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

对于居住在皖北平原的人来说,五月,是繁忙的收麦季节,不过再忙,人们也会忙里偷闲去完成一项工作,那就是酿制麦仁酵子。

对于南方人来说,或许不知道麦仁酵子为何物。其实,换个角度去讲讲,南方人马上就明白,麦仁酵子其实就是酒酿。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1)

酒酿,又被称作“酒酿”或“甜酒”。酒酿入口甜美,蜜香浓郁,是南方常见的传统地方风味小吃。而酒酿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而不是麦仁,这是与麦仁酵子最大的区别,再一个就是酒酿酿制时间为冬天,而麦仁酵子则是在夏天。

就吃法而言,酒酿的吃法颇多。最常见的是掺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两个鸡蛋或捏上几个糯米汤圆放在锅里小煮片刻,起锅舀出,吃起来芳香糯软,入口化渣,又香又甜,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作家冰心在一篇《我的甜酒酿》写道:“我每次去参加聚餐会,不管是带酒酿蛋、酒酿小圆子或是酒酿地瓜小圆子汤,总是甜点中最快见过的的一道佳肴。”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2)

中国人在饮食上讲究时令,酿制麦仁酵子也不例外。皖北人选择五月,不仅是因为这个季节的适宜的气候与温度,更重要的是酿造麦仁酵子必须用刚刚收获的新麦。

在儿时的记忆中,酿制麦仁酵子繁琐而漫长。常言道,麦仁好吃,麦皮难去。这是因为做麦仁酵子需要去掉麦粒的外衣。在农村,随着新麦进入各家各户,村头大槐树下被冷落了一年的石臼,在这个时节开始变得忙碌起来。从天色微明,到夜幕降临,“咚咚……”,那石碓撞击在麦粒上富有节奏的“咚咚”声从没有歇息过。伴随着有节奏的捣杵声,麦粒脱了皮就变成了白生生的麦仁了。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3)

随后,被去了外皮的麦仁被放入锅内加水煮熟,待锅盖上冒起白烟,厨房里飘着麦香时,麦仁就煮熟了。用笊篱把麦仁捞起来,控下水,放在盆里晾着。待到热气散尽,盆摸上去也不烫手了,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酒曲均匀地掺撒到煮熟的麦仁里。

值得注意的是,拌酒曲子一定要在麦仁凉透以后。否则,热麦仁就把霉菌杀死,其结果要么是酸的臭的,要么就没动静。然后,在盆内摊平,并在一盆麦仁中间留出一个酒窩,用来汇聚由麦仁发酵而形成的酒水。而这个酒窩就是中国人用来形容传统美女的象征的形容词。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4)

酒曲是酒酿的关键,皖北人叫小药子。如同酿酒工艺一样,酿制麦仁酵子,酒曲子是酿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料,酒曲子好不好会直接影响麦仁酵子的品质,因为麦仁属于粮食,而粮食里面富含淀粉,在酿制过程中经过糖化、发酵,才能转化为乙醇和微量元素,而助推糖化和发酵的就要靠酒曲子了。所以,酒曲子也被喻为酒酿的灵魂。

酒曲和麦仁相遇后,接下来就是和时间的周旋了。

在过去,老一辈的酿制手艺总是和时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急不躁,缓慢而精细地把温柔演绎得淋漓尽致。麦仁酵子发酵的过程一般只需两三天,一天需要查看好几次,摸摸大盆外的温度,闻闻发酵的香味,以此来判断酿制的程度。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5)

不错,麦仁酵子味道的好坏,取决于人们对整个酿制过程的把握。如果发酵过度,麦仁就空了,剩下的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反之,如果发酵不足,麦仁就会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所以这所有的一切全凭经验。

麦仁酵子发酵温度一般需要三十度左右,而五月的气温恰到好处,如果气温不高,那就要想办法增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用厚厚的棉被把装有酒酿的容器团团围住,层层包裹,使之静置于屋内数日,待时日已到,盆中有酒香溢出时。此时,盆里的浸在酒香中的麦仁膨胀到最饱满但尚未破裂,便可以开启了。这个时候的酒味刚刚好。这种酒水皖北人叫它“浮子酒”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6)

麦仁酵子虽有酒香,但酒度极低,一般都只有几度,一般不会吃醉人。在皖北人的眼中,麦仁酵子不是酒。舀上两勺麦仁,放进碗里,然后,倒入凉开水,放上白糖,下面是麦仁,上面是酒水。深吸一口气,那种麦香与酒香的混合气息,瞬间充溢了全身的每一个感官,口水,也在这是不由自主地溢向舌尖。吃上一勺麦仁,软绵清凉,勾魂摄魄;喝一口酒水,甜中带酸,荡气回肠。但也不能多吃,吃多了还会醉。

从小到大,一直认为麦仁酵子是皖北地区,或中原的特色风味小吃,其它地方很难见到。岂不知远在皖北之外的青海省也有一种类似于麦仁酵子的小吃,不过当地人叫甜醅子。据说甜醅子的原料是玉麦子或青稞,其酿制工艺与麦仁酵子如出一撇。当地人至今有端午节吃甜醅子的习俗

麦仁酵子做法大全(麦仁酵子的味道)(7)

如果说,酒酿蛋羹是南方人舌尖上的记忆,那麦仁酵子则是皖北人舌尖上的乡愁。其实,麦仁酵子作为皖北的小吃,一直与回忆伴随着,这种回忆多半存在于少年时光里。如今,在家里酿制麦仁酵子的人家越来越少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街头巷尾多了叫卖的人。许多人家总会在端午节前后买上一点,品尝一下那再熟悉不过的味道。对于皖北人来说,这种醪香清甜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