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各年级小学生文言文必背(最新部编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古文阅读讲与练精编)

六年级(一)自相矛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语文教材各年级小学生文言文必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教材各年级小学生文言文必背(最新部编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古文阅读讲与练精编)

语文教材各年级小学生文言文必背

六年级

(一)自相矛盾

楚人①有鬻②盾与矛者③,誉④之曰:“吾盾之坚,物莫⑤能陷⑥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⑦,于物莫不陷也。”或⑧曰:"以⑨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⑩能应⑪也。众皆笑之。夫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楚人:楚国人。②鬻(yù):卖。③者:的人。④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⑤莫:不能。⑥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⑦利:锋利。⑧或:有人。⑨以:用。⑩弗:不 。⑪应:回答。⑫夫:句首语气,表议论,不翻译。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二)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④诣⑤其父,父不在,乃⑥呼儿出。为设⑦果,果有杨梅。孔指以⑧示⑨儿曰⑩:“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⑪闻⑫孔雀是夫子⑬家禽。

注释: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②甚:很,非常

③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④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⑤诣:拜访,拜见⑥乃:就;于是。⑦设:摆放,摆设。⑧以:来。⑨示:给……看⑩曰:说。⑪未:没有。⑫闻:听说。⑬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简析:

本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三)伯牙鼓琴①

伯牙善②鼓③琴,钟子期善听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⑤,钟子期曰:“善哉⑥,峨峨⑦兮⑧若⑨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⑩兮若江河!”伯牙所念⑪,钟子期必⑫得之⑬。子期死,伯牙谓⑭世再无知音⑮,乃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⑰鼓。

注释:

①《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②善 :擅长,善于。 ③鼓:弹奏。④听:倾听。⑤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⑥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⑦峨峨:高⑧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⑨若 :像……一样。⑩洋洋:广大。⑪念 :心里所想的。⑫必 :一定,必定。⑬之:他。⑭谓 :认为,以为。⑮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⑯乃 :就。⑰复:再,又。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练习:

1.本文选自《 》,相传为 时期 所著。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伯牙善鼓琴( ) 峨峨兮若泰山( ) 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 ) 乃援琴而鼓之( )

2.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一) 书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②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④所爱,锦囊玉轴⑤,常以自随。一日曝⑥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⑦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⑧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⑨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⑩之。

古语云⑪:“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⑫。”不可改也。

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②.好:喜欢③.宝:珍藏。④尤:特别。⑤.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装起来。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⑥.曝:晒⑦.拊(fǔ)掌:拍手。⑧.搐(chù):抽缩。

⑨.掉尾:翘起尾巴。⑩.然:认为……是对的。⑪.云:说。⑫.婢(bì):女佣人。

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将书画摊开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启示:

此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二) 学弈①

弈秋②,通国③之善④弈者也。使⑤弈秋诲⑥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⑧有鸿鹄⑨将至,思⑩援⑪弓缴⑫而射之。虽与之俱学⑬,弗若之⑭矣⑮。为是⑯其智弗若与⑰?曰:非然⑱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弈:围棋。②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通国:全国。通:整个,全部。④善:善于,擅长做…的人。⑤使:让。⑥诲:教导。⑦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⑧以为:认为,觉得。⑨鸿鹄(hú):天鹅。⑩思:想。⑪援:拿起。⑫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箭。⑬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一起学习。俱:一起。⑭弗若之:不如他。⑮矣:语气助词,了。⑯为是:因为是。⑰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反问。⑱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三)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②游③,见④两小儿辩斗⑤日,问其⑥故⑦。

一儿曰:“我以⑧日始出时去⑨人近,而日中⑩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⑪,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⑫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⑬,及其日中如探汤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⑮也。

两小儿笑⑯曰:“孰⑰为⑱汝⑲多知⑳乎?”

①本文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②东:东方。③游:游历、游学。④见:看见。⑤辩斗:辩论,争论。辩:争。⑥其:代词,他们。⑦故:缘故,原因。⑧以:认为。⑨去:离;距离。⑩日中:正午。⑪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⑫此不为:这不是。为:是。⑬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凉的感觉。⑭探汤:吧手伸进热水中,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⑮决:判断、决断,判定。⑯笑:在这里不是嘲笑的意思,而是采用反问的句式突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⑰孰:谁。⑱为:同“谓”,说,认为。⑲汝:你。⑳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明、智慧。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课文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一词多义

1 其:

⑴指示代词,“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⑵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问其故。

2为:

⑴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⑵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今异义

⒈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用来装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⒉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⒊去:

古义:距离,离、相离。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⒋援:

古义:引,拉

今义:支援,帮助

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问其故(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