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

“辽阳白塔”一般是指“白塔(辽阳白塔)”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

辽阳白塔是全国76 座古塔之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坐落于辽阳中华大街北侧,塔高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传说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

该塔的建筑年代,其说不一。民国初年的《辽阳县志》说是汉建唐修,但并未提出根据;《东北通史》则根据《金史·贞懿皇后传》及辽阳出土的金代《英公禅师塔铭》推测该塔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通慧圆明大师(金世宗追封其出家为尼的生母李氏为贞懿皇后)增大的葬身塔。日伪时期,为制造“满洲国”的需要,在报刊宣传中,也将白塔说成是金代塔。解放后,一些关心该塔的撰稿者,也将辽阳白塔说成是金世宗为其母建的葬身塔。

早在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完颜雍正隆六年(1156年)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铭。塔铭内容记叙的地理位置与现存的白塔毫无关系,从而否定了金世宗力其母建塔的论点。根据塔的建筑风格、使用的材料、砖雕的手法及纹饰等,都与有明确记载的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锦州大广济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一致。其用砖皆是压印大沟绳纹砖,兽面圆珠纹饰瓦当、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砖雕牡丹、双龙、胁侍及飞天等也与辽代中晚期的同类建筑相类同。据此可证,该塔实为辽代中晚期的建筑。

辽阳白塔位于辽阳市火车站附近的白塔公园内,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一1189),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逐层稍内收。高达七十点四米,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全国七十六座古塔之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基为高土台,外用石条镶边砌成八角形两层台基。土台坡面覆盖护坡,下层台基高三米,每边宽二十二米,上层台基高三点四米,每边宽十六点六米,两层高出地面六点四米。塔建在两层台基之上,塔座为须弥状,高八点六米,下部为叠涩上收的砖壁,八面分别砌有八卦卦文,卦文两旁各附砌一个“一斗夹替木”的装饰,是后世补修时砌筑的。上部为两层很矮的束腰须弥座,下层须弥座上每面中间为一个半圆形券门,内一小卧狮;券门两侧各镶砌模印“双狮戏球”的雕砖板九方。座的上下枭则雕印覆道;上层须弥座每面嵌有模制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五组,每组中间都是一块模制的佛龛大砖,龛内一坐佛,两边各一块模印菩萨像立砖。八面转角为模制力士立像。这层束腰之上是一道普板枋,上有斗拱承单檐,每面补间斗拱的齐心斗之上承替木,托撩檐枋,泥道拱上隐出幔拱,相邻的幔拱作鸳鸯交手拱,拱上承小斗,托一道柱头枋,转角各朵则出角华拱和四十五度斜拱。撩枋上出檐,檐上有瓦垅,瓦有筒瓦当,板瓦当。

塔身在塔座顶心之上,八角柱形,高十二点六米。立在两层大仰莲瓣上,每面的壁面中间砌出一道突出的横格,分塔身为上下两个框。下部框高、中间眉拱龛,龛上有双龙戏珠,飞天、蕃莲、双凤等雕饰,龛内一坐佛,高二点五五米,坐在高束腰须弥座上,背靠朱色火焰纹,龛外左右二胁侍,高三点三米,披袈裟佩缨络,足踩莲花,造型各异,分别作捧盘、持莲、合掌等姿态。横格上短矮,正中一垂绶大宝盖,左右上角二飞天、作平飞、直立献果、持花、仰观、俯视等不同姿态,都是供养天。菩萨、飞天、宝盖为预制件,嵌入塔身。明代诗人张鳌有“白塔雄西寺,黄金铸佛身”的诗句,赞颂白塔之壮观。

塔檐十三层,高二十六点一米,由下向上逐层内收:第一层檐下有斗拱,每面补间三朵,转角二朵,补间斗拱为六铺作单昂计心造,全拱上有替木、托轑檐枋。泥道拱上的幔拱和瓜子拱上幔拱都作鸳鸯交手拱,上承小斗、托柱斗枋与散坊。转角铺作出角华拱和四十五度斜拱,与塔座斗拱相同,角檐的飞椽悬风铎,南面斗拱的拱眼壁有“流光碧汉”刻字四块方木额,为明万历年间补增。第一层檐下排列木檐椽,各椽悬风铎,上铺瓦垅。

从第二层以上各檐均系以七层砖叠涩出檐,角檐均为木飞椽悬风铎,壁面上嵌铜镜,檐间一段立壁。第十三层檐上为塔顶,由砖砌八角形仰莲和砖砌宝瓶组合成六点八米高刹座,八点一六米高方铁刹杆。铁风链下连塔顶角脊鎏金宝瓶,刹杆并串鎏金宝盖、火焰、宝珠,刹尖置铜铸小塔,高插云天。全塔工程浩大,造型浑厚优美,规模壮观,雕刻形象逼真,刚健有力,是国内现存辽金诸塔中的代表作。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4)

辽阳白塔

广佑寺塔。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5)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6)

白塔砌筑在平面呈八角形石砌高大台基上,整个塔偏西15度,台基高约3米,台基之上为塔须弥座,须弥座第边长10.3米,高9.4米。在须弥座的束腰中间部位,每面用砖凸砌出八卦图案,四正四隅合成完整八卦。束腰之上为两层壶门装饰,下层壶门为二十个砖雕双狮图案,间以一块立砖相隔。第面中间砌一小券龛,龛内雕一狮首卧兽。下层壶门与上层壶门之间隔以三行砖,最下一层砖雕成仰莲纹,中间素面,上层饰以连珠纹。上层壶门为五组一佛二胁侍砖雕,佛结跏坐于龛中,两侧各站立一胁侍。转角处,雕小金刚力士,双手合什,与上层壶门胁侍同高。壶门之上为二行砖仿木结构砖雕铺作,铺作为双抄五铺作,不用令拱,勾栏由华拱直接承替木承托,每面补间铺作四朵,转角铺作出角华拱、列拱。铺作上承栏板(现栏板为1990年维修时补修。在维修之前,栏板已全部损毁,原形制无考),栏板上为七瓣高大的双层仰莲上承塔身。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7)

(高大宽阔的塔台,更加增加塔的庄严与凝重)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8)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9)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0)

(须弥座装饰均为后世维修,并非辽代风格)

塔身高大,高约10余米,转角处为砖砌圆形倚柱。八面构图基本一致,在长方形的立面上中间以三行凸砌砖分隔成两部分,下部中间向内砌成券龛,龛内石雕坐佛一尊,结跏趺坐于须弥莲台之上,双手结禅定印于腹部,八面造型基本一致,从形象上看,其时代应晚于两侧菩萨砖雕,分析当是明代维修时补做。须弥莲座的束腰装饰图案各不相同。佛背后饰以满布券龛的巨大火焰纹身光,身光上隐隐可见红色彩绘痕迹。八面保存状况不一,大部分保存完整,缺失部分,在1990年维修时没有恢复,以素面补齐。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1)

(辽阳白塔东面塔身)

券龛的门楣顶部除正南面饰宝珠外,其余七面均装饰正面龙头,张口露牙,怒目圆睁,威猛异常,两侧图案则八面各不相同,从南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双龙戏珠纹、三牡丹花纹、双凤纹、三俱苏摩花纹、双龙纹、惠草纹、双狮纹、双飞天。其纹饰之复杂,雕刻之精美,变化之多为所有辽塔中仅见。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2)

(塔身东面券门,装饰双狮图案)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3)

(塔身西面券门门楣,装饰双凤图案)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4)

(塔身西南面券门门楣装饰牡丹花纹)

券龛左右两侧砖雕胁侍菩萨,总体造型基本一致,双足赤裸,各站于一朵莲花墩上,着天衣,披璎珞,头戴花冠,头后饰圆形头光。唯手执物品不同,或手执莲花,或手执宝壶,或手端供盘,或双手合什。面容依据手持物品的不同也各不相同。从南按顺时针依次介绍。南面左侧菩萨,左手持供盘,盘中盛放鲜花,右手上举覆于花上,眼睛半睁,俯视下方;右侧菩萨与左侧基本一致,唯手持物品不同,其手持药壶,象征祛除众生一切身病、心病,照度三有之黑暗;西南面左侧菩萨则双手捧一盆鲜花,右侧菩萨左手当胸托一盘鲜花,右手小臂上举,施说法印;西面左侧菩萨双手大臂下垂,小臂上举至肩部,掌中似手托物品。右侧菩萨双手当胸,持并蒂莲花,一朵未敷,比喻众生的含藏菩心,一朵初开,比喻众生初发起菩提心,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西北面两胁侍菩萨均双手合什。北面左侧菩萨双手托盘,盘中盛放鲜花,右侧菩萨亦持并蒂莲花;北面两胁侍菩萨均双手当胸托一小平案板,案上盛放鲜花。东北面两胁侍与西北面一致,均双手当胸合什。东南面两侧菩萨均手持一初割莲花。八面菩萨衣着也富于变化。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5)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6)

(塔身南面胁侍菩萨)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7)

(塔身东面菩萨)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8)

(塔身东南面菩萨)

佛像和胁侍头顶上方均饰以流苏宝盖,尤以南面最为精美,宝盖呈莲花形,两胁侍菩萨的宝盖被云气所托起。尽管八面宝盖形制基本相同,但每一面于细微处各有变化,极尽当年建造者之苦心。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19)

(塔身南面菩萨上小宝盖)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0)

(塔身南面佛上大宝盖)

塔身上半部为各面主尊大宝盖及二飞天。八面飞天形象各异,四正面飞天基本呈立式,四隅面飞天呈一字形,横飞于空中,南面飞天最为特殊,呈倒立式,腿部朝上,头部朝下,左侧飞天右手持药壶,右侧飞天双手持供盘;西南面飞天呈“一”字形,横飞于空中,右手托供盘,左侧飞天右手前伸,右侧飞天右手置于身后;西面飞天则为站式,足踏莲花,手持供盘,身体前倾,云气飘带上飞;西北面飞天和西南面飞天造型基本一致;北面飞天和西面飞天相似,呈立式,但北面飞天与西面站式飞天不同,是跪在莲座上。东北面飞天和西南、西北面飞天基本一致;东面飞天最为精美,立于祥云之上,身姿秀美,曲腿弯臂,迎风而舞;东南面飞天与其他三隅面飞天造型基本一致;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1)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2)

(塔身南面飞天)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3)

(塔身西南飞天)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4)

(塔身西面飞天)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5)

(塔身东面飞天)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6)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7)

(塔身西南飞天)

总之,辽阳白塔塔身砖雕,虽各面总体构图基本相同,但每一面形象各异,在不变中寓于变化,造型比例协调,人物形象庄严稳重,雕刻线条生动流畅,堪称古塔砖雕中极品。

塔身之上为塔檐,塔檐由铺作、大檐、密檐三部分构成。铺作为双抄五铺作,补间三朵,转角铺作出角华拱、列拱承托檐枋,砖枋上为柏木檐椽、飞椽,挑出一层大檐,二层至十三层则为密檐部分,密檐通过七层叠涩砖拔檐,然后再反叠涩收檐,每层檐间逐层收分,檐上覆筒板瓦,八角置柏木角梁,上砌垂脊,角梁头装套兽,下悬风铎。塔顶为双层仰莲上筑覆钵,上装塔刹,刹杆9.5米,刹杆上装铜制宝珠、相轮等,八角以风浪索固实。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8)

(直拍塔身)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29)

(塔大檐铺作)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0)

(密檐部分)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1)

(维修后的塔刹)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2)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3)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4)

辽阳最大的塔在哪(辽阳白塔-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35)

(上世纪四十年代,关野贞、竹岛卓一《辽金时期建筑及其佛像》一书中拍摄的辽阳白塔)

关于塔的始建和重修年代,明隆庆五年(1571)的《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碑记》,记述该寺有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大殿、后殿及藏经阁、僧房、都纲司衙门等建筑共计一百四十九间,是辽东佛教的活动中心。明代诗人张鏊到辽东曾写 《过白塔寺》赞曰:”宝塔雄西寺,黄金铸佛身。”清圣祖咏诗“驯檐来紫鸽,涌池出青莲”,就是对白塔的写照。明万历十八年铜碑记“始建于唐贞观乙已”“辽因坏重葺”。永乐二十一年铜碑记“自辽所建、金及元皆重修”,金正隆六年《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记“吾将逝矣,命立浮图于都城之北,寺圃之东以为葬所”。《金史·贞懿皇后传》“初,后自建浮图于辽阳,是为垂庆寺,临终谓世宗曰:吾已用浮图法置塔于此”,大定二年“诏有司增大旧塔。敕礼部尚书王竟为塔铭”。近代史学界根据上述记载;一说始建于唐,一说始建于辽,一说始建于金,众说不一,各有所据。王竟作的《塔铭》,至今未见,李彦隆作的《通慧圆明大师塔铭》又是金世宗即位前所撰。为此,辽阳白塔的始建年代,目前只能存疑,很难确指,不能定论。建塔后重修时间,比较清楚,经辽、金、元重修,明代大修,现今白塔是一九九一年维修的。塔北方形高台上的排列有序的石柱础及残砖碎瓦,就是广佑寺的遗址,塔前的药师铜佛,就是广佑寺的遗物。到了清代,寺的规模缩小了,复名白塔寺。一九零零年义和团曾在此集会,烧了沙俄火车站等建筑,沙俄驻旅顺头领鲍鲁沙特金派哥萨克骑兵北上辽阳镇压义和团,火烧了白塔寺,毁掉了这一古建筑群,仅存白塔耸立于城西,成为辽阳古城饱受劫难的一大见证。

张鏊的《过白塔寺》:“白塔雄西寺,黄金铸佛身。莲花光日月,贝叶历周秦。访友劳投辖,为官愧积薪。看君有高步,早晚踏青云。”张鏊字济南,江西南昌人。充浙江提学副史。嘉靖时任辽东苑马寺卿,后官至南京。

永宁寺道圆和尚塔

永宁寺位于辽阳市文圣区唐户屯清云山南坡。寺庙坐北朝南,依马蹄形地势而建,布局严谨。山门三间,中开通门,左右为金钢力士像,以护寺院。正殿三间,内供三世佛,殿后是背南朝北的观音像。过正殿为东西配房各五间。寺内还有胡仙堂、关帝殿、娘娘宫、禅堂、斋堂等建筑。

在永宁寺后院,依山建有一排塔林,共有坟塔七座,其中最高的一座为明代正统年间的道圆和尚塔。塔高六米,为八角七级密檐式实心石塔。这是辽阳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明代坟塔。根据镶嵌在塔身的《辽阳僧纲司致事副都纲兼前广佑禅寺住持圆公塔铭并序》碑可知,永乐六年(1408),道圆和尚经吏部试中,授辽阳僧纲司副都纲兼广佑寺住持,尔后,他率僧徒对白塔及广佑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使“宝塔十层崇修完美,广佑寺圣境焕然一新。”这项活动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明永乐二十一年《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宝塔记》铜碑中得到证实。

道圆和尚生前便相中了永宁寺,希望此地能成为其叶落归根之处。在他任广佑寺住持及僧纲司副都纲期间,便率众徒在永宁寺原旧址处,诛茆拾砾,鸠工聚材,重兴佛殿;及殿宇、佛像、法器悉备时,“择徒有禅行者曰行阐”为永宁寺住持,以奉香火。正统三年(1438),道圆和尚退居永宁寺;明正统七年(1442)归天,年六十八岁。释道圆弟子行平率师兄弟及徒子徒孙八十一人为他共建宝塔于寺院后山。

永宁寺的大部分建筑已被毁坏,仅存三间山门,又被改造为民宅。顺治二年的《永宁寺慧禄塔铭》踪影皆无,除圆公塔基本完好外,其余的坟塔支离破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五日永宁寺圆公塔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寺塔院旧影

永宁寺塔院先后建有的七座高僧墓塔,东西并列,塔身矮小简单,仅用石块落成。唯有圆公塔最大、时代较早,建在塔群中央。塔高六米,由石块砌叠而成,自下而上分四部分。塔基由青石砌成,现已下陷与地面相平。塔座下面为石刻莲瓣,中间为八面须弥束腰,上面由八面石堆燕翅莲托单排二十四块石斗拱。须弥束腰正南面镶嵌《辽阳僧纲司致事副都纲兼广佑寺住持圆公塔铭》刻石。刻石长方形,淡青色页岩。正文二十行,满行七十八字,楷书体。天台师鉴撰文,行荣书丹。塔铭约一千五百字,记述了释道圆一生弘法活动。塔身八角七檐,由下至上逐层内收。塔刹由两部分组成,下面是八面燕翅石座,上面是大中小三个石珠叠穿而成塔尖。圆公塔,特别是塔铭刻石,是研究明代早期辽东教僧和东海洋女真僧徒归辽东都司演法等方面的重要史料。该塔一九八一年五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公童氏、讳道圆,字镜堂,女真人。其祖籍是我国北方东海洋女直右族(东海洋即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地区)。明洪武十六年,其地女真族归附明朝后,先在锦州大广济寺为僧,后随其父童伯颜来到辽阳东宁卫定居,入东会寺,以千江印公为师。永乐四年、代表辽东佛教僧徒一行六员,被选进京都参加全国召开的三万僧众迎西天葛哩嘛上师大法王预会。永乐六年,众选经吏部试中任命为辽阳僧纲司副都纲,并兼广佑寺住持。在此期间,在辽东都司左军都督王真主持下,重修广佑寺和白塔,“广佑寺圣镜焕然一新,宝塔十三层崇修完美”,直至正统三年,因年老辞去副都纲和住持职,退居东庵永宁寺。

圆公道圆,洪武八年生于东海洋,卒于辽阳广佑东庵永宁寺,出家为僧五十二年之久,弟子四十余人。在殡送之日,官员及众人等缟素百千人。他所任的辽阳僧纲司,就在今辽阳城内,当时辽阳为辽东都司镇城,是辽东地区统治中心。他所居住的广佑寺,又是辽东较大的寺院。从《塔铭》记载。圆公任职期间的活动,反映了他是明代辽东较有声望的和尚,通过副都纲这一僧官职权统辖各地僧徒,辽阳僧纲司成为整个辽东地区佛教中心。

慧禄塔在永宁寺塔林,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慧禄别号天心,明末北隶肃永平府遵化县人,“幼勤儒业……壮归佛门……行善功……训化万众”,于后金天聪乙亥年(1635)五月二十九日圆寂。男女信行,深感其德,为之建塔。现塔已毁,遗迹尚存。

普公塔

普公塔在太子河区曙光乡峨嵋村,为民国时观音寺祖师释济生和尚灵骨塔。塔六角五级,高四点一米,青石精雕,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基座高一点三米,塔身高一点四米,正面龛置龙头,龛内镌刻:“曹洞正宗二十二世应真堂上济下生普公老和尚之塔,康德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立”;其它五面镌刻龙狮鹿松柏等图案。塔顶高一点四米,斜铺瓦楞,交脊下伸,外镶龙头,口衔风铎;上复宝瓶,瓶上置仰莲,莲上石刹杆,杆穿两个石珠。一九八四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英公塔,清安寺和尚塔,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建在东都(东京辽阳)之城北(今白塔公园附近)。

彦公塔,金代明昌元年建在胜严寺之西南,今大南门外。

辽阳魁星楼旧影

魁星楼位于辽阳城东南隅城墙角上,为清代辽阳八景之一,素有“魁阁凌霄”美誉。建筑精巧,雕梁画栋,高耸矗立,别具风姿。楼体通高四十米,分上下两层。因城起基,往上又起石台三层,周边围以石栏,上建八角层楼。由南面上行石阶十六级,两旁建铁栏护持。下层置四门,正中立《重修魁星楼碑记》一甬。碑高二米,宽三米,南向。东北角设有木梯,联步上升乃入。上层口门置木盖,登临者入则开启,出则关闭。上层中设魁星像,木质紫红色,高三米。单足立鳌顶上,名为独占鳌头。像可旋转,左手执印,右手高撑握笔,名为点状元。八根朱漆木柱支撑梁枋飞椽,上挂清末民初文人题联。楼窗用玻璃装成,外罩细铁丝网。室内沿窗下安一周环形木凳,凭栏四望,辽阳远山近水、城内风光尽收眼底,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致仕必朝拜之处。

魁星楼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辽阳城时所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同治末年重修。一九零零年遭沙俄破坏,木像楹联尽被残毁。一九二四年补修,一九四八年二月六日毁于战火,只有底基遗迹尚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