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特质(贾宝玉形象不学无术)

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第一男主角,应该说是最难以评价的,有人看到他的纯真痴情、不拘世俗,以及对于女性的尊重和爱护,也有人觉得他不学无术、沾花惹草,毫无男子的担当。笔者认为宝玉的形象其实是多面的,每一个人对宝玉的看法也正体现着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或许可以从《红楼梦》中众人出于不同身份、情境对宝玉的评价看出:

第二回贾雨村将宝玉形容为大仁和大恶之外的第三种人:

"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贾宝玉的特质(贾宝玉形象不学无术)(1)

第三回黛玉未见宝玉之前: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王夫人又将其形容得淘气异常,后面黛玉见时描绘的只有宝玉的"皮囊":"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而虽然有了这样的前见,再一同出现时宝黛依然亲密异常。

第十五回里,北静王初见宝玉:

水溶见他言语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这里北静王给了宝玉极高的评价,然而北静王虽是不俗之人,但这番"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说辞,我认为仍可见其并未完全理解宝玉。

此外还有第三十五回里,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谈论宝玉: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 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 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两个人一面说,一面走出园来,辞别诸人回去,不在话下。

贾宝玉的特质(贾宝玉形象不学无术)(2)

可见明白的人以为宝玉纯真可贵,而不明白的人却以为他是个呆子,但实际上这都是作者对宝玉的高度肯定。

第三十七回里众人起诗社,宝钗也评宝玉是"无事忙"、"富贵闲人":

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 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可见宝钗其实心眼里并不欣赏宝玉,宝钗的精明实际,与后者的"闲愁"格格不入。

第六十六回尤三姐问兴儿宝玉如何:

兴儿笑道:"姨娘别问他,说起来姨娘也未必信。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所有的好处,虽没上过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

而尤三姐却不以为然:

尤三姐道:"姐姐信他胡说,咱们也不是见一面两面的,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若说糊涂,那些儿糊涂?姐姐记得,穿孝时咱们同在一处,那日正是和尚们进来绕棺,咱们都在那里站着,他只站在头里挡着人。人说他不知礼,又没眼色。过后他没悄悄的告诉咱们说:'姐姐不知道,我并不是没眼色。想和尚们脏,恐怕气味熏了姐姐们。"接着他吃茶,姐姐又要茶,那个老婆子就拿了他的碗倒。他赶忙说:"我吃脏了的,另洗了再拿来。'这两件上,我冷眼看去,原来他在女孩子们前不管怎样都过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们不知道。"

尤三姐能看出宝玉的难得之处,只是这些"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们不知道。"

贾宝玉的特质(贾宝玉形象不学无术)(3)

即使是从这些他人的评价,也能看出首先宝玉之可贵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本质是一颗赤子之心,大观园中真正能走进女子精神世界的只有他。他与戏子交好,甘于被丫鬟驱使,却对贾雨村的讨好不胜厌恶,可见待人之标准。给探春送荔枝,必须得用缠丝白玛瑙碟子装,袭人说"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宝玉却认为"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送给老祖宗的桂花,也要用联珠瓶灌水插着送去,可见生活的情趣和审美的雅致。他总是叹息好物不易久:"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 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见杏花落又联想到岫烟嫁人后不免要"乌发如银,红颜似槁",可见他对于美的执着和对悲剧的感受力。

但另一方面,如贾雨村所形容的,宝玉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他养尊处优、耽于享受,以及最让人诟病的对待金钏、晴雯等的态度,以此觉其凉薄。但其实宝玉也并非真正的纨绔子弟,他不像贾琏、贾蓉等的好色贪财,只是不喜读书,深层次的原因是不喜仕途经济,别的怡情养性的书倒很愿意读,且从他言谈、作诗,尤其是为晴雯所作《芙蓉女儿诔》,可见《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庄子、史记,他都读得很熟,且能学以致用。在今天看来这只能说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且能吃上一碗艺术的饭,而在《红楼梦》的语境下,这种选择无疑是最不合时宜的,于是便成了众人眼中无能的原罪了。大观园像是一个建构的桃花源,但即便聪慧如宝玉,虽已看到一切终将消逝,却无法站起来负担任何东西,这让人联想到书里最开头的神话故事,宝玉本就是无才补天的最后一块石头,他虽本是有用之材,但却生错了时间和位置,在那样灰暗迷蒙的环境里,仕途经济之道是他最"应该"去走的,却又偏偏是他的本质最不能忍受的,这样的错位其实是寻常的,陶潜、嵇康、李煜,多不胜数,宝玉身上体现的或许正是这种普遍的悲剧。

而他对于金钏、晴雯等的态度,也未必是那样自私,只能说也是他性格的一个必然部分,他想要对所有女子和不幸者表示同情,却又因自己作为"儿子"、"主子",无力改变任何现状,只能是"爱博而心劳"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宝玉的形象必然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因此有时候仿佛也带有作者本身的无奈和愧疚,但从他给宝玉的笔墨,从宝玉能够赢得黛玉、紫鹃和妙玉等可贵女子的爱情或是友情,就可看出其态度,辩解亦可视为是偏爱了,即便如开篇所言有愧悔,也只是对人生时代的无奈,而非为自己和宝玉一样的灵魂而感到愧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