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杨梦(反犹主义的前世今生)

前言

当我们提起犹太人,我们想到聪明有钱,想到上世纪那场惨无人道的屠杀,想到《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影坛经典之作…然而,先入为主的悲剧性视角是否将我们阻隔于真实之外?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采访了犹太文明研究学者杨梦,试图更为真切地认识犹太民族,深思反犹主义的过去与未来。

背景

杨梦: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犹太学、日耳曼学等,多次获得中国、以色列、美国、德国等学术机构学术奖励以及多项国际认可的学术荣誉称号。2020年4月,入选成为美国西北大学《犹太文明与犹太大屠杀》教研项目研究员,全球约20位大学教员入选。2020年9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独立主持《二战期间在华德裔犹太难民的文化生活》,在研。自2021年独立教授北大第一门“犹太文明”课程,同时也是北京市高校唯一一门“犹太文明”全校课程——《全球视野下的犹太文明》,课程公众号aibeida,学术联系邮箱allshallpass@gmail

M=倪悦然

Y=杨梦

1

个人经历

M | 您对日耳曼文明和犹太文明兼有研究,而这二者听起来似乎是充满强烈冲突的。您为什么选择了这两个方向呢,可以跟我们谈谈您的研究历程吗?

Y | 起初我是德语系的学生,对应的就是日耳曼学,当时论文研究对象是与犹太大屠杀相关的德语作品《朗读者》,后来博士论文做的是上海犹太社群研究,就踏入了犹太学领域。2012年我第一次去以色列交流,相见恨晚,终于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曾经所学,比如德语,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于是就开始了犹太文明之旅。

M | 您在对于两种文明的研究中有怎样的体会呢?会不会偶尔觉得纠结矛盾?

Y | 在德国的时候,每个德国人都会问我三个问题:“请问您从哪里来?您在德国做什么?毕业后您会回中国还是留在德国?”在以色列的时候,每个以色列人也会问我三个问题,但是totally 不同——“姑娘你多大啦?你结婚了吗?你男朋友在这里吗?在你会感受到两种文化非常不同,一个相对冷,有距离感,另外一个比较热情,有亲近感。不同文化难分伯仲,只是你心里明白你自己更喜欢哪一种。个人更喜欢比较有热情的文化环境,也就是犹太文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至于是否会感到纠结,我并没有感到纠结或矛盾,因为我并不从属于这二者中任何一个,只是对某一种文化环境更为适应。

什么是杨梦(反犹主义的前世今生)(1)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原摩西会堂)

2

犹太文明

M | 您觉得有哪些造就犹太民族的关键性因素呢?就好比中华民族深受儒家精神传统以及长久以来大一统局面的影响,对于犹太人来说会是什么呢?

Y | 犹太人从公元70年开始大流散(也有学术观点认为是公元135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期间不仅创造了全球各地丰富的大流散文化,也经历了千辛万苦,尤其二战期间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些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我碰到过燕京学堂的犹太背景的留学生,她说在中国她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是犹太人,但在国外不敢提及自己的犹太身份,怕遭到反犹主义攻击。

M | 不同于基督教的圣像崇拜、圣徒崇拜、圣物崇拜,犹太人对于圣殿和圣地一直极为神往,圣殿被毁直到今天仍然是犹太人心中的痛楚,这对于像我这样不信教的人来说是很遥远、很难以理解的。您觉得这种千年不断的情结是怎样形成的?是否跟几千年来的颠沛流离有关?

Y | 犹太人对“像”没有特别的执着,这源于摩西十诫里对于偶像崇拜的禁忌。对于圣地耶路撒冷,犹太人始终神往,但是新巴比伦灭犹大王国、毁第一圣殿,后来重修的第二圣殿又被罗马帝国摧毁,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

在全球性的大流散期间,他们始终有犹太社团和拉比给予精神上的支撑与引领。犹太会堂不管位于何处,都永远朝向圣地耶路撒冷,各种犹太节日和人生重要仪式也不断强化耶路撒冷的意义。在犹太教的经文、习俗中不断强化这种情怀,比如逾越节、光明节,还有婚礼上新郎踩碎玻璃杯以铭记被摧毁的圣殿等等。这种情怀在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不断重复,深深内化于心。

M | 那是不是大流散也影响着犹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等级观念,所以他们热衷于思考争辩、没有严格的等级结构?

Y |缺乏等级观念与大流散相关。我国古代的封建帝制形成了三纲五常等礼节和行为规范,但是对于犹太人所处的大流散环境来说,等级观念可能不容易形成。流散的环境本身不具有政府组织,不存在等级架构或所谓的社会地位。拉比也并不是权力、权威的代表,他们所做的更多是对经文的阐释解读。每个拉比的阐释不一样,因此犹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同,选择去找自己认可的拉比。在耶路撒冷有许多犹太会堂,一个犹太人到底要去哪家犹太会堂完全出于自己的选择。有个犹太笑话,即便一个犹太人被孤零零留在一个孤岛上,他也要建两个犹太会堂,一个是他会去的,一个是他不会去的,他永远有自己的主张。如以色列总理所说,他不是管理600万名犹太民众,而是600万名犹太总理,因为大家各有主张。

另外,犹太民族鼓励交流分享的文化非常具有犹太特色。当时在美国和加拿大学术交流期间,只要当地犹太社团知道你是做犹太文明的学者,他一定很希望你去和犹太社团分享交流,比如做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分享。这样的分享文化非常难得。

M | 到了当下,犹太文化里的割礼和安息日等等传统依然延续着,但我很好奇的一点是,宗教信仰最重要的是心向往之还是外在表现?为什么需要外在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子民?

Y | 传统上,犹太教是一种民族宗教,也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宗教。其特点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具体表现在怎么吃、怎么穿、怎么生活。犹太教不属于福音派,不追求信众的人数。

在今天,大多数世俗犹太人不一定严格遵守每条律法,只有传统的宗教犹太人仍然会遵循各种戒律。比如以色列的哈瑞迪犹太男性不允许使用智能手机、不正常参加工作、不节育、不参军,还需要国家给他们生活补贴。不过现在这个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是宗教党派的重要选民团体,所以以色列也不能忽视这个群体。

什么是杨梦(反犹主义的前世今生)(2)

哈尔滨老犹太会堂

3

反犹主义

M | 从历史上看,民族之间的冲突纷争自古有之,但像反犹这种从最初的恐惧演变为仇恨,最后变成要赶尽杀绝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Y |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它其实是在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一个族群对另一族群的恨。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估计就可以拿到诺贝尔和平奖。

到底为什么恨,可能跟人性有关。人会趋向于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而且会因为有个共同的敌人而愈发团结。犹太人作为一个少数群体,他们在某些领域又表现很优秀,可能就容易引起羡慕嫉妒恨。

M | 我听说过心理学上的一种理论叫“相对剥夺感”,就是指人们觉得自己潜在上的一些东西被别人剥夺走了,明明有权享有但实际并不拥有。我猜测可能这种感觉会诱发仇恨情绪。

对于嫉妒犹太人的优秀这点,会不会是因为只有顶尖的犹太人才能被我们看到,所以才会有错误的认知?

Y | 你说的这种幸存者偏差我认同。比如《屋顶上的提琴手》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是最普通、最底层的民众,但同样遭遇反犹主义。其实反犹主义面对的是全体犹太人,不分贫富,但是反犹主义言论首先会涉及那些所谓犹太成功人士。

M | 我了解到,基督教世界对于犹太人并不是自始至终都在排挤,也存在过包容的时候。例如我看到一篇史料,是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十世的教皇公牛,其中要求基督徒不要侵犯犹太人正常的集会、不能以宗教的名义迫害他们、不能绑架杀害他们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Y | 基督教作为一神论,在历史上,曾经希望犹太人都能够皈依基督教。一开始会希望他们convert,后来发现没法convert,产生了矛盾,之后造成冲突的就不仅仅是宗教上的矛盾。

M | 对,我在您写的《美国犹太社群的割裂——难民时代的反犹主义》这篇文章里读到,匹兹堡犹太会堂枪击事件其实是由“反难民”所引发的反犹主义。

Y | 匹兹堡枪杀案是“白人至上”的恐怖分子所为,此人认为犹太人支持难民来美国避难,而他反对这些难民来美国,所以就随机肆意杀害犹太人,属于无差别的伤害。现在国外的反犹主义还是on the rise,比较悲哀。

M | 那是不是在当下反犹太教、反以色列、反复国主义等等杂糅在一起构成了反犹主义,这个时候就更难根除了?

Y | 非常非常难。比如这一次哈以冲突(2021年5月期间),有一些中文评论表示不认同以色列政府的主张,这样的表达无可厚非,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是还有很多评论就成了“犹太人怎么是这样”,开始谴责全体犹太人。可以观察到,我国存在一些反犹言论,所幸现在没有明显的反犹主义,一方面因为我国有着多神教的文化传统,比如拜财神、菩萨、文曲星等等;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实际接触极少,日常生活中,我们跟他们几乎没有交集,所以也很难产生仇恨。许多国人认为犹太人富有且优秀,这种心态其实并不健康。因为反犹主义的前奏,通常是认为犹太人很聪明很有钱,但下一个阶段就开始讨厌犹太人聪明有钱,这是比较危险的趋势。

M | 对于犹太人本身来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会通过讲述纳粹屠犹的历史来强化身份认同?对于大屠杀的强调是否会过度?

Y | 在中小学阶段建立起民族认同是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做法。对于犹太民族而言,以色列这个国家的诞生与大屠杀悲剧息息相关。二战以前的德国犹太人对德国抱有期望,试图拥抱现代文化融入德国社会,但是大屠杀惨剧让他们彻底明白,还是要有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的存在象征着最后的港湾,万一出什么事,犹太人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去。

犹太人不打同情牌,因为如果靠美国、靠有钱就奏效的话,何必实施以色列全民兵役制呢?全民兵役制恰恰证明必须靠自己,上战场的是人,不是钱。这个民族不容小觑是因为自身强大、有自己的科学家、有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卖惨行不通,不去卖惨而靠自强,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立起来。

M | 我之前听到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一位位女性在觉醒,然而女性站起来了并不意味着男性要倒下,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可以并肩而立。所以我在想,对于犹太人来说,以及像LGBT等少数群体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以一起生活在辽阔的世界上。

Y | 第一,许多人未必拥有这样的心胸;第二,人们可能始终认为这些人的存在会影响自己发展,现实中还是有些悲哀。

比如在我国,许多人对于某些肤色群体存在偏见。我们应该直面这一现实,也迟早要应对这一偏见。我们之所以觉得在我国由肤色引发的冲突不多,不如美国那么激烈,除了本身某些肤色群体数量低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不是移民国家。外国人大多留不下来,所以对就业市场份额没有太多挤占。我们看到的矛盾少,实际上是因为客观环境限制。

很大程度上,反犹主义等偏见和仇恨来自于不把别人当“人”来看。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意识到ta和你一样是人,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会生病,一样有自己的家庭。你要把别人当“人”,那么许多矛盾都可以慢慢化解,或者自始至终根本不会产生。去接触犹太人时候,把他就当做一个跟你一样的人就可以了,去平等的对待。

同样,不能把大屠杀只视作犹太人的悲剧,这是人类的悲剧。就像刚才所说,你只要把他们当“人”,你就知道这是全人类的悲剧,而不要把犹太标签看得那么重。我们应该意识到,一群人怎么能对另外一群人做出这样的事情,而如果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么有可能未来还会再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尽可能避免今后再发生这样的人类悲剧。

什么是杨梦(反犹主义的前世今生)(3)

反犹分子在德国柏林标志性建筑物勃兰登堡门前公然宣传反犹标语——“纳粹是民族主义者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是法西斯和恐怖分子……犹太复国主义者躲藏在特务机构后,恐吓全世界。”照片摄于2018年9月9日,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摄影者:杨梦

后记

当我听到杨梦老师说“你要把别人当‘人’来看,很多问题都好解决”的时候,我的内心震颤着,想到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次悲剧,想到人类对人类的屠戮虐杀,想到仇恨易生难解、循环往复似无止息。或许值得我们思考的不单单是反犹主义从何而来、至何而去,更是无数仇恨其源头与去处,是人类文明的来路与前路。

什么是杨梦(反犹主义的前世今生)(4)


文 | 倪悦然

图 | 受访者提供

审稿 | 李文轩

编辑 | 周雨莹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头条号及其他平台账号


什么是杨梦(反犹主义的前世今生)(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