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素描多少米进行一次(从几厘米到)

10月18日,十九大在北京开幕。回顾过去五年辉煌成就时,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即日起,作为一款引领亿万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新闻资讯类APP,封面新闻推出《十九大时光·中科院密码》系列报道,走进中国科学院,听科学家们讲述科学故事和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技创新辉煌成就的同时,展望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科技界如何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

地质素描多少米进行一次(从几厘米到)(1)

封面新闻记者 沈轶 北京摄影报道

10月18日,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元青是“中国年代地层框架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者之一。

暗红色衬衫,深色外套,身材瘦削,花白的头发有些稀疏。王元青今年53岁,在古脊椎所工作已超过30年。“我在这里干什么?我在这里就给地质年代做一把标尺,然后划上刻度。刻度划得越精细,我们就越逼近地质最真实的年代。”王元青的语速很慢,每讲一个字,他试图将其说得更清晰一些。

精细到“1毫米

在众多地球科学中,地质年代的划分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管做什么,优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年代学的问题。”王元青说,早在18世纪中期,地质学初创时期,就已经有无数科学家为之努力。

据王元青介绍,在地质年代划分中,经常会以生物为主线,然后结合放射性同位素、地磁,对地质年代进行标定,而他所研究的正是新生代早期的哺乳动物和生物地层,“从1986年参加工作,我就开始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前期是跟老师学。真正我个人独挡一面,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64年出生的王元青,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科院,至今30余年时间里,他一直与地质工作打交道。在他看来,划分地质年代就像是在做一把标尺,而他的工作则是在上面画上刻度,“这个尺子,不止是对我们研究地层的工作有意义,对于地质填图、找矿、能源以及生物演化研究都很重要。”

王元青主要负责的年代,是距今6600万年到2300万年的时间段,“现在,这一时间段的尺子很大一部分已经有了很好的刻度,大家拿出来就能够用了。”说这句话时,王元青一向淡然的脸上罕见地带着一丝喜悦情绪。

当然,王元青有理由骄傲,因为他用了30年时间,将当初相对粗放、刻度欠准的尺子做成了一把相对精准、实用的标尺。

戈壁科考直面死亡

王元青每年都会去前往辽西、冀北、内蒙古等地寻找化石,考察地层,进入荒郊野岭和戈壁荒漠已是家常便饭。前往这些地方,自然也伴随着危险。

“去山里时,有时遇上下雨,可能就会有山洪、泥石流等爆发,当然,这些都是相对可控的,只要提前看好天气,风险是可以规避的。”王元青说,在戈壁科考时,却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好几年前吧,当时我们在内蒙古科考,一个学生为了捡化石,就被蝮蛇咬伤了。”说起这个,王元青脸上仍也带着一丝余悸。

据王元青介绍,当时他们分散找化石,快要收工的时候,一个学生找到化石后可能太过专注、兴奋,没有留意到周围潜在的危险,“当他伸手去捡化石的时候,藏在化石旁边一个很小的岩洞中的蝮蛇在他的手背上咬了一口。”尽管当地的蝮蛇不是剧毒,但被咬伤后也比较危险,“虽然我们的工作地点距县城不是太远,但到了医院,却被告知没有血清,无法处理。好在联系到当地即将起飞的航班将他送到呼和浩特,并提前联系到武警医院进行救治。因为没有血清,只好把他的手背和手指之间划开,用放血法排毒,同时输液治疗。现在他手上还留着好几道疤痕。”王元青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