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心中 大森属于什么 水落石出的青岛故事

青岛东边海岸,有一片俚俗而传统的区域,被称作西镇。这里紧邻胶澳时代的欧人区,以及商贾货物云集的海运码头,居住的多是从事苦力劳作的辛苦市民,还有他们的亲眷家属。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从外地迁居而来讨生活的,近的有黄县、莱州等地,远的甚至来自河南、辽东。这些居民给西镇带来了完全不同于胶澳市区的独特生活氛围。

在日本人心中 大森属于什么 水落石出的青岛故事(1)

说起"西大森",恐怕可以作为验证老青岛、老西镇的一句暗语,但凡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没有人不知道这三个字,以及它所代表的地理区域。然而在官方地图上,这一块区域,却是泛指西镇的广州路、云南路北端,南村路与石村路的合围,隐于市井之中的马路,正如很多青岛人知道波螺油子而不知胶东路,如果到西镇打听南村路、石村路,还不如直接问西大森来得清楚明了。

在连通东西海岸的胶州湾隧道通车以前,说起西镇,那里简直就是青岛市的边缘死角,铁路、公交车的终点站,海风凛冽之地。由云南路、广州路、莘县路构成一块三角地带,习惯称"西大森"。为何被叫做这样一个古怪的称谓,如今的青岛人,很多都说不清楚了。如果细究起来,大概有三个版本。

在日本人心中 大森属于什么 水落石出的青岛故事(2)

一个版本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人赶走了德国人,成为胶州湾的第二任殖民侵略者,小日本们保留了德国人修造的城市格局,1914年前后,在台西也就是西镇广州路与云南路路口的西北角位置,择地建了一个木材加工厂,起了个日本名字,叫"大森木工厂"。不久之后,日本人又在台东选了一块地,也建了一家木工厂,叫大森木工分厂,由此胶州湾畔便有了台东大森和台西大森两个木工厂,简称东大森、西大森。后来,东大森消声灭迹,而"西大森"却保留下来,成为地理名词。

另一个版本,是说青岛胶澳商埠之前,在德占时期"西大森"这个地名实际上就出现了,就在莘县路以东的三角地带,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胶澳开埠后,很多来这里讨生活的外地人,把这里当成他们落足的临时居住地,搭建简易的窝棚和木屋作为居所。为了用工方便,他们都聚居在胶济铁路的东边,西边老莘县路这片未开化的林片,就叫成了"西大森"。

再有一种说法,胶澳时代早年的青岛,台西镇是郊区,与中山路为轴心的"市里",仅有一条荒僻小路相通,那些达官显贵们肯定不会用到这条路,因此长久没有人修整,是名副其实的荒村野路,周围多为树林和荒地,夜间行走黑漆马呼阴森可怖,青岛方言把恐怖感称为就"渗人或渗得慌",比渗人更厉害的就是"大渗",而这个"渗人"地方又在西边,所以得名"西大渗",以讹传讹为"西大森"。这种观点近似杜撰荒诞,似乎经不起推敲。

在日本人心中 大森属于什么 水落石出的青岛故事(3)

这三个版本看上去都有些道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仍以第二种说法更有说服力。无论怎样,"西大森"的西,无可争议应当是地理方位词,指"大森"的西面。那么神秘的"大森"说的究竟是哪里?

翻阅历史资料,据胶澳时代1905年12月2日《青岛德境以内征税办法章程》,其中关于"无税之地"(即今天所说的免税区)的四至,曾有这样的记载,

"……设若日后开拓无税之区地,东至即系沿铁道至分辙器房止,铁道迤北护口坝、迤东应填平二百方米之场亦归其内;南至即系沿铁路至山西街铁路桥,由该桥再沿马路至大森洋行放船厂止,大小海关亦包括在内"。

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大森洋行放船厂",根据章程中的表述,"大小海关亦包括在内",可以推断,这片位置,大约应该在今新疆路、普集路一带靠海区域,而"西大森"恰好在这个放船厂的西南面,"西大森"的缘起,很可能是"大森洋行放船厂"之西边的含义。"西大森"简单好记,很可能由当时住在台西的筑港或码头工人最初叫开,后来流传民间成为地标名词。

在日本人心中 大森属于什么 水落石出的青岛故事(4)

这是不是很接近真相了呢,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根据1905年德国人制作的胶澳地区通讯录,可以查到专门从事跨洋进出口业务的,有一家大森洋行(德文名称为Ritthausen)位于今天市南区贵州路的东段位置,当时的"皇太子海岸",这样看来"西大森"恰好位于大森洋行的西北方向,西大森的名称可能由此而来。

随着青岛的城市发展进程,作为老城区的台西,最大的变化是外来人口高速增长,由于灾荒和战乱, 胶州即墨高密平度等地的失地破产农户,为了讨生活纷纷迁来青岛大码头,在残酷的社会现状中寻找新的生机,台西成为他们首选之地。

作为欧人区和华人区的达官显贵们,自然看不起这片地方,同时处于用工的需要,胶澳总督府也对这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理上相对松懈,四散而来的新市民们把台西当成了新家,搭棚盖房,居住生活, 或出卖苦力,或地摊生意,撂地卖艺,吹拉弹唱,居然也风生水起,未开化的荒地变成民居,西边的森林不见了,但是西大森的名称却留了下来,成为底层居民生活的乐土,天长日久渐成新居民区。

"西大森"在青岛的方言里,被读为"西大深",昔日里鼎鼎大名的无过于评剧名家新凤霞曾经演出的天成戏院,还有傍着戏院而生的热闹无比的百姓天桥市场,成为当时的青岛老百姓所熟知的区域。

在日本人心中 大森属于什么 水落石出的青岛故事(5)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注明转发,不接受搬运式抄袭转载。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