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微史记我们为什么要把端午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又到端午佳节,屈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但这个节日形成之初原本和屈原无关,那么,为何后来人们要将这个节日“转让给屈原”(闻一多语)了呢?

为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微史记我们为什么要把端午节)(1)

屈子行吟图 傅抱石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大家都很熟悉,本不用小编多加饶舌,但还是想说说有关他的三件事:

一是屈原力主联齐抗秦。战国时期,有合纵派,有连横派。两者是对立关系。屈原是合纵派,他希望能联齐抗秦。屈原曾劝谏楚怀王杀掉当时身在楚国的秦相张仪,但张仪已贿赂楚怀王身边的人,成功逃脱,楚怀王想去追缉,结果也没有成功。

二是秦昭王请怀王到武关结盟,屈原力谏不可,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但怀王不听。结果,秦国“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秦国。

三是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兼管内政外交。但有个与他同列的上官大夫有争宠之心,屡次陷害,成功地让怀王疏远了他。怀王死后,又是这个人再次向新王进谗,屈原最终被流放。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郢都(江陵)的第二年,屈原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意。

从屈原留下的文字以及他的言行看,他是一个很有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的人,也正是因为此,魏晋时期的嵇康、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陆游等人,都受他很深的影响。直到现在,人们也会时常怀念他。

为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微史记我们为什么要把端午节)(2)

九歌图(局部) 宋·佚名

因为纪念屈原的关系,前几年,有网友提出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这种过于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历史圈引起一阵嘲讽。若较起真来,端午节形成之初,和屈原也没有任何关系,说“端午节快乐”,又有何不可?

在春秋战国时期,五月五日为恶日,“祛邪避恶”是当时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会被认为不祥。我们熟悉的孟尝君、汉代的王凤乃至汉末的胡广,都曾受到这个生日的困扰。

先说孟尝君。史记中说:“文(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婴(孟尝君父亲田婴)告其母日:‘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

也就是说,孟尝君是偷偷地被他母亲养大的。等长大后,田婴知道此事,“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你为什么一定要养大他呢?田婴还解释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一天出生的人,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

再说汉成帝时期权势熏天的王凤。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莽的叔叔。王莽进入仕途的第一步,便得益于他的提拔。当时王凤生病,王莽衣不解带,侍奉左右。这让王凤大受感动,临死嘱咐王政君和皇帝,一定要照顾王莽。估计他也不会想到王莽最后会篡汉登基。

《西京杂记》中记载说:“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他的父亲不想养活他,还是他的叔叔以孟尝君的例子来劝说,他这才生存下来。

汉末三登太尉的胡广,命运比王凤他们更要曲折。《太平御览》载:“《世说》曰:胡广本姓黄,五月五日生,父母恶之,置瓮中投于江,胡翁闻瓮中有儿啼,往取之,养为子,遂七登三司。”

而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说:“《世说》:胡广本姓黄,以五月五日生,父母藏之葫芦,投于河,有人收养之。及长,有盛名,父母又欲取之。广以为背其所养则忘恩,而无所归,乃托葫芦所生姓胡名广。”

不管是被放在葫芦里还是瓮里,胡广就是一个因生在五月五日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因为是恶日,到汉代时,人们为了辟邪驱恶,便想到了禳灾解祸。比如会用五彩丝系在手臂上。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只是在系五彩丝的时候,相信大家也不太会信它能够“辟兵及鬼,令人不瘟疫”,或许也只是因为这个习俗比较有趣。

为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微史记我们为什么要把端午节)(3)

九歌图(局部) 宋·佚名

将这一天和纪念活动联系起来是很久以后的事了,而在历史上,在这一天纪念的人物也不止是屈原,还有曹娥、陈临、伍子胥等等。

那么,为何“纪念屈原”成为多数人的最终选择,并渐渐成长为这个节日最强大的精神内核呢?学者闻一多先生就认为:“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

毋庸置疑,屈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其行其文,都表现出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还有浓烈的民本思想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爱国情怀让他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取得普遍的共鸣;民本思想让他成为各朝各代亿万人们的体己者;不屈服于当时的黑暗,崇高的理想主义,则给予人们脱离庸常生活的勇气。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的人格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世人齐心协力,保家卫国、抵御外侮,鞭策世人要长存勇气和担当。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每当民族存亡关头,或人们身处低谷之际,总会想到屈原,从他那里获得重生的力量。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多难,忧国忧民,他在诗中写道:“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步后坐。”如果要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堕入齐、梁时期那种浮艳的后尘。他看重的不光是屈原的文,更是屈原的精神。

南宋时期,君主软弱昏庸,面对偏安一隅的局面,主战派陆游心情抑郁,以屈原的精神慰籍自己的心灵。“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他甚至在《金错刀行》中呐喊:“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屈原》一诗中说到:“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以屈原精神来勉励自己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即使不能如殷纣贤臣之弃恶向善,那也坚决不投降,就用文字来寄托个人的幽怨吧。

1276年,文天祥奉命出使与元议和,竟遭扣留,要押解元大都燕京。北行至镇江,文天祥逃脱。但不久,谣言四起,说文天祥是元朝派来劝降的。这一年五月初五端午,他奋笔写下《端午即事》,剖明心志: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我想要追寻你(灵均为屈原的字),从你那里寻获慰藉,可惜三湘远隔千里之外。

而在近现代,面对外国势力的坚船利炮,屈原精神更是被频频提起。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纷纷指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4年高佩琅写出六幕话剧《屈原》,1942年郭沫若更是创作了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屈原》,通过屈原这个形象旗帜鲜明地反对卖国投降,提振了民族自信,凝聚了抗日力量,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屈原的坚贞、执着和矢志不移的品德,千百年来激荡着人们的心弦,早已内化为所有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将端午这个节日“转让给屈原”,是人民意志的选择,显示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屈原的爱国情操、人格精神的高度认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