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灯笼立体做法(陇中独特的年俗风情)

陇中剪纸灯笼说明指示图 剪纸和灯笼,是中华民族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无论灯笼或剪纸,都都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赓续传承,蕴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抒情、教化和交流等多重的社会价值观灯笼的价值不仅具有照明的作用,更有娱乐和喜庆团圆的象征,而剪纸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剪纸灯笼则是源起于西汉有纸以后,也就是说剪纸灯笼的历史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剪纸灯笼立体做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剪纸灯笼立体做法(陇中独特的年俗风情)

剪纸灯笼立体做法

陇中剪纸灯笼说明指示图

剪纸和灯笼,是中华民族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无论灯笼或剪纸,都都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赓续传承,蕴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抒情、教化和交流等多重的社会价值观。灯笼的价值不仅具有照明的作用,更有娱乐和喜庆团圆的象征,而剪纸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剪纸灯笼则是源起于西汉有纸以后,也就是说剪纸灯笼的历史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从灯笼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是照明的灯具,自从西汉有纸以后,便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元宵节作为花灯来观赏,经过历史的发展,灯笼便被赋予了喜庆、团圆的意义,于是,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传统,将灯笼高高悬挂,一方面以示喜庆、祥和和欢乐,另一方面寄托了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的心里传统习俗和信仰。

如果说悬挂灯笼是全国大多数民族和人民欢度春节的一种仪式的话,那么,西北甘肃的陇中一带,也就是现在定西市的安定区、白银市的会宁等地,每年春节时,有拿着灯笼耍夜秧歌的习俗,而这个灯笼将灯笼艺术和剪纸艺术集于一体,不同于流行的圆形灯笼,是由竹子扎成的立体八角形灯笼,由四根竹子从四角贯通上下,四面框用粘贴了剪纸的白纸糊住,上框是开着的,下框则做一块长出内框10公分左右的小木板、四角与内框对齐各打一个眼,然后用穿过灯笼框的四根竹子串起来,封住下框,小木板上则放蜡烛或煤油灯,然后将下端长出的竹子扎成手柄,用来拿和载动,上边长出的竹子头系上用红、黄、白、绿纸张做成的纸牡丹。

灯笼的制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要领,这灯笼框也是做不来的,其制作过程首先是选竹子,竹子选好后一劈两半,然后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扎框时量好框的边长并做上记号,然后找一个煤油灯,在做好记号的位置边用水浸边在灯火上烤,边弯成九十度角,弯成正方形后用绳子或细铁丝扎起来。一个灯笼由六个同等大小的小框和六个同样大小的大框套扎在一起而成。所以说灯笼的制作有水浸跑、火烤、折弯、扎、剪、糊、粘贴剪纸等多道工序组成。而灯笼上粘贴的剪纸又是一项手艺活,需要画图、手剪,剪纸图案有喜鹊踏梅、鸭子戏莲、龙凤呈祥以及十二生肖等多种多样。

陇中剪纸(安定区剪纸艺术家魏继芳作品)

灯笼框做好之后,要把伸出上框外的竹子(约六七十公分长)又要水浸火烤折成150度角,四根竹子向四边展开,顶端不仅扎上纸做的牡丹花,牡丹花的下边还要粘上或红或绿、或红绿白相间、尺寸相宜的纸飘带,然后于系纸牡丹处的四根竹子处系半截同等尺寸的线绳,线绳线段系一个竹子完成的圆圈,粘上红绿黄白相见约十到十五公分长的纸穗,下端的小木板四周尺寸差不多相同的、用纸张剪成的纸穗,最后点亮里面的油灯或蜡烛,一个五彩缤纷的灯笼便展现在眼前,有一种别样的意境和韵味,无不体现乡亲们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其实,这种八角形的剪纸灯笼,目前我只在陇中的安定区、会宁等地见过,其它地方基本不曾碰到,而这些地方的夜秧歌,也就是以这种剪纸灯笼为主,夜色里,在人们的手中随着锣鼓的节奏载动时,飘带飞扬,非常好看。无论是灯笼制作本身,还是灯笼上贴的剪纸,都具有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我不知道这种拿在手中舞动的剪纸灯笼,是不是仅属陇中一带,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和文化的传承,正如明朝兰州人彭泽赴京经定西时所吟《西巩道中》所言:“村烟远矗方炊晓,社鼓争鸣欲赛秋。”

世人皆知“陇中苦瘠甲天下”,但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或许所知甚少,这种耍夜秧歌的剪纸灯笼,在陇中、在我的家乡究竟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可对于乡亲、对于我的家乡来说,这种集灯笼和剪纸于一体的艺术风物,不只是用悬挂来表达喜庆,而是用舞动来庆祝节日的喜庆,在舞动中还寄托着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祈福,祈求人马平安、风调雨顺,这才是家乡春节家家户户舞动剪纸灯笼的年俗与风情,而这种年俗风情,我所知道的是祖父辈们就已有之,如今依然传承。

隆陇中剪纸灯笼

不过,相较于祖父辈、父辈及我辈拿着剪纸灯笼,用双腿一夜奔跑十几几十里路去耍秧歌,现在跑十几几十里路基本都是以车代步,有摩托车或小轿车。昔日干旱的陇中,虽然还谈不上山清水秀,可因为之前的退耕还林,家乡的山也是草木茂盛,夏秋季节更是山色苍翠,而几代人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引洮工程”也于几年前完成一期,自来水直接引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前辈们比起来,是天壤之别,历史上的“苦瘠甲天下”再一次走进历史,改变的是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变的是乡亲们年复一年、后辈跟着前辈们依然传承的年俗风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