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识分享(孔子的秘密一)

按:2022年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济宁曲阜举办。乘此盛举,我用以下三篇文章揭秘孔子未解之谜。

第一篇:孔子的“身世之谜”;

第二篇:孔子被称“鄹人之子”的真相;

第三篇:“孔子之先”世系之谜。

本篇为第一篇:孔子的“身世之谜”

摘要: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然而围绕着孔子的身世却有不同的声音,最为刺耳的说他是“私生子”,其父母的结合“不合礼仪”等。真相却是孔母已行“庙见之礼”,举行了“来妇之仪”,是符合古代礼制的。孔母卒后,不能立即与孔父合葬,缘于孔父在世时没有将孔母纳为妻,不符合彼时合葬规范,故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叔梁纥居住在防山之阴(曲阜东),娶了防山之阳颜氏族的女子征在,孔子极有可能出生在防山。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索隐》:“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司马迁的“野合”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此不多言。那么,征在与叔梁纥结合是否符合礼仪呢?

《家语·本姓解》(王肃注本):“(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按:《家语》云:孟皮一字伯尼。与孔丘同字,疑有误。当名尼,字孟皮。以“尼”为名,大概也与尼丘祈子有关。)

何孟春注《家语·本姓解》:“叔梁纥娶于鲁之施氏,生女九人无男。其妾生孟皮,病足。叔梁纥曰:虽有九女而无嫡,是无子也。乃求婚于颜氏。”清·崔述对《本姓解》这段记载颇有微词。《考信录》:“遍览《春秋传》中,亦从未有因长疑婚,与女商婿者。其事其言皆非当日之所宜有,其为臆撰无疑。”《家语》本孔子弟子与孔氏后人编纂,为圣人讳,为先人讳,亦属必然。

《家语》云:“征在既往庙见”。“庙见”是古代新婚之礼。《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郑玄疏:“正义曰:此谓舅姑亡者,妇入三月之后,而于庙中以礼见于舅姑,其祝辞告神,称来妇也。谓选择吉日,妇亲自执馔,以祭于祢庙,以成就妇人盥馈之义。”《仪礼·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又“妇入三月,然后祭行。”征在已行“庙见”之礼,是经过正式婚娶的。

《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郑玄疏:“今未庙见而死,其婿唯服齐衰而巳,其柩还归葬于女氏之党,以其未庙见,不得舅姑之命,示若未成妇。”征在既能与夫合葬于防,没有葬在娘家茔地,证明“已成妇”,因此其与叔梁纥的结合是合乎礼法的。

据《家语》等诸书记载,叔梁纥再娶的目的是为了求嗣。孔纥年事已高,得子并不容易,古人崇禖,入庙祈子是必然的。同时,征在要想在孔氏家族取得地位,也必须有子才行。尼丘山上有一处当时人们祈子的神庙,他们或不止一次前往祷禖求子,当然也有可能为了第二天的祭祀活动,不得不在附近暂住一晚。

2015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被发掘,其中出土了一面大型长方形青铜镜。在衣镜的背面彩绘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一人一幅,每幅画像一侧,用墨漆书写人物的评传。孔子的画像与传,被称作海昏侯墓衣镜《孔子画传》。

孔子知识分享(孔子的秘密一)(1)

《孔子画传》:“孔子生鲁昌平乡鄹邑。其先□□(宋人)也,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根(纥)。根(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祷于丘。”

杨军:“‘野居’必定‘野合’,‘野合’必定‘暴露’。故‘征在耻焉’。‘野合而生孔子’,除了‘野居’的含义之外,还有野外男女交合的意思。……故《孔子衣镜》称‘野居’,《孔子世家》曰‘野合’,其义一也。”(杨军、恩子健、徐长青:《海昏侯墓衣镜画传“野居而生孔子”考》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 第114页。)

叔梁纥生于公元前622年,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救臧纥时已67岁,大概此后不久辞阳关尹,回到鲁东,居于防山。古代邑有廓,廓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叔梁纥居所在防山,私邸之外所居即野居。《孔子画传》所云“野居”,《世家》所言“野合”,即二人求子时别居于尼丘山下。至于祈子时,是“征在私祷”,还是“二人共祷”之疑,也不成问题。《家语》云“征在私祷尼丘之山”,极有可能是叔梁纥上山困难,征在由仆从陪伴,一人独自完成祈子仪式。

杨军:“《公羊传》载‘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传》载‘十月庚子,孔子生。’有学者考证‘十一月误’,应作‘十月庚子’。十月为周历,相当于夏历八月。周历的‘十月庚子即夏历的八月二十七。’换算为公历,则孔子生于秋季,按妊娠周期推算,其母怀胎(野合)应在前一年寒冬季节。”(杨军、恩子健、徐长青:《海昏侯墓衣镜画传“野居而生孔子”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 第114页。)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秋季出生,征在怀胎在公元前552年冬,是时叔梁纥已71岁,鲁地冬季往往多雪,道路湿滑,以此高龄上山肯定很难。

由此我们推测,征在与叔梁纥婚娶时间,应在公元前556年至前552年之间。叔梁纥于公元前549年卒,二人至少共同生活了4年。然而,虽有4年以上的时间,但孔纥并没有将征在纳为“妻”。如果征在身份是“妻”,与夫合葬理所当然,就不会出现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之事了。至于为什么由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且合葬之夜,孔子居于邹氏而不居于孔氏之家?道理很简单,因为非妻合葬不合礼制,彼时的孔氏族长(孔纥长兄之子)亦无可奈何,孔氏族人对此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默认的态度。

《左传》昭公七年,记孟僖子临终之言:“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臧纥于公元前550年冬奔齐,之后再未回到鲁国。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出生,臧纥所言应在孔子出生后至其出奔前。叔梁纥得孔子时已72岁,老来得子,时人觉得神奇,故臧纥始出此言。因夫妇入山祈子,以为得尼丘山神之功,孔纥遂为子取名“丘”。及其成人(按:应在15岁之后,19岁婚娶之前),才被孔氏族人长辈冠字为“尼”,行二,人称仲尼。

孔子出生三年,叔梁纥卒。孔子葬父之后,随母亲移居阙党。(按:阙党,即阙里。)《荀子·儒效》:“仲尼将为司寇,……居于阙党。”刘向《新序·杂事第一》:“孔子在州里,笃行孝道,居于阙党。”据黄立振先生考证:“今天的孔子墓正位于周鲁城北城墙圭门之北,由此推知,阙里应是由圭门双阙命名的,阙里即在圭门的内外附近。这里的阙里是古阙里,亦即是孔子早年所居之阙里。今天孔子古宅前的阙里乃属后起,与古阙里不是一回事。”(黄立振:《阙里考略》孔子研究 2003年第1期 第116页。)

孔子卒,没有葬于孔氏家族墓地,而是葬于随母生长之地——阙里。在阙里孔子与母亲征在共生活了十五年,尝尽人间冷暖。孔子曾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在母亲去世时,孔子却无能力葬母于父旁,只能将母亲殡于五父衢边闲置的房舍中。直到七年之后,孔子二十四岁时,才有能力说服族人,完成自己的心愿。(《阙里志年谱》:“二十四岁,圣母颜氏夫人卒。”按:非孔母卒之年,盖以合葬之事载之二十四岁之时。)

《孔子世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防山在兗州曲阜县东二十五里。礼记云孔子母合葬于防也。”今曲阜城东有梁公林,亦称启圣王林,南倚防山,北临泗水,为叔梁纥墓地。

孔子知识分享(孔子的秘密一)(2)

《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颜渊,即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人(今山东曲阜市),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世称颜子,尊称复圣。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为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庄子·让王》:“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颜回所云郭外、郭内之田,盖即颜氏私田。颜氏居处有郭内、郭外之分,系大家族无疑,防山之阳有颜氏府邸。颜回不幸早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即今曲阜城东南11公里、程庄东北1公里处的颜子林墓地。

孔子弟子中多颜氏子弟,盖与其母族有关。今天看来,颜回不去孔子,非唯独知孔子之圣,亦与舅亲相关。

鲁防山之阳为曹姓颜氏故里,孔子母亲征在的家当即此。叔梁纥居处防山之阴,晚年娶防山之阳的颜氏女为妻,因此孔子极有可能出生在防,而不是陬邑。(按:第二篇将考证“鲁无陬邑”,鄹邑在宋。)

以上内容节选自《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

作者简介:

景广海,男,1965年5月出生,笔名溪河子,山东省邹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学爱好者,著有《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孔子知识分享(孔子的秘密一)(3)

景广海著,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本书主要看点:

1. 首次揭示周代“氏以分贵贱”的真正含义。在“分族命氏”基础上,提出“分级立氏”的概念、原则及模型。这一模型对其他诸侯国具有普适性。

2. 首次利用姓氏名学原理,破解老子姓名之谜、身世之谜、家族世系之谜、籍贯之谜、生卒年之谜、行迹之谜。

3. 首次揭示“李氏起源”之谜。利用古文字学,对“李”字进行释读,证实李氏多源。破解了学界对《史记·老子列传》中“老子之子”的疑惑,司马迁错将宋国的子姓李氏和魏(晋)国的姬姓李氏进行了“桥接”。

4. 首次对孔子之先的世系传承进行了考证,揭秘“孔氏”“邹氏”立氏之谜、防叔奔鲁之谜、孔子还乡之谜、孔子被称“鄹人之子”之谜、孔母“合葬于防”之谜,提出孔子生地之疑,例证鲁无陬邑,鄹与邹均为宋邑。

5. 首次探讨“宋封国真相”,提出“周武王封武庚禄父于商(今商丘)而居殷、封微子启于孟诸(潴),周成王即位后更封微子启于商、国名为宋”的新观点。以此,可解开先秦文献中,“宋”称“商”、“宋人”亦称“商人”之谜。同时,对宋国末年“戴氏取宋”的真相,进行了辨析。

⒍ 首次提出老子故里“苦县”,为楚顷襄王所建的观点。“苦”,因“谷(谷水)”而来。“苦县故城”之前为东华,东华之前为华邑。宋国华氏、老氏、李氏、耦氏等聚族而居,即今鹿邑县境。

⒎ 首次破解鲁国姬姓“仲孙氏、子服氏、孟氏”立氏之谜,对亚圣孟子(名轲)的国籍、姓、字、身世、生卒年、孟子与荀子的关系等进行了考证,对《论语》中“孟公绰”的身世做了探讨。

⒏ 首次揭示孔子与老子“五次”相会之谜(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交谈的内容等),老子在周王室任职之谜,以及《老子》成书之谜。

⒐ 首次从姓氏学方面,对墨子、庄子、关尹子、列子、以及老子的弟子们进行了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