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灶台 乡土散文寨英米豆腐

乡土散文灶台 乡土散文寨英米豆腐(1)

随着春节临近,乡村的年味越来越浓,三姨妈、继母和表妹都送些米豆腐,和其他年货给我,而米豆腐是过年必备年货,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美味佳肴,是每一个寨英人的魂。

我的家在贵州省松桃县寨英古镇,位于梵净山麓,古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温润气候促成了人们安逸休闲的生活态度,也孕育出特有的美食特色小吃——米豆腐,有着百余年的米豆腐加工历史,以色鲜味美出名,是有史以来家家户户春节前必备的一道食品。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开始着手准备。将糯稻谷草烧成灰,掺入开水制成碱水。稻米为五谷之首,是米豆腐最主要的食材,选米是最重要的环节,本地的梗米淘净,放入碱水,浸泡1至2天,用石磨细细磨成浆,推石磨是很费臂力和耐力地体力活,磨十多斤大米通常要几个小时。小时候,通常是大姐与大哥两人,一个扎起马步,手把着磨把,随着推磨人前倾后仰,手臂一伸一曲推石磨,一个往磨眼里加糯稻谷米灰制成碱水泡过的梗米和碱水,上磨盘不停地旋转,来回推着磨盘,乳黄色的米浆溢出磨盘,顺着磨盘沟缓缓地流入木桶,年复一年,古镇里的人做起米豆腐生意,成天都是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米豆腐,慢慢淘汰了石磨,用电磨代替了远古时代的石磨,磨成米浆后以文火逐锅搅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一股米豆腐的清香在灶间四处飘散,美味被一点一点释放出来,在灶前烧火总是忍不住咽下几次唾沫,想要抓一团尝尝,这个时候只是半成品,熬至凝固状,然后迅速起锅,再拌以清油揉制成捣米棒或圆形状,蒸熟即可食用。米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菜吃,它不仅入口滑润还带着清脆般的感觉。最主要的还是待冷却后加腊月清水贮存,随时取出切成丝状煮软后食用,味道方为最美,口感柔软细嫩,富有弹性,健胃消食。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人每次都要吃满满两大碗米豆腐,浇上酱油,香醋,姜末与葱花,还有油辣椒,那个香啊,回味总是无穷无尽,在正月间的早上,大姐总是要切一大瓷盆米豆腐丝,才够我们一家九个人吃。

乡土散文灶台 乡土散文寨英米豆腐(2)

米豆腐是不分地域的美食小吃,曾经吃过江口米豆腐,印江米豆腐,木黄米豆腐和思南米豆腐,感觉口感不及寨英米豆腐柔韧筋道,美味的秘诀其实是糯稻谷草灰碱和祖传的老手艺交织一起,在炎热的夏天,尝一个寨英米豆腐,或米豆腐虾虾,清热,解困,提神,又消暑,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冷热可食,老少皆宜,备受消费者青睐,或自用,或作为馈赠礼品。

有地地道道的寨英古镇人,专营米豆腐,米豆腐手艺精细,口感柔韧,故而寨英米豆腐远近闻名,特别是那种圆形状米豆腐,蒸熟后一个一个放油锅里慢慢煎起一层锅巴,金灿灿香喷喷的!揭下那层锅巴包上辣椒花生米,豆芽,咬一口,米豆腐的清香碰上锅巴的香脆带着辣椒游走在唇齿之间,一定是装在你心里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味蕾记忆!然后将米豆腐切成小方块放入碗里,把熬好的西红柿汁,酥黄豆(或花生),葱花,花椒油(或木姜油),酱油,醋,蒜水,绿豆芽,海带放米豆腐上拌匀又将是另一番风味,不过,我喜欢把西红柿汁,辣椒,葱花,木姜油,酱油醋蒜水调匀,把米豆腐掰开一点一点蘸着吃,有的喜欢把米豆腐中间用勺子挖个窝,将所有酌料调好放窝里蘸着吃,吃法很多种,也有喜欢吃蒸熟不煎锅粑的米豆腐,认为更原汁原味。

在夏天,她们还会把米豆腐制成米豆腐虾虾,就是把煮熟的浆糊趁热用筛子过滤到有水的盆或桶里迅速冷却成虾状米豆腐,再用冷水漂着保持清凉的口感,清热消暑,有时候,懒得做饭,或馋米豆腐就是这么地,吃一碗米豆腐虾虾再带几个米豆腐个个走。关于舌尖上的体验,风味并不是美食的全部,只有动人的风景与动情的风味相遇,古镇之美才会更加浓郁,吃着米豆腐,读着寨英古镇简介,古镇青石板上遛一遛,抚抚古城墙,聆听古镇600多年的历史,吹吹河家坝的风,吊桥上打打卡,宫庵庙祈福,愉快的一天就结束了。

疫情束缚整整三年,久闭的家门终将被远行的游子打开,红灯笼高高挂起,房顶飘起一缕缕炊烟,街头巷尾袅袅飘浮米豆腐的清香,蕴含着年味。家住寨英古镇城内同兴昌商号的冉小妹,是地地道道的寨英古镇人,经营米豆腐生意已有数十年,他们家米豆腐使用糯稻谷草碱水,纯手工制作,嫩黄鲜亮,晶莹剔透,早已远近闻名,每天都有来自周边和当地的居民前来购买,基本上都要提前预订,有等天还缺货,自进入腊月以来,已经办了2000多斤大米的米豆腐,每天差不多销售500斤米豆腐不成问题,她笑眯眯地说道。

乡土散文灶台 乡土散文寨英米豆腐(3)

春节临近,在集市的摊位上摆满了米豆腐,红粑粑,卤鸭子,除了这些特色小吃,还有省级非遗“寨英滚龙”更是名扬海内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滚龙文化艺术节,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上万人前来观赏,与此同时,相遇舌尖美味-----寨英米豆腐,相遇古镇。


审阅:慎言

简评:作者生动讲述了家乡风味小吃——寨英米豆腐的制作、吃法和保健功效,以及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终审:严景新


作者:廖爱仙,笔名廖德惠,医务工作者,中国乡村作家,爱好文学,曾有诗歌散文发表。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