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小故事之反间计(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

  历史深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用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之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击败敌人。后来抛砖引玉也指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赏识。

三十六计小故事之反间计(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1)

  典故:楚国轻取绞城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

  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

  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

  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当即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无独有偶:诸葛亮用木牛流马换粮食

  诸葛亮伐魏时,为解决山路运粮不便问题,发明制造了木牛和流马两种类似推车的木制运输工具,用来运粮食,以为久计。这木牛流马蛮好,上山下岭如履平地。

  司马懿接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诸葛亮的粮食能够供应上来,坚守不战之计肯定落空,诸葛亮何日会走呢?于是急唤张虎、乐綝两人过来,要二人各领五百军,从小路过去,抢几匹过来看看。张虎、乐綝趁夜出兵,从运粮军背后抄断,果然抢得几匹。

  司马懿非常高兴,招来能工巧匠将木牛流马拆开,依据尺寸仿造出二千余只,果然分毫不差,应用自余,于是也用来往返运输粮食。

  有次,魏将岑威正运得高兴,不料蜀兵大将王平大军截粮,没办法只得弃了粮车逃走。王平引军将木牛流马推走。魏军郭淮将军闻知粮草被劫,疾忙引军来救,一阵拼杀,好不容易夺回木牛流马,可却怎么也推不动了。正疑惑间,忽鼓角喧天,喊声四起,蜀军魏延、姜维又领两路军来,重新夺走了粮车,一推木牛流马又走了。

  郭淮看见,欲回兵再追。这时,突然一支怪异之兵出来,一个个一手执绣旗,一手持宝剑;身挂葫芦,内冒烟火;五彩涂面,鬼头兽身,妆出种种怪异之状,护送着木牛流马不慌不忙地离去。郭淮军大为惊惧,不敢再追。

  大批的粮食就这样被诸葛亮夺去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将木牛流马的舌头设计成一个类似锁的装置,拧转则锁定了木牛流马,反扭过来则犹如开了锁。聪明的司马懿什么都研究透了,可能唯独这个锁的装置忽略了。这样,诸葛亮用几匹木牛流马,换回了二千多只木牛流马及大批的粮食。至于那支怪异部队,则是善于装神弄鬼的诸葛亮布的疑兵。

  其他:抛诗引诗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赵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创作(码字)不易,难道你不关注、转发并赞一下么???更多知识与娱乐,尽在“三人聚众”(八大平台都一样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