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表达学习与思考辩证的句子(论语的现代感悟)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中表达学习与思考辩证的句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中表达学习与思考辩证的句子(论语的现代感悟)

论语中表达学习与思考辩证的句子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感悟】

人道与天道

我想从人道和天道两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章的内容。所谓人道,就是人为的干预;放在个人身上是修身和自律,放在国家层面就是制度设计。领导者之所以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能够领导自己——不需要通过外力约束自己,而是自己就能主动管理好自己。可惜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做到自律,因此制度设计对于领导就十分重要了,这便是本章孔子讨论的主题。

孔子说,如果咱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前朝礼制的演进规律,就自然而然能够知道后世甚至一百代以后的事情。我以为孔子并不想凸显他是先知,而是试图传达一个信息:礼制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我以为就是天道。引用《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想这就是孔子说他能看到百世之后的根本原因。万事万物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一种力量是绝对主导性的,事物(暂时性)的位置无非是复杂的人力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我想这也是《易经》想要传达的精髓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无所谓好或者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