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讲过的话(如何讲好24小时式的故事)

雷佳音讲过的话(如何讲好24小时式的故事)(1)

1939年5月31日,对中共地下情报员熊阔海来说,是漫长的一天。

早上,他一边逗着乖巧可爱的女儿,一边就着一碗小米棒碴子粥吃掉半拉煎饼果子。漂亮温婉的妻子告诉他,这是他们家最后的煎饼果子了,所以他要尽快再买点杂伙面回来;另外煤球也该买了;夏天到了,女儿要添一件裙子;还有最重要的,女儿该上学了,需要一块钱学费……

没关系,今天是发薪日。他全部应下,然后提着包出门了。可到了他供职的怡兴洋行才发现,昨天晚上,老板菲利普卷款出逃,导致公司已经破产了。昔日的同事早已将公司搬运一空。留给他的,只有一个鸡毛掸子。

他拿着鸡毛掸子离开公司,来到茶馆,和下线天津日本驻屯军的翻译季德平接头。季德平告诉他,驻屯军的参谋龟井三郎愿意以二百元法币的价格出售日军在冀东地区的军事情报。

但拿不出二百块钱。事实上,他口袋里只有七分钱。无奈之下,他只得让季德平回去,他决定去找上线老顾寻求帮助。

在接头的咖啡馆里,老顾发现自己已经被日军盯上,便把自己住所的保险箱钥匙给他,然后牺牲自己掩护他逃走。可他在仓皇逃跑的时候,把鸡毛掸子和钥匙都搞丢了。

日军因为没有抓到与老顾接头的人,为了泄愤,枪杀了三十名手无寸铁的无辜天津市民。

上级牺牲了,联络点关闭了,熊阔海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无奈之下,熊阔海只得来到老顾租住的屋子里,找到了那个一个保险箱。可失去了保险箱的钥匙,让他一筹莫展。同时,漂亮的女房东又开始向他催要房租。

就在他一边焦头烂额地应付着女房东,一边考虑是不是要炸掉保险箱的时候,他的弟弟罗成,却和特科行动组的同志们一起,奉命刺杀日军宪兵司令加藤敬二。

但行动失败,罗成牺牲。

雷佳音讲过的话(如何讲好24小时式的故事)(2)

2011年,《潜伏》大火之后,包括原著作者、编剧、导演等制作班底又打造了一部谍战剧《借枪》,再次取得巨大的成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八年的时间,豆瓣评分保持在了7.5分。

在这部剧中,张嘉译饰演了主角熊阔海。饰演罗成的,是还有些青涩的雷佳音。其它的主要配角,还包括王劲松、罗海琼、颜丙燕及李乃文等一众老戏骨。

故事精彩,情节紧凑,演技在线,场景真实……整体而言,虽然该剧在一些情节设定上有所争议,但仍然是一部难得的良心之作。

对于作者龙一来讲,《借枪》其实是他的一次试验。

一般的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在叙事。比如《潜伏》中的余则成,《黎明之前》中的刘新杰,《悬崖》中的周乙,都是讲他们如何为了隐藏身份,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你不知道他们面对的下一个危机是什么,不知道他们的下一个任务是什么,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但在《借枪》中,几乎从一开始就亮出了这部剧的底牌:这是一个主角刺杀坏人的故事。也就是说,观众很清楚,主角的刺杀一定为成功。而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就是刺杀的情节是否精彩。

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有些剧明知道是烂剧,可就算一路快进也要看下去,就是为了看结局是什么样。可这种一开始就把结局亮明的电视剧,如果情节不够精彩,观众就会连快进的动力都没有。

所以说,这部剧走得是两个极端:要么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一秒中都不能错过;要么让观众关掉电视,完全不看。

事实上,这部剧的情节走的也是两个极端。

而主角的登场不像其它谍战剧那样,潜伏于敌人阵营中,过着衣着光鲜,衣食无忧的生活。相反,在《借枪》中,主角熊阔海的身份是只是个潦倒的小职员。可以说,就算在在我党的情报体系中,以小职员为掩护身份的情报员,也不过是外围的情报员,其作用更多的是传递情报,而不是获取情报。

所以说,这里的主角,就是以一个普通小职员身份出现的普通的地下情报员。只不过,他想干些不普通的事,获取些不普通的情报。但很可惜,他没钱。敌人阵营中的同情者已经把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放在了他面前,他也没钱购买。

同时,主角的家庭也不是谍战剧惯用的假夫妻一起生活的模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家三口。在原著中,主角甚至是瞒着上级将老婆和女儿放在身边——因为他老婆病重。

地下情报员的工作并不顺利,地上的家庭生活也很困苦。他赖以生存的洋行破产了,他拿不出女儿的学费,不能给女儿买裙子。在最后一套煎饼果子吃完之后,他老婆只能把旗袍当了,才能做碗面接待来访的弟弟。

在《借枪》中,导演把主角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让观众相信:这才是当年情报员最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他用最为生活化的模式塑造了看起来最为真实的主角,却在刺杀敌酋的过程中,又讲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这个脑洞大开的情节也是本剧引发较大争议的地方。在我看来,如果这个情节处理好了,这部剧的豆瓣评分到达8分以上应该没问题。

雷佳音讲过的话(如何讲好24小时式的故事)(3)

具体的情节就不剧透了。之所以说这部剧采用的是24小时式的架构,是因为据作者说,最初有考虑模仿美剧《反恐24小时》来讲这个故事。但最终还是不想让情节受限于时间,所以把时间给放开了。但是,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前半部分的情节都是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而导演极好地把握了事件的推进节奏。

自从美剧《反恐24小时》开启了时间剧的先河之后,国内也出现了如《非常24小时》之类的模仿剧,但最终都是铩羽而归。以至于后来无人再敢碰这种题材,就连《借枪》也只是借鉴了一部分叙事结构,未敢把整部剧打造成24小时。时至今日,又出现了《长安十二时辰》这样一部原著精彩、时代背景还原度极高的电视剧。

但《借枪》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住在了24小时这种故事框架中,情节推进的节奏感。同时,因为没有24小时的时间局限性,在某些方面的处理,甚至还要高于《反恐24小时》。

首先它保证了故事背景的真实感,剧中涉及的钱币、衣着、街道、建筑、语言等等,都极为考究,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当年的天津。它让人相信,这个故事是成立的。

其次,它没有像《反恐24小时》那样刻意地营造紧张情绪。它就是不紧不慢地,让男主角说着相声,一脸轻松地进入公司破产、上线牺牲、弟弟牺牲、联系中断的困境中。

但同时,它在剧情的处理上也没有陷进《长安十二时辰》那样的拖沓中,上述一系列事件几乎在一集之内就完成了。他没有刻意用长境头、慢镜头去表现主角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但它越是干脆利索,观众的心就揪得越紧。

它虽然没有采取多线并举的表现方式,但情报、刺杀、家庭、朋友、敌人等多条线展开的张弛有度,也合并的有理有据。虽说刺杀情节脑洞开得有些大,但并不让人反感。至少观众可以相信:在这个故事里,这个情节是可以进行下去的,而不是导演硬尬导出来的。

总之,在这部剧中的前半部分,一切都是小人物的演绎。男主角是小市民,他的同事也是头脑不太灵光,甚至有些一根筋的普通人,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名普通的巡捕,他的妻子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戏里喜欢他的红颜知己是普通的电话公司职员……

如果情节就这样延续下去,这部剧将是作者极为成功的一次实验,正如某位网友评论的那样:信仰降落在了平常人的身上,让我们有了机会对它面对面地端详。

但是,在电视剧的后半部分,导演将主角从生活的尴尬中解救了出来,小人物走上了英雄的道路。一切,开始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和尴尬。

但总归,《借枪》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电视剧也完整地讲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它值得我们抽出时间来看一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