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竹林中》的文章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的黑暗,引起了读者朋友们的激烈讨论,应读者朋友的要求,我决定再写一篇芥川龙之介先生的小说书评,来跟大家一起讨论。

《罗生门》是一本芥川龙之介小说集的名字,同时,它也是这本小说集里面其中一篇,虽然这篇小说字数才大约3000字,然而却是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是芥川先生精雕细琢过的。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1)

《罗生门》故事背景:黑暗的平安时代

芥川龙之介擅长从古代的故事中寻找题材,以此来进行创作。《罗生门》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9世纪(晚期),日本皇室衰败,皇室外戚,贵族藤原氏垄断政权,使得朝政腐朽不堪;同时,公地公民制(土地、人民归国有,国家按“班田收授法”分给公民口分田,公民则必须向国家交纳租、庸、调,并为国家服役——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遭到破坏。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天灾、战乱、疾病、盗贼,让底层百姓们常常食不果腹、朝不保夕。

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都带着“鬼怪”的元素,因为现实太过黑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百鬼夜行图》。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中就有这样类似的桥段:一到晚上鬼怪就出没,四处横行。《少年阴阳师》、《御伽草子》、《遥远时空中》等漫画,也是以平安时代为背景。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2)

不过这个黑暗的时代,却奠定了日本国风文学的基础。比如,我们熟知的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就是平安时代的作品。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3)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京都,平安京,是模仿唐朝时京城长安规划建造的。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4)

家将的心理演变过程:

《罗生门》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民生凋敝的平安时代,一天,一个被主人扫地出门的家将来到城门下躲雨,而城门是无主尸体被遗弃的地方。夜晚来临,他需要找一个栖身的地方,随后来到城门门楼上。当看到一个老妪在拔死人头发时,他心中升起怒火,最终他决定剥下老人的衣服扬长而去。

故事很短,然而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家将的心理却是百转千回。

我们来看一下家将心理过程是如何演变的。

1、饿死还是当强盗?

在平安时代,生存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家将被主人解雇、赶出门,也可以看出来,社会整体的经济状况很差。而小说里,到处横行的尸体,地震、台风等天灾,都可以看出,那个时候,“活着”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当家将在为自己的下一顿饭发愁的时候,他想到了去当强盗。

是成为一条死狗被抛尸荒野,还是继续活下去?是饿死还是当强盗?这是家将的第一次心理活动。可这个时候的他,并没有做好决定。

2、恐惧——正义(憎恶邪恶)——屈从欲望

当家将走上门楼,隐约看到在死人堆里,有人正在从死尸头上拔头发的时候,家将心中的恐惧油然而生,然而当他看清是一个老妪时,他心里的恐惧瞬间就消失了,因为老妪是个弱者。这时,强烈的正义感涌上心头,他十分憎恶老妪这种拔死人头发做成假发卖钱的行为,他嫉恶如仇,早就将刚刚当强盗的念头抛之脑后。他抽出刀,开始充当一个正义的审判者,看着老妪向他“招供”。老妪的解释和乞求——“我不这样做就会死”,击垮了他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他还是屈从了最初的欲望,他剥下老妪的衣服,成了一个强盗,因为他认同了老妪的说法,不这样做就会死,他选择了活下去,而不是道德、良知、正义。

罗生门的意象:

这篇小说取名为《罗生门》,其实,在日本汉字中,它被写为“罗城门”,意思是:设在罗城(内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的门。因为在灾荒年代,尸横遍野,破败不堪、年久失修的罗生门的城楼也成了丢弃死尸的场所。在平安时代晚期(约公元9世纪),提起罗生门,人们马上联想到的就是魑魅魍魉、阴森恐怖,而且这样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5)

《罗生门》是芥川先生1915年创作的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的一篇:《在罗城门楼上发现死人的盗贼》:一个盗贼在罗城门,发现一个老妇拔女死尸的头发准备还钱,盗贼打劫老妇之后逃走。

这样一个故事,在芥川先生手里,却成了一个发人深省,超越历史局限的著作。他能让我们去思考,去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和评论这个社会,以及在社会中行走的人。

芥川先生把小说设置在罗生门,而不是京都别的什么门,比如朱雀门,这其实是有他的用意的。因为罗生门是京都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线,它象征的是善与恶、生与死,这些绝对对立的双方。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与魔鬼在哪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的心中。当家将踏入罗生门这片“修罗场”的时候,罗生门就成了试炼他的试金石。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道德将置于何处?

余华曾写过一篇小说叫《在细雨中呼喊》,小说中有几个段落,详细描写了主人公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的。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6)

孙广才在饭桌上总是会骂六七十岁的老父亲,当老父亲对他的骂充耳不闻时,孙广才直接夺走了老父亲手中的碗筷。后来,孙广才给了父亲一把小椅子,父亲坐在上面吃饭的时候,只能下巴搁在桌子上。然而对这样不尊重,甚至是侮辱,老人都无法反抗自己的儿子。因为在70年代末,那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普遍处于拮据的状态。孙广才之所以敢这样对待老父亲,是因为老父亲无法成为家庭的劳动力,无法带来价值。对于这个家来说,不能劳动的人就是没用的人。

作为儿子,本应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然而,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道德往往退居其次。历史上,人吃人的事件,并不是个案。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关于结局,很多人猜想,故事的真实情节:母亲是那只猩猩,Pi是那只老虎,凶残的厨子是鬣狗,受伤的佛教徒是斑马。吃了自己母亲的尸体,那个漂浮的人形小岛,其实就是母亲的幻象。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7)

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227天,这样的境况,就如同《罗生门》相仿,家将最终选择了不择手段地活下去,而不是持守心中的道德良知,饿死自己。这是因为,“道德”“伦理”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当人们最基本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当物质极度匮乏时,道德就会被摧毁,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就会占上风。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的道德伦理,都会被践踏,人与人之间关系也会变得极度冷漠、仇恨。

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情结”

其实除去《罗生门》这篇短篇小说外,芥川先生的其他中短篇小说,也总是流露着悲观、厌世失望的情怀,比如因为追求至高艺术而残害自己的弟子,毁灭自己女儿的《地狱变》。而芥川先生本人,最终也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芥川先生曾在《侏儒的话》中写道:遗传、境遇、偶然——主宰我们命运的毕竟是这三者。这句话,实则就概括了他的“悲剧情结”的由来。

为什么罗生门最好 罗生门是选择饿死(8)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做父母子女开始的。”就这一句,就足以见得原始家庭之于芥川先生的消极影响。他的生母是个疯子,他从未从母亲那里得到过一丝母爱,而随着生父和养父家庭的事业失败,生活的重压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一生被疾病缠身:神经衰弱、脑疲劳、慢性结膜炎等,这让他苦不堪言。

他自小性情孤僻,他与挚爱的初恋也因为家庭和阻挠无法得偿夙愿。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孤冷的性格,而这也注定让他的文字充满失落、漠然。

再者,芥川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创作者,作为“新思潮派”的他能敏锐地洞察到,日本正日渐走向平庸,而他无法忍受这样的改变。他用他的敏锐看清了人性的丑恶,他能冷静地思考社会的弊端,然而在洞悉一切之后,他却无力去扭转。

这一切,导致了芥川先生的自杀,以及他流露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悲剧情结。

很多人谴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Pi的灭绝人性,谴责家将的卑鄙、残忍,但如果换做是自己,在绝境之中,在生与死千钧一发的时刻,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站在正义的一方,能从一而终,持守自己的良知。读完《罗生门》,对我们而言,或许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以客观而冷静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以及鞭策自己去追求向善,让自己心中留一方净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