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

1939年7月,为了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妇女干部,吸引更多敌占区的爱国知识青年参加抗日,中央在延安创办了中国女子大学。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女干部的学校,当时这件事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注目。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1)

李富春(来自网络)

女大校址,在延安北门外一带的土窑洞里。校长原为王明,后来由李富春担任。全校一千余人,来自全国各地,她们有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女工,有从敌人监狱里逃出的老“政治犯”,有经过长征的工农干部,也有从敌占区不远千里来到边区的出身不同的青年学生。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2)

延安女子大学(来自网络)

学校根据学员之间文化程度悬殊很大的情况,分别编成普通班、高级班、陕干班与特别班。普通班,学员是从敌占区来的初高中程度的爱国青年;高级班,有部分红军中的妇女领导干部,有从敌占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来自著名的燕京、辅仁大学的学生。陕干班,是专门培养边区妇女干部的。特别班,多数是有一定战斗经历,但文化较低的工农干部。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3)

博古(来自网络)

女大的教育完全按照伟人制定的“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大力提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风。伟人、周公、博古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亲自向学员们讲授课程。

女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近代史、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等等。其中,教学中并特别强调保密及气节教育,这是因为当时的对敌斗争十分残酷,有些学员毕业后还要到敌占区去工作,要求每个学员都要牢记严守机密、死不叛党这个原则,因此女大毕业的学生都非常有气节。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4)

抗战时期的延安(来自网络)

女大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1940年至1943年,因敌人的封锁造成边区物质最困难的年月,根据地军民吃的是野菜、谷糠、豆钱,连穿衣服都发生困难,女大只能采取半农半学,学员要自己动手开荒种菜来维持生活,那种艰苦是今天无法想像的,让人无比心酸。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5)

抗战时期的延安(来自网络)

学校的设备也是非常简陋的,雨天时教室设在窑洞里,晴天则到树林中上课;砖头是板凳,膝盖就是课桌,每人一个月发一支笔,一个毛边纸的练习本。学员们练字及演算从来舍不得用练习本,都是先在沙盘上打草稿,而后再小心翼翼地往本子上抄。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6)

延安女子大学学员(来自网络)

四十年代的旧中国,妇女还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在女大同学们的身上,却再找不到那种忍辱负重的旧式妇女的影子。课余时间,她们常到延河游泳,冬天还练习滑冰。虽然女大的生活极其艰苦,但她们的精神却是非常饱满的,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斗志。

两年以后,女大与其他学校合并了,改编为延安大学,它向各部队输送了12个班、1000多名优秀妇女干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7)

丁雪松(来自网络)

女大毕业的学员,许多上了前线,有些到敌占区工作,还有不少担任了妇女领导工作。女大培养出的学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比如中国第一任女大使丁雪松、原哈尔滨市副市长彭克谨、上海经委主任周岗等都是当年女大的学生。

抗日时期延安的大学(抗战时的延安女子大学)(8)

帼国英雄(来自网络)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上,女大学员的鲜血洒遍了祖国大地,尤其在敌占区工作的学员,她们英勇战斗,几乎无一生还。女大的光辉业绩,学员可歌可泣的精神,值得永远被后人缅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