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

昨天,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决赛中,中国运动员张雨霏获得银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游泳比赛中的第一块奖牌。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1)

Photo by Baidu

你知道吗?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往往源于个人技术的突破。而游泳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则始于标准对新技术的规范。

快速发展的标准支撑

游泳竞技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彼时,游泳比赛规则尚未健全,对泳姿也没有统一要求,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准就是速度。运动员千奇百怪的泳姿,严重影响了竞技比赛的公平性。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2)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 l Unknown autho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此后,游泳运动开始针对不同泳姿出台相应的约束标准,并逐步细化。从第16届奥运会开始,自由泳、蛙泳、蝶泳、仰泳四种泳姿成为游泳比赛的正式项目,游泳竞技自此迈入“标准化”的发展快车道,成为奥运会上设置奖牌数量仅次于田径的项目。

技术与标准互相促进

游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往往源于个人技术的突破。而游泳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则始于标准对新技术的规范。

以蛙泳为例,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泳姿标准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运动员为了提高泳速,曾采用潜水蛙泳以减少水对人体的阻力。1956年第16届奥运会,日本运动员古川胜就采用这一技术获得200米冠军。当时的国际泳联认为,过度潜水会危害运动员安全并影响比赛观赏性,宣布此后禁止“潜水蛙泳”。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3)

古川胜在1955年的比赛中,游100米时他全程才吸气5次l 文字来源《游泳大辞典》,视频来自swimdodo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4)

潜水蛙泳动作分解l《游泳大辞典》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年—1960年间,我国运动员戚烈云、穆祥雄及莫国雄利用自己腿部有利条件,创造了“高航”“半高航”和“平航”式技术,先后五次打破世界纪录。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5)

《游泳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6)

戚烈云在1957年男子蛙泳100米比赛中使用高航式l 凤凰网《亚运•广州》

1987年2月,国际游联再次修订规则:“允许头部有下潜动作,但每次配合后必须露出水面”。这种姿势可使身体尽量保持直线,最大限度减小阻力,让竞技成绩大幅提高接近2米/秒。至今,蛙泳仍然沿用了这种标准姿势。

奥运会泳赛有几种泳姿(奥运比赛的泳姿进化史)(7)

credit:《游泳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

标准化的科学训练

长期以来,身高臂长是游泳运动员选材的第一标准。随着理念革新和技术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体能训练和技巧提升。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游泳运动员,这与标准化的科学训练理念密不可分。

传统观念认为,游泳需要大密度、超强度的水中训练来激发运动员原始的“洪荒之力”,而新的理念则更加侧重有氧耐力和技巧训练,通过长跑提高耐力、健身提高爆发力,相比机械式水中训练更符合人的肌肉记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游泳项目发展,到游泳技术突破,再到游泳训练理念,标准化的专业支撑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兼顾技术、安全和观赏性的基础上,帮助游泳项目形成了成熟的运动体系,走向竞技发展的巅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