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

或许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梦想驰骋疆场,横刀立马。唐代诗人杨炯也许就是一位心中有梦的小青年。

他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把立志报效祖国之心从肺腑间怒吼而出,唤醒天下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说起杨炯肯定大家没有那么熟悉,甚至他的生平都没有那么详尽,他被誉为“初唐四杰”,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驾齐驱。但是在这四杰中他好像最不起眼,也最没有存在感。

杨炯少年成名,博闻强记,属于学霸那一类的孩子,就是你妈经常告诉你的,隔壁那谁谁谁的那一类人,别人家的娃。唐显庆四年(659年),杨炯就待制弘文馆,弘文馆是什么呢?唐代的一个官署,弘文馆学士就是教授学生的老师,这属于公立学校啊,官办企业,里面的学生非富即贵,反正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进不去的。杨炯不但进去了,还做了“待制”,相当于做了教授助理,当时的杨炯才11岁。(没眼看了,逆风11岁还在拍泥巴)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1)

杨炯进弘文馆的时候年岁尚小,放现在小学刚毕业,对于什么仕途经济还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有了事业编的工作,不愁吃喝,没事还和同事聚会扯闲天,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发现一个普遍规律,从古到今,一生平顺的人,前期都没有什么大的追求,都是随着阅历、见识逐步提高之后,才有了理想、追求,甚至是欲望。“学而优则仕”的念头一旦冒出,那种渴望出相入仕的感觉就尤为强烈,但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武官比文官更加受到重视。

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当时的唐朝因为繁盛昌隆,国力强悍,对外的政治外交也是鹰派手段,所以对武将更加重视,书生在朝堂上议议政是可以的,但是面对强敌,还是刀剑更加有效果。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2)

不得志的神童,像一只蛰伏的鹰,正等待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

文人、学霸的世界里容不得更多的杂质,所以杨炯是耿直而倨傲的。在弘文馆待制了十六年,大好年华,本有青云之志的青年才俊,生生的坐了多年冷板凳,《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郎书十人正九品上九正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心怀经国纬世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这让他很难接受。

他内心是抑郁不满的,一个少年成名,大家公认的神童、学霸,在累年的不被重视中,必然是有很多愤愤不平,这年头谁还不是一个“愤青”呢?杨同学就像一只想要展翅的 小雄鹰,就这么一直蛰伏着。在仕途上的不顺,并没有影响杨同学的创作热情,他善写散文,更擅长写诗歌,而且他一改初唐时期诗歌的绮丽浮华,他多写边塞征战,其中《从军行》、《紫骝马》等诗为胜,气势恢宏,风格豪放。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3)

杨炯写这些诗来表达想弃笔从文,很多程度上和唐朝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再加上杨炯的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当时官场的一些虚浮的风气,和他这种耿直性格并不相融合,杨炯志气难抒,倒不如痛快丢下纸笔,投身沙场,杀敌卫国更加痛快淋漓。

宦海沉浮,一个耿直boy懂得了人情世故,贬斥之后,他更懂得收敛

唐永隆二年(681年),这算是杨炯的得意之年,时逢太乙吉星入宫,中书侍郎薛元超推举他为崇文馆学士,这就是教授级别了,十年媳妇熬成婆了,次年,杨炯开始掌教太子李显,并管东宫庶务。杨炯蛰伏多年,终于扬眉吐气,吞吐了一口心头的浊气。他从秘书省沉郁多年不得志,终于一跃为东宫詹事司职,算是一次大的飞跃了。他的内心是高兴的,雀跃的。

官场浮浮沉沉,如雨打秋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贬斥了。唐永淳三年(公元684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肯定是个黄道吉日,杨炯的伯父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兵败后,杨炯也被牵连其中。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杨炯中了躺枪,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从太子身边炙手可热的人,到了边远之地,杨炯的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一时百感交集,高居庙堂的日子已经结束,杨炯去了梓州,创作热情并没有减弱,一个忧国忧民的文艺青年,怎么能在关键时刻就放弃创作的大任呢?

在前往梓州的路上,他把忧思寄于笔端,写下《途中》:“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郁郁园中柳,亭亭上上松。客心殊不乐,乡泪独从无。”没有投身沙场秋点兵算了,还被这么窝囊的贬了官,确实不是天才杨同学想要的。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4)

官场的尔虞我诈让杨炯很是疲惫,但是这次巴蜀被贬,对于杨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其实巴蜀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连唐时皇帝避难都要去那里,杨炯在那里逍遥了一段时间。

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杨炯任期已满,回到洛阳,这一次杨炯似乎学得乖觉了很多。武则天命他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教宫人书算之类的工作,这下回来又重抄旧业,做了老师,既然已经被贬了一回,回来就做个乖娃娃吧,毕竟还要在大boss手底下讨饭吃,如意元年(公元692年)7月15日,俗称的鬼节,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则天女皇与众大臣在城楼观看,这算是国家大事,共享盛世的大好时机,杨炯此时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的丰功伟绩。“任贤相、远奸佞,捐珠玑,恤人之不足,”他以此博得武则天的好感。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5)

在官场混得越久,人情世故就越精明,毕竟文笔过人,虽然杨炯一心想上战场杀敌,但是他的专长还是以文为刀,可以刺入人心。

未能上阵杀敌,或者是杨炯一生的遗憾,但是战场之外,他用清明自己博得了身后名

唐如意元年(692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杨炯离开锦绣繁华的长安城,出任盈州(今浙江衢县)县令。次年,杨炯就在死于任上。一个终生追求理想,热爱诗歌的天才就此陨落。

斯人已逝,当盖棺而论,但是后世对于他在盈川有两种说法,据《旧唐书》载:“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挞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

通俗一点说,杨炯做官很残酷,有什么不满意的就张榜鞭挞,他又让别人在所居附近,写自己的丰功伟绩,结果被周围人耻笑。纵观杨炯的为人,他可能会不为权贵所喜欢,因为性子太耿直,但是如果他真是那么残酷无情的人,后世也不会给他留下好名声。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6)

另一种说法就和这个大相径庭了,在浙江衢州市的盈川村,现在还有一座杨公祠,里面还有杨炯的雕塑,是盈川人民感恩他在任上的贤德,为他修的祠堂,千百年来他是被当作“贤令”来祭拜的。

纵观杨炯的从政生涯,就是被贬,升官的一个过程,初时郁郁不得志,中途官拜庙堂之高,中间又被贬斥,最后又因为上司赏识作了一方大员。他在官场浮浮沉沉,深谙官场规则,虽然也是一个耿直boy,并不对很多人的胃口,但是总的来说,他一生算是善终了。

一开始,他可能会有不做这劳什子官的冲动想法,或者真的想弃笔从戎。但是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过的人,可能手中拥有的权利,比做大将军办的事更多。“初唐四杰”中,卢照邻自溺而死,王勃渡海溺水,惊惧而亡,骆宾王更是不知所终,只有杨炯踏实的做着小官,安稳度日。

初唐四杰的杨炯为什么是第一位(写下宁做百夫长)(7)

杨炯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也未上沙场征战,但是他化笔为刀,激励了万千书生,以国家为己任。他或许在某个深夜,在自己的书房里也梦到了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情景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