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

100年前,北平战乱。于民族存亡之时,千万青年挺身而出、挥洒激情热血。

100年后,京城寻踪。每一块旧日砖瓦,都是激荡的世纪风云;每一个勇毅足迹,都饱含着奋斗的艰辛。

建团百年,是青春的百年。展望未来,是青年的未来。寻访遗迹、触摸团史,那熊熊燃烧的“五四”火炬,正在记忆长河中闪耀着信仰之光。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百人团结就是一座泰山”

行至长辛店大街祠堂口胡同中部,拉开灰瓦墙上的两扇铁门,一座规整的三合院落出现在眼前,阳光静静在院内地面上投射出半明半暗的影像。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1)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

“工人是天”“百人团结就是一座泰山”……漫步小院,振聋发聩的革命真理言犹在耳。百年前,这里是赫赫有名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通过为工人授课,创造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走进工人的成功实践。

“长辛店历史悠久,距北京城只有数十里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京汉铁路长辛店机车厂是北方最大的铁路工厂,有三千多名工人。”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徐璐告诉记者,考虑到这里工人集中,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革命工作开展,李大钊决定建立一座工人学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2)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教室

北厢房是当年学校办公场所,进门左墙上悬挂了一份“招生简章”,首条内容即点明办学宗旨: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的子弟”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这是1920年12月,李大钊派邓中夏、张太雷等人到长辛店召开劳动补习学校筹办会议,共同讨论定下的。招生简章中还强调,凡身体强健,身家清白的劳动者,不论年龄大小和识字与否,都可入学,且“概不收学费”。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3)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院内

1921年元旦,北京青年团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建立了固定据点。1月11日,邓中夏主持开学仪式,并主持该校教务。而学校工作正常开展,与李大钊等人的捐款是密不可分的。

徐璐称,1月17日正式开课时,讲台是土坯的,还有工人捐献的旧桌子和旧凳子。别看环境有限,教学内容却不含糊。“学校分日夜两班,夜班为‘劳动者’,实际是为工人而设;日班为‘劳动者的子弟’,实际是为工人的子弟而设。其中,工人班开展国文、科学常识,社会常识等方面的教育。为说明工人团结的重要性,邓中夏在授课时强调‘五人团结是一虎,十人团结是一龙,百人团结就是一座泰山’。这种生动的讲授,工人们听得带劲儿,能够进脑入心。”

徐璐介绍,随着长辛店工人群众觉悟提高,1921年5月1日召开了庆祝国际劳动节的大会。参与者达上千人,还有记者进行采访。大会宣布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会后工人进行了游行,他们高呼“劳工神圣”等口号,产生了极大社会影响。“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发展,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做出了积极贡献、进行了艰苦奋斗,它的光荣传统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高君宇墓——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寻访高君宇墓是一个雨天,在陶然亭公园内的西湖之滨,竖立着两座洁白石碑。碑体上端呈尖锥状,下部置于方形底座,视之犹如利刃出鞘。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4)

高君宇与石评梅之墓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墓碑侧面,几行诗句投射出主人的远大理想。陶然亭公园红色讲解员张焱告诉记者,这是高君宇生前很喜欢的言志诗,“可以说极为契合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5)

高君宇墓碑侧面的文字

诗句旁,几行小字则是他生前女友石评梅的心声:“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历经近百年岁月磨蚀,此誓读来仍如诉如泣。水雾朦胧间,苍松翠柏随风摇动,似乎在轻声诉说两人的传奇故事。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6)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雕像

张焱介绍,高君宇出生在山西省静乐县,中学时期就萌发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愿望。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他如饥似渴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常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如李大钊领导的少年中国学会等。

1919年,高君宇投身五四运动,积极参与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因卓越的组织才华,1920年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高君宇被推选为第一任书记。一次同乡会上,他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老乡石评梅,二人相谈甚欢,从此书信往来频繁、感情日深。

高君宇的革命活动十分繁忙,曾担任《工人周刊》《向导》等编辑,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共产国际会议,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和1924年,他赴山西筹建党团组织,还受党的委托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为国共两党合作做出突出贡献。

长期繁重的革命工作,压垮了高君宇的身体。1925年3月6日,他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年仅29岁。党组织以其弟的名义,将高君宇安葬在慈悲庵不远处。

高君宇英年早逝,给石评梅带来了沉重打击,她时常来到墓前,怀着思念哽咽诉说。三年后,26岁的石评梅在泣血哀吟中走完了短暂一生。朋友们在高君宇墓旁修建了一座同样的墓碑,为她建起“春风青冢”,满足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心愿。

张焱介绍,陶然亭公园于1952年建立,高石二人之墓即处在园中。墓碑曾历经搬迁,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再次移葬于陶然亭。周总理视察北京市规划总局时指出,“陶然亭的高石之墓要妥为保护,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墓碑不远处,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双人雕像静静伫立,他们携手相偎,遥向远方。仿佛从黑暗过去走来,共同迎接光辉未来。这份革命年代的血色浪漫,因奉献青春的勇气与意志,引人经久传诵。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晚春时节的樱桃沟,鲜花嫣然、绿意连绵。

水源头上方松林内,三座三角形尖亭简洁挺拔。北面山坡大理石上,“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的金色题字与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7)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题字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纪念碑文前,赏春的人们伫立着、品读着。一字一句间,思绪飘回那救亡图存的年代——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继东北后,又伸向我国华北大地。国难当头,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于11月18日成立,随后决定发起抗日救国行动。

12月9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北平学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开始了。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举着旗帜和标语,向新华门进发。上午10点半,新华门前汇集了数千人的请愿队伍。“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收复东北失地”……面对国民党军警残酷镇压,学生们无所畏惧,声声口号响彻云霄。

“一二·九”的抗日怒火震撼了古都北平,更得到全国各界人民支持。“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一时间,从工人到商家、从文人到政治家,纷纷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为什么将“一二·九”运动纪念亭选址在樱桃沟呢?国家植物园(北园)提供的素材显示,在“一二·九”运动时期的1936至1937年间,北平学联和民先队联合,于樱桃沟举办了三期军事夏令营,参加的青年学生达五、六百人次。

在这里,同学们扎起帐篷,黎明吹号起床,列队升旗,举行爬山比赛,午后在炽热的阳光下军事训练,傍晚自由地散步、唱歌。教官均富有军事经验,教同学们做攻击、退却等战术演习。雄伟西山,潺潺流水,见证着青年学子的报国情怀。

1980年6月,北京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工人在清除沟旁杂草时,发现一块大青石上刻有“保卫华北”字迹。恰逢时任市政协主席刘导生到樱桃沟视察,证实这四个字是“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8)

“保卫华北”石刻

为缅怀先烈、启教后人,1985年,“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于樱桃沟水源头上方落成。三座白色三角形小亭,犹如当年学生们露营帐篷的缩影,又似立体“众”字,代表广大民众觉醒和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老一辈革命家彭真为纪念亭题字,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学联撰写纪念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用楷书书写。

建团一百周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建团百年特别策划)(9)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经过不断增设完善,如今“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已成为北京市知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涧谷南坡上,那块刻写“保卫华北”的青石被围栏圈护,字迹仍清晰可见。凝视间,耳畔仿佛又响起学子们的论辩与歌声,那慷慨激昂的青年热血,跨越悠悠八十余载,感染着世代后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