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教育问题(孟母三迁并非全是好的)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大家都一定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三字经》里写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母教育儿子孟轲的故事。

时隔千年,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孟母三迁"的故事究竟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到底还有多大呢?

"孟母三迁"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这也给许多家长一些思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注重有没有"坏孩子"和自家孩子玩、学校环境会不会很乱影响孩子等等,但是却忘记了,在现代教育里我们应该注重家庭环境胜于关注社会环境。

一、"孟母三迁"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到了墓地旁,结果孟轲学每天来墓地上坟的人哭哭啼啼,孟母觉得对孩子影响不好,于是又搬到了集市旁,结果孟轲学商人们整天吆喝,孟母把孟轲沉迷于商贾之术,荒废学业,最后搬到了一所学堂旁边。

孟轲于是就每天都跟着先生们学知识和礼节,并且在妈妈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最终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三迁教育问题(孟母三迁并非全是好的)(1)

"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而孟母这样频繁搬迁也确实让孩子找到了真正适合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成才,但是我们在考虑沿用古人做法的同时,也需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情。

孟母的时代和现代相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等方面都会影响效果。

在我看来,孟母三迁已经不适合现代环境了,这个道理并不适合孩子频繁地转换学习环境。

孟母身在战国时期,那时候地广人稀,而且教育资源也比较匮乏,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密集的学校和班级,搬家对孟母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搬家是非常耗费精力体力的,生活成本高,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很大。

有个心理医生朋友和我讲过许多儿童心理的案例,其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自闭和抑郁心理就是由于频繁更换学习场所导致的。

孟母三迁教育问题(孟母三迁并非全是好的)(2)

美国大学研究者发现,经常转学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他们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有一个研究团队对1991年和1992年这两年出生的孩子进行了长达12年的研究,结果发现:经常转学的那些孩子更容易感到自卑和挫败,并且比起不经常转学的学生,他们更加内向,也不愿意与人相处。

更可怕的情况是,在这12年间转学达到3次以上的孩子,有60%产生精神病性状况,比如思维混乱、幻想、思绪不连贯等等。

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本身就非常差,况且学习场所又是孩子一天下来待得时间最长的环境,频繁更换会让他们失去归属感,好不容易融入一个群体,结果突然要重新融入新的群体,是非常难的。

这时候如果再和同学出现小矛盾,他们更容易对新群体感到失望和厌恶,不愿与人交流,渐渐心理上就会出现问题。

二、相比起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更重要

在近期热播剧《我才不想和你做朋友呢》其中有一集就讲到单亲母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频繁给孩子转学,结果让孩子感到愤怒和沮丧。

家长希望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家长也应该考虑到孩子的适应性,孩子究竟能不能胜任积极融入新群体的任务。

事实证明,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了,我们需要的是跳出固有思维,接受一种全新的、对孩子成长真正有帮助的思维模式。

相比起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影响最深、最持久的,其实是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就像是紧紧包围着孩子的巨大的保护罩,外面一层才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在给予孩子包容、温暖和爱时,也同样给予孩子不同程度的品格影响。

孩子从出生以后,第一个成长环境就是家庭,可以说,家庭环境的强大等同甚至超过社会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

1、家庭环境是主动、及时的

比起社会环境,家庭中孩子和父母血浓于水的关系使得父母给予孩子的环境反馈总是积极且及时的。

社会环境对个体而言是残酷的、现实的、利益为主的,而家庭是主动帮助孩子成长的。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没有人会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家长能够快速地发现孩子成长出现的问题。

2、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品德和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道德和品格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孟母三迁教育问题(孟母三迁并非全是好的)(3)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去到很乱的学校孩子会学坏,其实说明家长对自己影响不自信。在平时没有将优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灌输给孩子,孩子的价值体系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不过这个只针对于高中的孩子,小学和初中正是孩子价值体系的建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除了家长,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3、家长环境是孩子早期身体发育的主要场所

家长对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社会无法比拟的作用,早期教育同样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家长要勇于打破固有模式,引导孩子创造环境

1、改变孩子前,先改变自己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长常常会被孩子顽皮淘气的天性所困扰,"熊孩子"真的能让人气炸,有的家长直接棍棒教育,用行为暴力来纠正孩子行为;有的家长奉行"禁止打骂"的观念,苦口婆心给孩子讲道理。

两种结果都不尽人意。

一般来说,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先做到自己想让孩子做到的行为。

孟母三迁教育问题(孟母三迁并非全是好的)(4)

在孩子自我认知刚发展时,对于底线和规矩我们要严格要求,比如火、电不能玩,在底线问题上不可手软;但是在平时犯可以纠正的错误时,我们要耐下性子,提出和孩子一起改正,一起行动,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受到单方面的命令和压制,也就更容易听进去。

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长大了就越来越不愿意和自己交流,更多时候是和朋友聊天或者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其实可能是以为我们做到了孩子的"家长",却没有做到孩子的"朋友"。

孟母三迁教育问题(孟母三迁并非全是好的)(5)

沟通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首先我们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平等对待孩子的问题,将孩子当做同龄人一样交流和协商,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孩子才不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别让频繁转学害了孩子

正如前面所说,家长千万不要为了所谓良好的学习资源而频繁给孩子转学,每转一次学都是对孩子心理的挑战,一定要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情况,在教育上切忌我行我素。

总而言之,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三迁"不如言传身教。

我是小A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