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火锅的心情(忘不了锅中那些事)

林良明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而客家人的饮食文化却能撑起半边天。据世界客属总会估算,全世界客家人约1亿,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管生长在哪里,都喜好和传承自己的饮食文化,并以此荣耀着客家人的荣耀。而客家精神正是以客家饮食文化为载体薪火相传并不断发展壮大的。

没吃过火锅的心情(忘不了锅中那些事)(1)

客家饮食文化是一部血泪史,她和战乱、迁徙、抗争、拼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千七百年前,客家人因战乱从中原大地举族动迁,泪洒故土,关山万里,从此为客。苦难孕育出他们前行的勇气和生存的智慧,在恶劣的迁徙途中,他们不断和所到之处的人祸、天灾、饥饿做着不懈的抗争,一代一代接力式的始终围绕着"生存"两字艰苦拼搏。他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不断寻找、总结、完善了许许多多的饮食种类,每一个种类的饮食对他们来说都是救命稻草和前行的基本动力源。如“粄”,"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粄"。在食物短缺的当时,为了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他们把草木植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成可以裏腹的食物,这便是现在的艾叶粄、葛藤粄、稻草烧成灰的灰水粄等食品的“升级版”;又如家禽类,每到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后首要任务就是种养,发现有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又拖家带口的艰难搬迁。为了解决搬迁途中的饮食问题,又便于携带,把家禽宰杀整只煮熟,途中简单加工配上佐料,这便是现在的白斩鸡、白斩鸭、白斩兔等客家特色菜的由来;又如谷物类,出发前把饭揉成饭团晒干,途中充当干粮,这便是油炸煎粄的前身。又如干品类:根据季节变化,把节省下来的食材晒干和简单加工贮藏,形成了质味独特的笋干、地瓜干、肉脯干、老鼠干、菜干、萝卜干、豆腐干、猪胆干等后来闻名遐迩的‘’闽西八大干‘’,其中武平县的猪胆干还成了清代的皇家贡品。 他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生存技能闯过了一次次生死劫难,以至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大饥荒,依靠这些生存技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饥饿造成的死亡,这些都是他们心酸历史的真实写照,如今的特种兵野生能力训练与吾祖辈当时的生存技能何其相似乃尔。一路走来,他们一直保留了引以为傲的中原"大家风范",又吸收兼容了所走过的每一个地域的"小家碧玉"的风味特色,这些在当时赖以生存的食物,后来却成了 "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客家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了他们吃出健康长寿的生动注脚。由此,武平县还被冠为全国长寿之乡,中央电视台并做了专门报道。这些,祖辈们是万万意料不到的事。

没吃过火锅的心情(忘不了锅中那些事)(2)

客家饮食文化是一首大型史诗,她紧紧地和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他们重视教育,对孩子偶教于宗族强盛和日常的厨房文化以及餐桌教育之中,把自己的奋斗、奉献精神溶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全球独特的客家精神。曾经是历史的客人,成就了未来永远的主人,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篇篇壮丽诗篇,涌现了一个个永留史册的光辉典范,为客家人所骄傲。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文化名人郭沫若等等客家先贤达人,这些精英们在各自的时代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所以有言说“没有客家人历史会倒退一百年”。人们常常赞美苦难是成功的资本,而客家人面对种种苦难永不气馁的钢铁般意志的豪迈气概不正是全捄客家人的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基因么?!

没吃过火锅的心情(忘不了锅中那些事)(3)

客家饮食文化是一首田园诗,是一首思乡曲,她牵动着在外游子无尽的乡愁。他们不管身处何方都念念不忘自己的根,他们象终身保持自己的乡音一样以保存和传承故土祖辈的饮食习惯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的乡愁。如做大米饭的方法千百年后的今天仍可以找到如今河南一带的历史印记和共同特点:先把大米放置锅中煮熟后用一个叫“罩萝”(音)的竹器滤干再蒸十分钟左右,这样做好的米饭粒粒可数,放置一天后食用仍可口爽香不会返水。他们出门在外,一壶老酒和一盘家乡菜就能勾起儿时的记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把同是客家人的陌生人感动得温情泪目,这样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其他民系中是难于找到的。在客家民系中,客家妇女是可歌可泣的女神,她们在家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在外是和男人一样顶天立地的女汉子,并且个个都善于了理生活。俗话说,巧妇难以无米之炊,但在她们手里却能把日常食物制造出各种花样繁多的美味佳肴,即便是在那食物匮乏,无米可炊的年代,在她们手里也能像变戏法似的把山上山下,田头地尾的植物象祖辈们那样制造出各种可以裏腹的食品,可以说,“巧妇”就是客家女的名片。她们在日常的灶前锅后把艰难苦涩的日子注入甜甜的蜜香;在锅碗瓢盆中勾兑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缝缝补补中倾注着对家人的无限慈爱。历史上,客家妇女享有崇高的赞誉,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中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们卷起裤腿能农事耕作,系上围裙能针线女红。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最忙的要算妇女们了,她们在前两三天就早早地谋划食物的安排和准备工作。比如说做粄,这是一项繁琐又花体力的活儿,在客家地区,纳鞋、做粄、锅前灶后、菜园内外、洗裙烫衫等是客家妇女的基本功课,这些永无休止的活儿基本围绕着她们的一生。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母亲总有永远忙不完的活,每天晚上临睡前还要在昏暗的小油灯下缝缝补补。那小小的灯火苗在灯芯花上静静地放射出光芒,照射着母亲那疲惫憔悴的脸庞。每每这时,外婆总会深情地说:"灯芯开花夫君赚钱回家,是个好兆头啊"。母亲知道这是在安慰她,而外婆却说这是上辈人流传下来的应验事。如今,人们早已不再用油灯照明了,繁忙的人们也无意去探究灯芯开花的事了,母亲也老了,再无更多的气力做那繁琐的体力活了,年轻的女人们对此也显得不够热心,从外头嫁入的媳妇们更是不屑于此,许多习俗和手艺就这样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老人们眼看祖辈留传下来的技艺要消失在自己手里,总是无耐的叹息。好在政府发起了抢救运动使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有许多门店还专门营业特色食品来满足各路客人的需求。我的亲家是北方人,"有戚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次来家里我特地安排了客家特色菜招待,并介绍了每道菜的出处和典故,他们才知道客家人的真实含义。儿子一家三口偶尔从外地回来,我们总要买些特色小吃并向儿媳作重强调它的特色之处,询问是否喜欢。他们在我们心中就象是放飞的风筝,而家乡菜的味儿就象是拴着风筝的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浸注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一头在天空,一头在家乡。而家乡这头放风筝的人既想让风筝高飞些,又担心风筝飞跑,他们想方设法加强着这根绳子。记得我参军后第一次探家,闲聊中无意说了句“糍粑的味道真好”,几小时后的午餐桌上竟冒出来了一碗撒满白糖的糍粑,我惊愕地发现父亲的神态显得格外慈祥和满足。要知道,那个时候糯米不是家家都随时备存的,不知父亲从哪里弄来的糯米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了我的这张馋嘴,我的心头和眼眶顿时感到热乎乎的。家乡很美,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象糍粑一样的又甜又粘的乡愁牢牢地粘贴着你的记忆,直到你老去。家乡不仅有特色美食,还有灯芯开花的美好传说,它将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中,那灯芯花上的小火苗也将永远是客家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永不熄灭的心路明灯。

至此,本是客家人的我似乎醒悟:祖辈们把自己千百年来的苦难提炼成人生哲理以昭示后人:当你身处人生锅底时,不管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只要温度具足,必定能化冰点为沸腾;人只要信念不死,定能走出绝境,涅磐重生。

作于2022年清明时节,并谨以此文深切缅怀祖辈先贤。

没吃过火锅的心情(忘不了锅中那些事)(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