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如何避免穿刺陷阱)

常用穿刺部位常用穿刺部位包括股动脉、股静脉、颈内静脉、肱动脉、桡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静脉,这些血管的特点为浅表动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如何避免穿刺陷阱)

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常用穿刺部位

常用穿刺部位包括股动脉、股静脉、颈内静脉、肱动脉、桡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静脉,这些血管的特点为浅表动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

股动静脉:解剖位置从外到内为股神经、动脉、静脉。穿刺点选取腹股沟韧带下2~3 cm即皮肤褶皱下1 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

颈内静脉:解剖位置位于颈动脉外侧。穿刺点选取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处和锁骨上三角两处。

锁骨下静脉:解剖位位于锁骨下动脉前方。穿刺点可选取经锁骨上、下两个方向:

(1)经锁骨上穿刺术: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之夹角处或其后0.5 cm左右处为穿刺点。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角度约30°~40°,边进针边抽回血,试穿锁骨下静脉,以探测进针方向、角度与深度。一般进针2.5~4 cm即达锁骨下静脉。

(2)经锁骨下穿刺术:取锁骨中点内侧1~2 cm处(或锁骨中点与内1/3之间)锁骨下缘为穿刺点,一般多选用右侧。针尖指向头部方向,与胸骨纵轴约呈45°,与皮肤呈10°~30°角。

肱动脉:肱动脉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于肘关节的前内侧位置最表浅,易触摸穿刺。肱动脉穿刺点一般选择在左侧肘窝以上5 cm范围内,上肢呈30°~45°外展,穿刺针与上臂呈20°~30°角。

桡动脉: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桡骨茎突近端1 cm处。

血管穿刺导致的并发症

出血

(1)原因:穿刺引起的血管破裂(多次穿刺);压迫止血不到位;血管穿刺点过深、过高(腹膜后血肿);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疤痕(多次穿刺、烧伤、手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没有有效制动。

(2)预防:规范穿刺、压迫止血、使用缝合器。

(3)处理:血肿清除、手术缝合、介入栓塞、支架植入。

假性动脉瘤(PSA)

(1)原因:PSA可出现在介入操作的各个环节,与自身血管解剖和功能状况、动脉鞘直径的选择、穿刺损伤、手术后抗凝治疗、压迫止血手法、肢体未有效制动有关。

(2)临床表现:一般出现在手术后24~48小时、穿刺部位疼痛,出现搏动感、震颤、血管杂音及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可能出现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破裂、皮下组织坏死与血栓栓塞等不良后果。大多数不能自愈,因其容易扩大,局部会产生疼痛感并持续加重。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极高,因此临床上需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预防:应规范穿刺技术、积极控制高血压、正确使用抗凝剂、选用血管缝合器。

(4)治疗:手法压迫;应用胶原蛋白(或凝血酶)等栓塞治疗;覆膜支架;手术缝合。

动静脉瘘

(1)原因:解剖变异;穿刺角度。

(2)临床表现:动静脉瘘一般在术后1周内发生,局部可见包块,触摸可及震颤,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3)处理:当动静脉瘘小于3 mm时,可以自然闭合;动静脉瘘大于3 mm时,则需要处理(压迫、手术缝合、支架植入)。

神经损伤

(1)原因:穿刺直接损伤;血肿、假性动脉瘤压迫;止血压迫。

(2)治疗方法: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甲钴胺、地巴唑;远红外线照射;中频电刺激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神经粘连患者施行神经松解术。

皮下假道及动脉夹层

(1)原因:没有完全穿刺到血管内。

(2)处理:股动脉一般是顺行夹层,无需处理;夹层较大,需球囊伏贴或支架植入及手术修补。

气胸

(1)锁骨下动静脉及颈静脉穿刺:最早的临床表现是咳嗽,一旦怀疑患者有气胸,必要时需要拍摄直立位的X线片确诊。小量气胸不需特殊处理,少数严重的张力性气胸,通畅采用闭式引流进行处理。

(2)颈静脉、锁骨下动静脉穿刺:通常是由于穿刺时针头刺入过深,即针头与胸壁表面成角太大,误入胸腔而引起。最早的临床表现时咳嗽、气短。一旦怀疑患者有气胸,要透视观察,必要时需要拍摄直立位的X线片和CT确诊。

空气栓塞

(1)原因:生于颈静脉、锁骨下动静脉,由胸腔负压引起的。

(2)临床表现:与空气进入人体的量、速度及部位有关。小量气体缓慢进入体内可以不引起症状。大量气体快进入人体时,影响心脏的排血功能,骤然降低肺和脑的血供,表现为患者突然的惊叫、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面色苍白、发绀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处理:取左侧卧位,头和胸部低,足高位。采用面罩或气管插管吸纯氧。根据情况选择高压氧舱治疗。必要时予以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忌心脏按压,避免空气进入肺血管和左心室。

血栓形成

(1)原因: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多次更换导管等损伤动脉内膜的操作;导管表面不光滑或导管置入时间过长,在导管表面形成血凝块,拔管时血凝块脱落引起栓塞;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循环不良;局部麻醉不良、血管痉挛、止血压力过大;抗凝剂使用不到位;血肿压迫。

(2)处理:溶栓、取栓、抗凝。

腹膜后血肿

(1)原因:腹膜后血肿是由于穿刺点过高而穿入髂外动脉,术后因无坚硬的耻骨梳为压迫支撑点而引起盆腔血肿或腹膜后血肿。患者的基础疾病,高龄、动脉粥样硬化、烧伤,应用抗栓药物及凝血功能异常,穿刺次数的多少也可引起。

(2)临床表现:腹膜后血肿的失血量往往过大,又不易被识别,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患者常表现出低血压、腹股沟上方压痛、背部及下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CT和超声检查有助于确诊。

(3)处理:大部分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内科方法可以治愈,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外科修补止血,介入治疗。

迷走反射

(1)原因:迷走反射多发生在股动脉术后拔除鞘管或压迫时,发生率为3%~5%。

(2)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低血压、心率缓慢、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等。迷走反射多为良性过程,可以迅速恢复,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迷走反射与心包填塞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谨记迷走反射与心包填塞的最大区别是,心包填塞患者通常是交感神经兴奋,心动过速;迷走反射患者则表现为心率缓慢。

(3)处理:患者出现迷走反射时,应快速补液,静脉注射阿托品(每次1 mg)、多巴胺(3~5 mg静脉注射,5~10 μg/kg/min静脉滴注),对症处理后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

穿刺点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

原因:血管痉挛、多次穿刺、血管损伤、创口愈合。

总 结

常用穿刺部位通常为浅表动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血管穿刺导致的并发症多种多样,包括出血、PSA、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皮下假道及动脉夹层、气胸、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腹膜后血肿、迷走反射、穿刺点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等。针对不同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切忌延误病情。


内容来源:MZ腔内血管

作者:王明全教授

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