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明代传奇故事兴起,大鼓就应运而生,明嘉靖十年(1531)前后,艺人用牛皮蒙出大鼓,仍用渔鼓木板击节,唱起征战大书,称“木板大鼓” 。 至清代中期用废犁铧打磨成片状击节,其声清脆悦耳,称犁铧大鼓。清末民国期间艺人在铁匠铺打造铁质手板,进而用铜打制分公母的阴阳板,称鸳鸯大鼓。至此大鼓走向成熟至今。

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1)

邳州大鼓,曾称淮海大鼓,外称徐州大鼓,是曲艺界一大曲种。它用邳州方言演唱出中国各朝代的征战,传奇公案故事。揭示出邳州古战场征战文化、刑探文化的厚重与辉煌。它源自明代渔鼓,当渔鼓演唱战争题材时,唱腔极不适应,大鼓便应运而生了。

八十年代,邳州大鼓响誉一方,影响深远,书目多、演员多、名角多、流布广。山东苍山县、江苏新沂市、丰县、沛县曲协经常派人来邳取经学习。外地来邳拜师学艺的人也很多,有力推动周边地区曲艺的发展。

邳州大鼓在书目创作上成绩显著,《中国曲艺志》载入曹光举的《无底洞》、《月唐》,王荣三的《严海斗》,李庆云的《前七国》、《后七国》,李恒春的《隋唐》,冯玉坤的《五虎征南》及《雁门关挂印》中的表演绝活“三变脸”,共8大条目,为邳州大鼓赢得荣誉。

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2)

邳州大鼓主要分布在邳州市全境。八十年代,邳州市乡乡镇镇都有演员,少则2,3人,多则5~7人,总计一百二十多人,其中职业和半职业约八十多人,分布在四十多个村庄。书目分布素有“南唐北汉”之说。南部以曹光举为代表的擅唱唐代书目。北部以冯玉坤为代表擅唱汉代书目。中部演员擅唱《隋唐》《北宋》《南宋》三朝书目。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邳州大鼓伴奏乐器简单。牛皮蒙成大鼓,铜或铁打造薄厚不一的两片手板,一根前头撬起的木条击鼓。书目多是征战、传奇、公案之类书目。音乐有《哀怜调》《回龙调》《流水腔调》和数板式《诗赞体》。表演分大架式、小架式两种。大鼓是艺人谋生用的,全是单挡演唱,赶集、赶会、撂地摊演唱,每唱二十分钟左右家人下场收费,听众自愿付款,多少自便,黑天时唱晚场,著名演员唱堂会。

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3)

唱腔己形成四种: 一是《哀怜调》,慢板, 一板一眼用于悲伤情节。二是《回龙调》,二行板,一板一眼用于一般性叙述情节。三是《流水调》,分慢速、中速、快速三种流水, 一板一眼或有板无眼,用于紧张气氛茬口。四是击节无旋律的“诗赞体”,数板式,分慢快两种,有《三字崩》、《五字紧》。唱腔分三派,以曹光举为代表的“壮派”,李恒春为代表的“柔派”,以李保全为代表的“金腔派”兼容壮柔两派风格,高亢,委婉,激扬。表演分两种,以冯玉坤为代表的“大架式”多采取武术表演打斗,以李保全、卢继文为代表的“小架式”坐不离位,注重眼功、手功、语气表演。

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4)

四句腔、六句腔曲调有限,容量无限,只要具备四句六句词格式,什么内容都能入曲演唱,随词意准确地加入喜、怒、哀、乐、愁的感情就行。

数板式“诗赞体”是大鼓演唱的又一特色。诗赞分“五言诗”(又称五字紧)、 三言诗”(又称三字崩)。赞词内容广泛,常用的有山赞、水赞、马赞、枪赞、刀赞、兵赞、将赞、楼赞、庙赞、客室赞、公堂赞、金殿赞等等。赞词最后两句要入腔归韵,以示结束或转调。

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5)

主要价值

邳州大鼓音乐优美,形式简单易行 群众喜闻乐见,演唱书目多为歌颂英雄好汉,鞭挞反面小丑;演唱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战争、重要人物,具有社会教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徐州民间大鼓(徐州曲艺形式邳州大鼓)(6)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