来快到一百岁还没有小孩,后来“广行阴骘”,做好事积阴德,终于有了孩子叫秦修齐,后来秦修齐的夫人耿氏生三子,这便是从当时的金陵移民至湖北京山的秦文魁、秦文贵和秦文清。祖父辈秦常明《续撰烟墩支谱序》:“自二世后概无字派,十三代建祖寝,始议十六字:曰有典常、保守克光、兆启俊序、奉以为章”。也就是说,从移民京山作为第一代算起,自第二代到第十三代都没有字派,到了第十三代开始建起祖寝,以便于祭祀祖宗。由于秦氏子孙众多,怕乱了派别辈分,便开始议论将以上十六个字作为字辈,用于表示家族辈份,即第十四代字派为“曰”,第十五代为“有”,以此类推,十六代一循环。

《续撰烟墩支谱序》记载:我的祖上众多人饱读诗书,为官人数也不少,“逮至汉魏六朝,簪缨不绝。唐宋五代,冠盖相望”。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记载:我的高祖父辈即第十五世祖辈秦有鍠被选为岁贡生,曾做过咸宁市嘉鱼县学训导,加封六品衔,他的父亲秦曰璋及祖父秦廷枢因此被分别贵赠儒林郎,他的母亲袁氏及祖母吴氏分别被赠安人。可以看出,移民京山的秦氏宗族是一个亦耕亦读、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

那么,为什么要将这十六个字作为字派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和学问吗?这是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据我较长时间的考证,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发现这些字的主要内容源于《易经》以及其他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例如魏晋时代节操高尚的尚书左丞傅咸《<周易>诗》“皋以自牧,谦而益光。进德修业,既有典常。晖光日新,照于四方。小人勿用,君子道长”。可以看出我的先祖当时把这十六字作为字派,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们不仅学问博大精深,而且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这样定下来的。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经久不变的法则,要崇尚读书,注意修炼自己的品德,永远保持住秦氏家族固有的刚正不阿的禀性和已获得的荣光,并且要把这些特质作为处事和为人的准则,以便使得秦氏后人更加才智超群、英才倍出。这十六个字其实是对秦氏后辈的深情寄语,寄托了他们对秦氏后辈永远昌盛发达的殷切希望。

京山秦氏宗族历史 湖北京山秦氏族人迁徙史(5)

清朝太平天国战乱后湖北京山秦氏族人下江南历史探究

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我的先祖秦文魁、秦文贵、秦文清迁移至湖北京山,到清朝太平天国战乱结束的1864年,秦氏族人在京山已经传承近500年。这期间这里的秦氏族人有没有人移民至外地,有多少人移民到外地,移民到哪里,具体情况如何,由于缺少史料便不得而知了。例如: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京山的秦氏族人是否有人移民至四川等等,有待以后详细查找资料考证了。下文谈的是清朝太平天国战乱后我的曾祖父等秦氏族人下江南的历史。

一、移民江南的原因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等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创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历经十四年,即从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反清运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南京。广德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又是南京的外围,所以成为战争中的重灾区。自清咸丰十年(1860)二月至同治三年(1864)七月,太平军同清军及地方团练在广德境内拉锯战近五年之久。据清光绪胡有诚《广德州志》记载:“自庚申二月贼窜州境,出没无时,居民遭荼,或被杀,或自殉,或被掳,以及饿殍疾病,死亡过半”,“民不得耕种,粮绝,山中藜藿薇蕨都尽,人相食,而瘟疫起矣。其时尸骸枕籍,道路荆榛,几数十里无人烟”。昔日繁华的江南终归蛮荒,可见当时状况之惨烈。为了开垦荒地,增收赋税,两江总督曾国藩上报朝廷“募民开垦以实其地”,同治五年(1866年)谕令各省招垦荒田,主要向河南、湖北等省发布招垦文告,并给予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如“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等等。当时的湖北京山,由于经常遭到洪水、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生活较为困苦,招垦文告的发布在当地的农民中间引起极大轰动,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纷纷扶老携幼下江南。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史上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元朝末年,整个湖北省战乱深重,土著死亡殆尽,千里无鸡鸣,受当时明朝官员之命,我的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年即1369年,从河南信阳罗山迁徙到京山县垦荒;约500年后,整个江南地区战乱深重,土著死亡殆尽(广德州由1859年312614人锐减至1865年的5078人),受清朝官员之命,我的曾祖父等秦氏族人在清朝同治年间又从湖北京山迁徙至皖南广德州垦荒。可见,秦氏族人的迁徙史大多都是同战乱和垦荒密切相关的。

二、移民江南的具体时间

从上辈口口相传中,得知是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同他的叔叔及同辈的众多族人一起下江南的。他们从湖北京山下江南时首先到达的地点为浙江安吉高禹乡(现天子湖镇)孙家塘,由于同下江南的秦氏族人人口众多,短暂住居后,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等一部分秦氏族人便迁移到当时安徽广德州大西乡谢湾保章家衕(现誓节镇胜利村章家弄)定居下来。那么,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等下江南的具体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呢,其具体情形又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弄清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堂兄秦飞及侄婿戴晓东的大力帮助下,我曾经做了许多考察工作,实地查看、拍照并抄录了现存的移民墓碑。之所以现在还能看到这几块墓碑,不得不提及一件事:在干大集体时,当地有一位农民为了多挣“工分”,撬走了附近村庄的许多墓碑,其中就有几块下江南的秦氏墓碑,在三叔秦保财和我的父亲共同努力下,这几块墓碑才得以追回并重新安放原处,否则以下的考证便无从谈起了。尽管有了几块现存的碑文,但研究起来依然十分费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年代较久,同时墓碑材质不好,所以有些碑文字迹十分模糊;或是由于有的移民后裔甚至迁徙者本人生前就不能完全记起下江南的准确年份及其他相关事宜,所以有些碑文记载含糊不清;或是由于立碑者经济拮据,有些墓碑很小,而且碑文记载极为简略(字多付费多);或是受制于刻碑者文化水平,所以有些碑文用词用字不规范,还有漏字、错字等情况。再者,立碑时间跨度又长达好几十年,加之移民及其后裔语音混杂,而且离下江南时间越久,碑文刻写错误之处越多,时常把有些重要的字写别了,例如将“常”字讹刻写为“尚”字,把“典”字讹读为“鼎”字,等等。尽管这样,通过较长时间的仔细研究,我还是知晓各块墓碑的大致内容。只可惜的是仅存的几块墓碑上多数或没有提及移民时间,或只提到“同治年间”,或因不知道迁徙时间便干脆刻上“皇王开鼎”年间,所以考察这一问题花了我很长时间。但值得庆幸的是,终于在同我的曾祖父等秦氏家族一起从湖北京山富水村一带下江南的本村聞氏合葬墓碑上找到了这一确切时间,即“大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这样,我的曾祖父等下江南时间问题便由此得到了确认。另据卢村乡同溪村《黎氏家谱》记载:“同治六年(1867),时值湖北大旱,为谋生计,老先祖全家从老家宜城雷河黎家岗千里迢迢下江南”。这也为我的曾祖父等下江南的具体时间提供了佐证。

2000年,我同堂兄秦飞在浙江安吉孙家塘虎头山找到了一块墓碑,墓碑上的“显妣秦母邱老孺人”就是同我的曾祖父等一起下江南的,碑文:“原籍湖北省安陆府京山县富水村秦家嘴人氏,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来至安吉县,生于道光辛巳年(1821年),于同治癸酉年(1873年)终,身葬到虎头山”。上面明确记载下江南的时间却是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等迁徙到达目的地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只有三年左右,发现水土不服,甚至有些地方还在发人瘟,不得已又返回到湖北京山秦家嘴,在京山老家呆了几年后,于1872年再次迁徙到江南广德州。以前我听父辈们说过此事,这次从浙江安吉孙家塘的这块墓碑上得到印证,并确定了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等秦氏家族二下江南的具体时间了。

那么,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叫什么名字呢?这也是较长时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之一。后来终于在同时下江南的我曾祖父的叔叔秦敦义的一块墓碑找到了答案。这块墓碑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岁穀月立的,离下江南的时间相去不久,应该是同下江南的湖北京山人或是懂得湖北京山方言的人刻写的,所以人名及字辈记载都较为准确,其碑文:“因兄生居湖北安陆府京山县富水村田家庄(即今京山宋河镇江家畈)人氏,于同治年间至往江南广德州西乡章家衕,后于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申时故矣。因无嗣,所已(以)从堂人议论堪碑,已(以)备后人春秋知兄祭扫之坟茔”。在碑文后面记载了立碑人名,“从堂弟 有培 有良 有用”,这几个人是我曾祖父的叔叔秦敦义的堂兄弟,关键是左侧的立碑人名“侄 典镕 典熙”(在秦典镕的下方还有其子女名字“侄孙 常怀 义芳”)。而我的曾祖父在其兄弟中又排行老幺,由此推知我的曾祖父叫秦典熙。后来又在一份孝单中找到我的曾祖母姓欧,尊称为“欧老孺人”。至此,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还能推断出我曾祖父的哥哥秦典镕及其子女秦常怀和秦义芳那时应该仍留在湖北京山秦家嘴,他们并没有一同下江南。

三、移民江南的迁移形式

我曾祖父等下江南是典型的群体迁移。由于湖北京山秦氏族人居住地相去不远,有的住隔壁村甚至是同一个村庄,所以相约后,众多秦氏家人便一同出发,当然一同出发的还有其他姓氏的村民。例如,移民原广德州大西乡谢湾保章家衕(现誓节镇胜利村章家弄)村移民罗姓、许姓、黄姓及李姓等家族,都是同我的曾祖父等秦氏族人一起下江南的,均来自湖北省京山县的罗店镇及毗邻的宋河镇,是最先一批到达当时广德州的移民之一,移民时间都在同治六年(1867年)。当时,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同他的叔叔秦敦义、秦有良等秦氏家族一行多人相互照应,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沿着长江循着陆路,一路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在长达好几个月的时间里走到广德的。我大爷秦常德的墓碑(民国戊辰年即1928年清明节立):“原籍湖北省安陆府京山县财神团富水乡下秦家嘴人氏,生于同治丁卯年(1867年),于皇王开鼎迁于江南安徽省广德县西六区谢湾保章家衕,亡于光绪丁未(1907年)元月初二日告终”。由此可知,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等1867年背井离乡下江南时,我的大爷出生还不到一岁(我的爷爷和二爷、三爷出生于下江南后),尚在襁褓之中。估计当时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只有二十来岁,他们把我的大爷放在箩筐里,另一头装着锅碗壶盆等,虽然迁徙的路上也有官府提供的驿站可供极为简单的食宿,但一路上主要还是靠逃荒要饭,一担箩筐走到江南的;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不舍得坐船,硬是靠双脚走了过来,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这里顺便对我曾祖父等迁徙广德居住的村庄即我的老湾的名字考证一下。我查阅清朝光绪年间的《广德州志》,了解到誓节镇胜利村章家弄在移民到达之前并不叫“章家衕”,而叫“塘林张村”(简称“张村”),据清朝光绪年间胡有成等编撰的《广德州志》记载“塘林张村”在清朝康熙年间属于广德州大西乡。为什么在“张村”之前又冠以“塘林”呢?我认为这里的“塘林”可能是指附近有许多较大的塘坝,这从“张村”南边的隔壁村庄叫“赵村”也冠以“塘林”二字便能得到证明(现在章家弄和赵村附近依然存在很多的塘坝)。另外,现在的隔壁村庄“林塘”可能是“塘林”之误传。至于移民抵达后为何叫章家衕的,估计是将“张”字讹传为“章”字,同时,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张村”非常富裕,所建的瓦房很多,有一户人家的瓦房大至几十间(可惜最近二三十年基本撤掉,所剩无几了),房子与房子之间形成了许多胡同或者小巷,而“衕”字为“同”的异体字,正是胡同、小巷的意思,故名为“章家衕”了。当然,这个“张村”究竟何时建村的,为何又叫作“章家衕”的(一说最早移民的张氏是大户人家,有个张氏老头很有势力),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我始终认为我的这一揣测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

(作者简介:宣城市、广德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广德市委党校教学指导室主任、资深高级讲师,在《学习时报》《人物周刊》《安徽日报》等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调研报告6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20余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