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陵墓为什么只种松树不种柏树?皇帝的陵墓前为什么不能种柏树呢

我们知道坟墓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终结之后的安置之所,毫无疑问,坟墓以及与坟墓相关的风俗习惯起源于先秦时期,因为秦始皇驱使百万之众修建骊山墓也只是效法古人而已。《吕氏春秋》解释丧葬的由来说道:“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但是丧葬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营造坟墓,而坟墓之上附加了哪些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诗中探究出来。

皇帝陵墓为什么只种松树不种柏树?皇帝的陵墓前为什么不能种柏树呢(1)

在汉代无名氏作品《古诗十九首》中可以读到描述坟墓的句子,如“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又如:“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短短几行就描写了城郭之外墓地的萧瑟和一种缺失生命感而产生的苍凉景观。在这两首诗中,“丘”与“墓”被囫囵吞枣地当做一个意思,但实际上二者在先秦时期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丘”在现代已经不被用来指代坟墓,而是用在“丘陵”等词语中表示不高的山地或小土坡。古代四大盗墓门派里面就有发丘派,其门人又被叫做发丘将军,可见“丘”即使与墓地有所区别,也还是有极大关联。其实“丘”指的是墓地的封土。《周礼?春官?冢人》说道“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这表明封土高度和植树数量是与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是周朝封建等级制的一种典型表现。汉代也有相同的制度,《汉律》:“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既然封土是有高度的,肯定就会被堆砌得像一个小山坡,但是受到人力、科技水平的限制又不会很高,所以丘从指代坟墓逐渐演变成指代不高的小山坡、丘陵,是一种文字的自然演变过程,但是其意义还是存在内在关联,有迹可循。

柏树树形伟岸挺拔,并且具有十分惊人的抗寒能力,一直被当做是正义、高尚、长寿以及不朽的象征。在古罗马时期棺木往往都是用柏树做成的,而且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会将柏树枝放入灵柩之中,祈求死者在西方极乐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同样,中国人对柏树也怀有浓烈的好感,往往将柏树与松树、柳树等一起栽种在坟地旁,象征死者的长眠不朽,世界能得以安宁幸福。而中国人在死者的坟上及坟地栽柏是寄托一种让死者“长眠不朽”的愿望。中国人之所以有在坟地种植柏树与一个传说是分不开的。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魍魉的妖兽,无恶不作,甚至偷食尸体,许多尸体都遭到魍魉的亵渎。这魍魉不仅神出鬼没而且灵活无比,人们难以防范。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魍魉十分惧怕老虎和柏树,所以古人就开始在墓地旁边立石虎种植柏树。晋朝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另外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即秦穆公之时有人挖地得到了一个长得像羊的东西,这人在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子,小孩子告诉这人说这东西叫“蝹”,经常在地底下吃尸体的脑袋,如果想要杀掉它必须以柏树的东南面的枝条插在它的头上。所以从秦穆公之时就开始了在墓地旁种植柏树的传统。两个版本的故事虽然略有差异但都意在表达柏树的辟邪作用。

孔子也十分崇尚松柏,在山东曲阜孔陵、孔林、孔庙就可以见到古柏鳞次栉比。孔子曾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所以后世读书人也多崇尚柏树的精神。柏树甚至被称做“柏树之长”。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见黄帝陵轩辕庙中那棵巨大的柏树,相传这棵柏树由黄帝亲手所植,有“黄帝手植柏”之称,若此事确切这棵柏树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太宗当政时期,为了纪念黄帝,祈求黄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对黄帝陵进行了扩建,并且额外栽种了千余棵柏树。到了宋仁宗年间,地方官员又根据皇帝的圣旨栽种了千余棵松柏,柏树的数量进一步增多。由此可见古人对柏树在陵墓中重要性的认识。可为什么天子陵墓前就不种植柏树呢?

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阶段。所以自西汉开始儒家经典著述宣扬的等级观念、礼节、仪式等都会得到上至天子下达庶民的严格遵从。《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里宣称的以树品种代表尊卑等级的方式从西汉开始便得到了贯彻落实。因此天子、达官贵人、豪绅地主、平头百姓墓地种植的树就开始不一样了,象征天子身份的树木就从柏树演变为松树,所以天子陵墓不再种植柏树,否则就是“有失身份”。

由上可见,天子威严既从大处着手也注重细节,柏树的取舍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映,但还是没有摆脱先秦时期等级观念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