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君子标准(古人君子之道的九个维度)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258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人的君子标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人的君子标准(古人君子之道的九个维度)

古人的君子标准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258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君子之道》(下)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近十年来,他专注于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的系统研究与著述,本书是他最新的研究合集。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集体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而“君子”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获得“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途径便是“君子之道”。余秋雨从古人众多论述中整理筛选了“君子”的九大维度深入讨论。

核心内容

古人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任何一个成熟的文明都在关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的集体人格是什么?

什么是“集体人格”呢?让我们的精神永远在路上的那个灯塔,就是“集体人格”。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这个灯塔是“君子”,成为君子的方式便是“君子之道”。

我们今天来看看“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个维度是什么。

在余秋雨看来,“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个维度分别是: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下面,我们就在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中,依次了解一下“君子之道”的九个维度,感受古人摸索出的那套评价标准。

第一个维度是“君子怀德”,也就是君子要有德。

我们中国人常把“德”作为评价人的第一标准,“德”到底是指什么呢?余秋雨认为,“德”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利人、利他、利天下”。

“利天下”是孟子说的,他说“摩顶放踵利天下”,意思是只要对天下有利,不惜浑身伤残。当然,这个标准太高了,一般人达不到,也很难有机会去达到。有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标准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你看,孔子是将君子和小人做了对比,君子的品质是“怀德”和“怀刑”,而小人的特点是“怀土”和“怀惠”。宋代大儒朱熹对这四个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怀德”,指君子心存仁德;“怀刑”,指君子心存法禁,知道哪些事情决不能做。相较而言,小人“怀土”,心存占有,而且“怀惠”,总是想着各种利益恩惠。一句话总结,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便是君子;以私自利益为出发点,则是小人。

第二个维度是“君子之德风”。

《论语·颜渊》里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孔子是在强调,君子并不是自己有道德就够了,你还要像风一样影响大众。

听起来有点奇怪,君子是社会地位高的人,他们自然而然会影响别人,为什么还要刻意强调呢?

余秋雨认为,孔子在这里不只是在强调君子影响他人的必要性,还在强调君子要以正确的方式影响别人。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草民”,这个说法正来自“小人之德草”这句话。在孔子的时代,社会底层人势单力薄无法影响他人,只有被上层人影响的分。这时,上层人如何影响他们便非常关键,如果君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地的民风就会好。遗憾的是,古代历史上不乏反面案例,不少贵族或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利用底层人受教育不足、信息掌握有限、生存资源缺乏等特点,玩弄民情,煽动民意。大风扬起了,结果沙尘满天,一个个所谓的君子埋在草丛之中灰头土脸。

你看,“君子之德风”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君子品行的一个重要共识,这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传扬美德。

我们接着看,君子和小人在与人相处上有什么区别呢?

第三个维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有一点很奇怪,“美”的对立面是“丑”,为什么孔子说“成人之美”和“不成人之恶”,而不说“成人之善”或“成人之丑”呢?

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尽善尽美”的说法,“善”和“美”都是正面词汇,是古人努力追求的。余秋雨认为,“善”和“美”还不太一样,“善”要比“美”更容易达到。一个“好人”往往会“与人为善”,但作为“君子”,除了“与人为善”之外,还会“成人之美”。

放在具体情境下就容易理解了。当遇到一个人落水,好人会下水救人,君子也会下水救人。当隔壁在举行一个婚礼,你与他们素昧平生,但你却投去了祝贺的目光,这就是“成人之美”,这是君子才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在灾难面前,出手能带来明显的价值,这时“君子”与“好人”做着同样的事。但在无灾的日子里,“君子”的独特之处是能敏锐地发现价值,会给别人带来一个不经意的美好,而君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么说来,你是否发现,成为君子始于足下,也并不是那么难呢?

第四个维度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周”和“比”。“周”的意思是周全、平衡、完整;“比”的意思是粘连、勾搭、偏仄。说白了就是,君子懂得平衡,而小人总要偏袒。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似乎很容易做到。同样,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当你刚加入一家公司,新环境让我们有生疏感、不安全感,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在公司中结交几位朋友,以求日后有个照应呢?你看,在日常生活中,“比而不周”似乎比“周而不比”更合理。

请注意,重点是接下来的部分。余秋雨提到,有些人会把这个过程当作过渡,朋友的队伍渐渐扩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这就在人际关系上成了君子。但也会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当作小小的“利益共同体”,对圈子之外的人是满满的窥探、算计和防范。显然,这就成了小人行迹。

你看,“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之间的差别,开始并不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的分野。但是,这种差别一旦加固和发展,就会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系统。

说完与人相处,我们再看君子和小人在做事上有什么区别。

第五个维度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今天,“中庸”这个词往往会有点贬义,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模棱两可,谁都不得罪。但在传统社会,正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简言之,“中庸”是最高的道德。

为什么“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呢?

余秋雨认为,这和文明发展的艰难历程有关。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艰险的环境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过度用力,留了心眼,以防不测。这很好理解。但问题是,总是过度用力,就会引发彼此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与复仇。放纵过度用力的结果必然是自我毁灭。

再联想一下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段的最大区别之一是,战争从局部冲突走向接连不断的全面冲突。孔子时代的人们即将进入一片充满杀戮的黑暗森林。可以想象,孔子那么迫切地强调“中庸”,说白了就是,为了大家都能活下去,我们别再过度用力了,我们别再搞极端主义了。余秋雨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换一种说法便是“小人极端,君子反极端。”

你可能觉得,不走极端应该很容易吧。我们仍然打个比方。假设你要从公司门口走到地铁口,沿途会经过马路、施工的工地和放学的学生。当我们睁着眼睛的时候,或许可以想办法避开那些障碍物。但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于未来会遇到什么是全然不知的,这就像闭着眼睛从公司走到地铁口。目标似乎很明确,抵达目标的过程却困难重重。而路是必须要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谨慎再谨慎,向左偏了一点,撞到人了,那就向右拐一拐。向右走,结果步子迈大掉进坑里了,那就爬出来向左挪一挪。

想一想,我们结交新朋友、处理新项目,甚至打一款新游戏,不也是这样吗?所以说,中庸是真的难啊。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做君子太难了!

第六个维度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与做小人相比,做君子不算累。

余秋雨是这样解释的,君子当然也劳累,君子要行仁、践义、利天下,即便缩小范围,也要顾及周围的人,达到“周”的标准,能不劳累吗?只不过,这种劳累,敞亮通达,因为君子不需要像小人一样逃避质疑的目光、填堵已露的破绽、防范种下的祸殃。这一来,做君子的劳累也就减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全是蓝天白云下的坦然畅然。

说了很多道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回过头来,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言行符合君子的规范呢?

第七个维度是,君子有礼。

如何保证自己的言行都很“君子”呢?不妨借用“礼”的力量。君子种种品德,落成行为规范,便是礼。一项项礼构成仪式,便是礼仪。没有礼仪规范的时候,遇上事情你要考虑半天。但有了礼仪规范,我们就有可以参考的标准了。长期身体力行某些原则,可以反过来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君子的品德需要传播,但在古代,传播渠道稀少、文本教育缺乏,最有效传播途径就是君子的行为方式。正因为这样,历代君子没有不讲究礼仪的。中国也由此而被称为“礼仪之邦”。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怎么践行“礼”。余秋雨认为,主要是两条:第一是“敬”,第二是“让”。所谓“敬”,说白了,就是学会高看别人一眼。西方人讲究平视,而中国古人认为,懂得高看别人,给人以尊重,更有价值。不仅对长辈要敬,对陌生人同样要表达尊敬,这才符合君子的要求。而所谓“让”,就是彼此退让一步。孟子曾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意思很直白,古人认为“礼”正是从“让”开始的。

第八个维度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我们常见的说法是,君子不应拘泥于表面的事情,而应深入、全面地思考背后的整体情况。余秋雨认为,除此以外“君子不器”或许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维度的解释。

比如,君子不是器具。古人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由人变器的事情太常见了。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情,很容易陷进去,而失去人的多元性。在古代,不少在朝为官的人,回家见到亲人也是呼来唤去,回乡见到父老,也常常摆着官架子。余秋雨认为,君子“不器”是在强调,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多元社会身份,避免变成某种功能单一的器物。

其实,避免变成器物只是一方面。书中提到,“君子不器”还有个内涵,这就是不要让我们成为器物的奴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应该被物欲所裹挟。这样的担忧,古今中外并不少见。古罗马的贵族为了品尝更多美味的食物,常常在饱餐一顿后把手指伸进嗓子眼里,把食物吐出来,好重新品尝别的东西。生活在现代的城市里,也不乏有白领被日复一日的加班裹挟。那么,忙碌之余,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加班最终是为了什么?然后合上手中的电脑,去做一些别的事情。

第九个维度是,君子知耻。

“君子之道”还有一个维度,它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报警装置,时时提醒你要反省自己,这就是“君子知耻”。

我们听过一句话,“知耻近乎勇”。当一个人能反省自己,认识到“耻”,并承认“耻”,那离“勇”就不远了。我们还听过一句话,“不耻下问”。为什么一边“知耻”,一边要“不耻”呢?

引用荀子的一段话,这段话比较长: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翻译一下:君子以品德不好为耻,不把别人的污蔑看作耻辱;以不守信用为耻,不把别人的不信任看作耻辱;以没有才能为耻,不把没被重用看作耻辱。你看,“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荡然无存;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可见,真正的君子是非常谨慎的,但正因如此,他非常自由。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君子之道》裴鹏程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