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天生不同了解MBTI掌握突破人际间)

美国费城第一银行中央转录部因为原来的收发员升职后一直找不到称心的人接班而苦恼不已,看似简单的收发工作,却屡次因为招募者的性格与岗位不匹配而无法顺利开展。有的人性格活泼外向,非常喜欢在工作时逢人聊天;还有人过于固执己见,只要开始工作,就会对外界任何指令视若不见。

而收发员的工作内容不仅是需要印刷文件并送归原处,还需要注意银行打字员的材料供给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收发员必须能区别各种任务的轻重缓急,并优先处理最紧急的任务。

基于工作任务的需要,人事部为转录部推荐了一名SFP型(感觉情感感知型)应聘者,此人一经上岗就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因为他不仅满足了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还能超越期待地提高工作质量,比如他还能在递交材料时提醒打字员关于这份文件的紧急程度。

其实,类似上述情况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经常困惑于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别人做起来很容易,而自己做却困难重重;为什么有人在原岗位的表现非常不理想,可是调岗后却如鱼得水;亦或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是个出色的执行者,但在管理者的角色上束手无策……

mbti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天生不同了解MBTI掌握突破人际间)(1)

图片来源于 网络 侵删

直到我读到了这本书《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它像一面镜子,不仅精准地投射出我的“正面”,还能引导我看到自己在镜子的“反面”呈现出来的样子,正反合璧,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我。

这是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然后它的作者也和这本书名一样,与其他心理学者“天生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伊莎贝尔▪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开始对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产生了兴趣,为了帮助当时需要外出接替男人工作的女性找到更适合于她们的工作,伊莎贝尔二人亲编了一套全新的人格测验,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它,即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测试表(MBTI),自1943一经面世,它既因自己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而备受非议,但同时也在实际应用中被世人广泛接受。

这是一本很畅销的书,自2016年第一版发行,至今已经印刷了36次。本书系统地解释了人们的天资差异,描述了由外倾、内倾、感觉和直觉四种主导心理功能,与思维和情感、判断和感知等四种辅助心理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的特征,展示它们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人格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全文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满是故事和实例,无论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家长、教师、学生、打工族等,都能从中学到了解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优劣势,最终达成在互补的环境下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我想分享下来自书中的收获。

一、原来我们的天生不同早已形成

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有一次,他去当“宫廷顾问”,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

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

结果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

mbti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天生不同了解MBTI掌握突破人际间)(2)

图片来源于 网络 侵删

这就是“世上不会有两片一样的树叶”的故事渊源,树叶如此,人亦如此。

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中的感觉和直觉概念就告诉我们任何人从童年开始就会选择自己偏好的某一种感知方式行事,个体发展的基本差异就已经形成了,并且在成长过程中,更会频繁使用自己偏好的感知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尽可能地回避自己不喜欢的感知方式,甚至不论个体是偏好感觉还是直觉,都会不可避免地强化喜欢的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表现得更加成熟,并在陌生的领域中显得越发幼稚,从而形成感知偏好。

作者伊莎贝尔▪迈尔斯还提出了外倾和内倾的心理功能,更全面地阐述出不同性格偏好的个体的特点和优劣势,比如内倾感觉思维型个体(IST)善于组织与当下环境相关的各种事实和规则,所以他们非常适合从事经济或法律类的职业。而外倾感觉思维型个体(EST)则更加关注周围环境,这样的人在做生意方面则会无往不利。这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更加精准地了解自己,也可以更科学地了解孩子、爱人、同事……难怪这本书会获得无数读者的认可。

一言半语无法详述书中所及的16种人格类型,但我想,无论我们现在展现出来的是哪种类型,都自然有它形成的理由,因为我们本就独一无二。

下面简短分享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人并非“纯粹”,人格类型都有两面性

mbti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天生不同了解MBTI掌握突破人际间)(3)

图片来源于本书

荣格认为心理功能里总有一种是处于主导地位,并塑造人们的生活,尽管这个理论有一定缺陷,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驳斥,但伊莎贝尔▪迈尔斯证实了一个个体是绝不可能仅靠一种心理功能就能生存,为了稳定运作,一定需要另一种也经历了充分发展,但相对较弱的心理功能作为辅助,去配合主导的心理功能发挥作用。

良好的人格发展需要辅助心理功能对主导心理功能进行配合。辅助并非不重要,如果不能平衡感知和判断、内倾与外倾,个体就会陷入人格“失调”的状态,不仅会困囿于自己偏好的世界中,还会对另一个世界产生恐惧感。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总有一部分人执拗关注于自己的内部世界,并会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和其认知不同的信息持抵触和屏蔽状态,坚持认为改变认知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这是不对的,即使是典型的内倾型人格也会在某个时刻需要调动一部分能量去处理好外部世界的需要。不同类型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体会人格维度的两极偏好,更有趣的是,作为读者,我们也会从自己的好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人格类型理论,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

全面认识自己才能更客观地了解他人。

下面来看看第三部分的内容:

三、了解“人格类型”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对应生活和工作

mbti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天生不同了解MBTI掌握突破人际间)(4)

图片来源于 网络 侵删

如果有人向你提问:学习金融和贸易专业的人和学习理工的人的人格特质有何不同?通过学习,你一定会得出他们分别属于“外倾感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如果有人告诉你其实在某个领域内几乎这个群体的人格样本特征也是表现相同的,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伊莎贝尔▪迈尔斯从大量的群体样本中得到了结论,将不同人格维度的不同偏好相互组合,就形成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人格类型都有一种主导心理功能,无论是外倾还是内倾,它们都需要受到辅助心理功能的调节,只有这样的人格才是完整的。

那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在一切开始之前就清晰对方的人格特质,无论是对孩子、爱人、同事、领导、客户……是不是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所以说,这本书人人皆可读、皆可学,的确实用价值很高。

四、写在最后

寥寥数笔,无法将伊莎贝尔▪迈尔斯的MBTI清晰完整地展现给你,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人格测试的具体方法,需要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也许我们能阅尽天下美景,却无法阅尽世间众人,但无论如何,有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离我们掌控未来又近了一步,就是这样一本书,能够像一把万能钥匙般,帮我们透彻解读人格,助人、助己,特别推荐更多人能从中获益。

一本好书,遇见一个你。

mbti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天生不同了解MBTI掌握突破人际间)(5)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