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自留地(难忘的自留地)

我心目中的自留地(难忘的自留地)(1)

文 | 张玉清

“自留地”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年幼的我只知道是按人口分配给农民,用于自主耕种,这样每户就可以多增加一些收入。在我的记忆里“自留地”就是农民的风水宝地,更像各家的“小银行”,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更是农民心里的一份希望。

那个年代因为物质匮乏,国家政策是计划经济,农村土地也是以集体所有制的种植方式,大队分配是按“人七劳三”,由于集体土地贫瘠,水浇条件不好,加之群众积极性不高等各种原因造成集体收入很差,农民的温饱问题都难维持。因此自留地就成为农民养家糊口的唯一出路,这样人们就千方百计种好这块小小的自留地。所以那时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公家的活豁上腚,自家活豁上命”。

我们村的自留地就在村南边,生长着千姿百态的庄稼,在这片小的有些可怜的土地上,大家都各显其能,尽可能的种上蔬菜、瓜果之类的稀缺作物,作物成熟的季节就在地里用谷子秸扎个草人再给它戴上帽子,有的挂些彩色布条迎风飘扬,用来吓唬给人们抢夺吃食的麻雀。人们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的忙碌在这片土地上。

这块地也是我每天放学后,背着筐去地里拔草的必经之路,那时候我手里会拿着一块饼子,到这块地里寻找我爱吃的小葱和韭菜,那时地里所有蔬菜都不喷农药,随手采一把捋吧捋吧就能吃,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

我家的自留地主要靠父亲种植,他每天忙完大队的事后,都要抽空去自留地干活,自留地几乎就是我们全家人生活的依靠。父亲用心经营着这块土地,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家就会种一些能卖钱的作物来补贴家用。有时种蔬菜,吃不了就赶集去卖,我印象最深的是培育土烟苗、茄子苗、辣椒苗,等苗子长大了栽到地里,人们才能收获土烟叶和茄子辣椒。当时我们村种这些苗子的很多,几乎家家都种,因为是春天种,生长期短,很快就能卖钱,卖的钱可用来买国家分给的救济粮。

我那时十几岁,经常帮父亲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亲眼目睹父亲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小小的土地,他用尽全力,用镢头和各样农具整理土地,有时候热了就光着膀子干活,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父亲个子不高,体力不是太强,可他从小就给地主家扛活,所以对农活干的既快又好,我家种植的自留地在全村也是屈指可数的好。父亲对农活样样精通,整理的土地井井有条,直直的田埂,平平的畦子常常赢得别人的夸赞。他把各样育苗种子提前用温水泡过,装在布袋里,然后放在炕头上发芽,当种子芽刚冒出来的时候就可以种了。父亲把每个畦子里的土起出一层,然后用水桶担水浇地,等地晾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把发芽的种子撒上了,然后再把提前起出来的土撒上,用铁掀抿一抿,使畦子的土均匀的附在地面上,这样才能防止水分流失造成的出苗不全。等秧苗出来以后,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晨都必须要用喷壶喷水,等苗子长的高点了才能过几天浇一次水,那时候浇地一直是用扁担水桶担水,小苗长的挺快,长到六七寸高的时候就可以卖了。这种简直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场景。

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伙伴一起赶集卖这些苗子了。从前家里穷没有自行车,父亲一直不会骑自行车,所以很多远途的活就靠我去,由于当地种植这种苗子的多,所以只有赶比较远的集才好卖,我们多数是去赶高唐集,家离高唐三十里路,前一天要把各样苗子拔下来,捆成数量不等的捆,排在一起喷上水,再用湿被单盖好,第二天一大早就装车去赶集,等太阳刚刚出来我们就到了,那样才能占个好位置。集市上卖苗子的人很多,大街两边排成了长长队伍,大家都在不停的夸赞自家苗子好,苗壮好活,都想把苗子尽快卖出去,我当时的迫切心情至今记忆犹新,这些小苗寄托了全家人的生活希望,更是父亲不分昼夜,忙忙碌碌,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的,因此我自感责任重大!每卖出一些我都特别高兴,一上午把卖的钱不知道要数多少遍,可从来舍不得花钱,有时候花二分钱买点水喝,好咽下母亲给我带的中午饭。这些苗子最多卖到过三四块钱,那就很多了,有时候只能卖两块多钱,最担心的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不一会就到中午,这时候赶集的人少了,可苗子还剩下很多,我那时候的心情糟糕的真是无以言表,剩下的苗子就会丢掉啊!我后来就想了个办法,在回家的路上去村里卖,一般我们都是和同村的两个人一起去,串乡村卖就得大声喊,要不大中午的谁知道你来卖东西啊!刚开始不好意思,喊不出口,我们就商量着两个人分别从村子的两头卖,这样就可以喊了,就是这样千方百计也没全卖完过······

记得有一次下午从老武城赶集卖烟叶回来,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暴风雨,天一下就黑下来,实在不能走了,当时已经到郭寨公社的四联郭庄村,我那时已经高中毕业,在村里当团支书,思想也成熟了不少,那次是姑姑和婶婶我们三个人,我就给姑姑说,我们先去找这个村的支书吧,叫他给咱找个住的地方!那次还真找对了人,支书姓郭,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看到我们都被淋得全身湿透了,就赶快把我们领进屋里洗洗脸,随后还给我们做了饭吃,这个事我一直记在心里,那顿饭也一直温暖了我很多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步取消大锅饭的种地方式,分田到户,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原来的“小自留地”变成了“大自留地”,人们种地的积极性瞬间爆发,大家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来耕种自己的土地,记得我们家第一年棉花就卖了一万多元钱,家里翻盖了多年的老房子,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但是“自留地”作为那个年代农村最靓丽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张玉清,夏津县人大退休干部,爱好运动、唱歌、文学。

壹点号 林源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