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中考记叙文含义类专题突破

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中考记叙文含义类专题突破(1)

【知识梳理】

(一)标题的含义

知识点1.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知识点2.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综合式。从两个方面答题:

1、标题的含义;(一般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知识点3.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或者某标题能否换成另一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二)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在文章结构、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现代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请关注以下三点:

1、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

2、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

3、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知识点(一): 常见考点

1.词语语境义。

解答原则:结合本义解释语境义。

关注语境。如果是比喻意义,要把本体意义诠释出来;如果是引申意义,要看语言的言外之意;如果是临时意义,要特别注意语言所处的环境。

2.词语的指代义

解答原则:就近原则往前找。指代义往往是以“这”“那”等指代词以及包含这类指代词的短语为考察对象,而指代词又是用以指代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所以可以直接就近往前找。如果前面没有可以向后或者考虑扩大范围寻找。如2013年浦东二模“这样的眼光”在解答时直接就可以从前面句子中找到答案。

知识点(二)提问方式

解释某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模式:结合上下文,一般是解释语境义。

2.请问某词能不能改成某词,为什么?(在这里把这种题型归纳为“比较题”)

答题模式:找出两者在文字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解释不同之处的文字表达效果 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 结构上作用。

知识点(三)方法点拨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写作时间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对于题目、题干,也要予以重视,要利用题目、题干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的目的。

2.解释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

我们必须凭借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依据词语的前后搭配,上下语境,分析句子结构,解释词义。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意义。

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即可总结出来。

4.结合文体特点来理解词语。

不同的文体,在使用词语时,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写散文常常要求形象生动,感情真挚,事例具体感人,细节描写逼真,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

5.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比喻:化陌生的事物为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对比: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

夸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

(1)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常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

(2)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相承相递,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

(三)句子的含义:

知识点1.重要的句子的类型

(1)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描写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2)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知识点2.设题方式。

1、画线文句的理解;

2、开头或结尾某某句的含义和作用;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4、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知识点3.方法指导

总的原则:

(1)结合语境,抓关键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整体感知是前提,要感知文章主旨和人物情感。

2.具体方法:

(1)抓关键词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层含义 结合文章中心分析深层含义

(2)该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及品质等,表达了文章怎样的中心主旨。

(3)如果有人物、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其作用回答句子含义类题目。

备考建议

含义类题目在近五年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可或缺。含义类题目常与作用类题目结合考查,所以要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