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

总片头

20世纪书坛,有一位孤独的先行者,生前潜心书诣,去后沉寂多年,终以引碑入草的书风和独树一帜的狂草,为世人所认知和推崇,成就了书法史的一段传奇。此人就是北京大学教授、百年狂草书家——李志敏。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1)

李志敏题写的北大学风墙(北大大饭厅东侧,现百周年纪念讲堂)

第1集《北大岁月》

北京大学是我国思想文化之重镇,素有研学书法之深厚传统。回望北大历史,诸多学界泰斗、资深教授的字,大都写得非常精妙,不是书家而胜似书家,但真正以书法名世者,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开放新时代是李志敏。

1925年4月3日,李志敏出生在湖北老河口一个殷实的家庭。他从小读书习字,深得邻里嘉赞。少年时代,由于时局不靖,先后辗转于祖籍河南南阳及河北邢台、湖北襄阳等地求学。

1946年,李志敏考入民国“三大艺专”之一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专攻书法和水墨山水。据同学汤文选回忆,李志敏的书法功底好,入艺专不久,即成为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许多人都向他学写字,他练过的字,就被同学拿去,当字帖来临写。他还擅刻印章,布局苍劲老道,也常有同学请他治印。

如果说“艺专”起初的生活还算惬意,那随后他却经历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日子。据他的老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龚祥瑞生前透露:学生时代的李志敏思想活跃、追求进步,参加过党的地下活动,还曾赴台湾板桥中学短期任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才来到北京求学。这段经历也使他养成了胆大心细又低调内敛的行事风格。这一年他24岁。

来到北京后,他考入当时由民国时期著名法科大学——朝阳大学改建的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年,该校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他随即进入人大法律系,在攻读法学的同时继续深研书法。1954年,他入职北京大学法律系,从而开启贯穿一生的从教生涯。此后,他开始痴于京戏,并擅长京胡。

但在生活上,李志敏却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报社工作的妻子孟昭容,因心直口快被打成右派,带着孩子发配回河北唐山。内心孤傲的李志敏也受到牵连,虽仍在北大工作,只能长期住在学校为单身教师安排的筒子楼里。此后20年中,一家人不得不拆分两地、遥寄相思。万没想到的是,1976年,他两个心爱的女儿,竟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罹难,只有妻子和二女儿脱险。这一年他51岁。

或许只有畅游在书法世界里,才能暂时忘却和排解自己内心隐隐作痛的苍凉和悲悯。在教学研究之余,李志敏几乎把全部时间、所有情愫,都寄托于书法之中。对历代经典碑帖,他无不心摹手追、博观约取、物我两忘,其临帖方法亦独一无二,如临怀素《大草千字文》,采用“对临法” ,力求与原作形神兼似;而临《自叙帖》,则将张旭《断千字文》笔法与怀素《自叙帖》结体融为一体,即“用颠张之笔法写狂素之结体”,匠心独运。同时,其思想深处无不充斥着超越传统和突破自我的强烈求变意识,他的作品风貌千幅多面,落款署名亦无雷同。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指出:“李(志敏)老书法之苍茫,气势之狂放,结体之奇异,章法之险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审美观,是与古人通息又展示现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热烈!气势浩然!”

时间到了1979年初,伴随着改革春风,在北大校方特别是张学书副校长的鼎力支持下,经杨再春、刘炳森等人多次提议,李志敏与赵宝煦、张振国(翁图)两位教授,共同发起成立“北大燕园书画会”。陈玉龙、杨辛、罗荣渠诸教授和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曹宝麟、华人德、张辛、白谦慎及青年教师刘小刚等热襄其事。燕园书画会前身是五四运动之后,在蔡元培校长倡导下,由沈尹默任会长的“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和由徐悲鸿任导师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绍先贤遗绪,振往昔雄风,首任会长李志敏意气风发、踌躇满怀,率燕园诸君子踵武前贤、乘时崛起,整合书画人才,举办展览讲座,北大墨坛呈现一片生机。这一年他54岁。

北大党委书记周林,燕园书画会顾问、美学泰斗朱光潜和宗白华,以及校外书画家娄师白、崔子范,电影演员赵丹等也都积极参加协会活动,一次朱光潜在观赏书画展时激动不已,特意题诗致贺:“琳琅满目诗书画,庆祝新华三十周,行看大鸟垂天翼,扇起东风拂九州。”

李志敏十分重视对青年书画人才的培养。1980年,学生华人德、白谦慎等人发起成立“北大书法社”,作为指导老师的李志敏,经常参加并全力支持书法社举办的系列活动,并多次现场泼墨、亲身示范,引导和激励不少学子走上书法研学之路。

北大美术社,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北大学生为主体组建的艺术社团。一次,美术社请校内顾问李志敏和校外顾问廖静文、钱绍武、范曾、刘大为等出席“红楼画展”评奖。活动结束已是晚饭时间,便请大家来到学校餐厅。那是寒冷的12月,涮羊肉的锅子已经摆好,一桌人饥肠辘辘,却都不动筷子,原来几个学生谁也掏不出这顿饭钱,最后还是李志敏自掏腰包解的围。席间,范曾用馒头沾着羊肉汤诙谐地说:“涮羊肉改成涮馒头了”。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2)

李志敏与廖静文、钱绍武、范曾、刘大为等出席“红楼画展”评奖活动

还有一次,美术社请华君武来校作讲座,李志敏代表学校迎接。当华君武早一步来到讲堂门前,李志敏刚从厕所出来,就一边系着裤扣,一边赶上前去握手,他的不拘小节,不由得让人想到庄子的“解衣盘礴”。正是在那次讲座中,学生问华君武敢不敢画领袖的漫画,他机智地回答:“漫画只重题材,人物是谁不是重点。”

1983年7月19日,在北大团委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欢送会。现场,李志敏用如椽之笔,挥毫写下“献身祖国、振兴边疆”八个大字,以此勉励志愿去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工作的22位北大毕业生为边疆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中文系赴西藏支边的胡同学兴奋地接过题词,时任校团委李书记主持活动,《光明日报》在第二天头版作了重点图文报道。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3)

光明日报头版图文报道李志敏出席北大团委活动并现场挥毫

学风是一个学校最为宝贵的治学导向和行为指南。1986年暑期,北大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通过了大力宣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字学风的决定。从此,北大大饭厅东侧,就有了李志敏所题写的这八个苍劲大字,《北京大学校刊》报头旁白上也刊登了这八个字,成为北大人人都秉持遵行的学风。这一年他61岁。由于北大至今尚未明确“校训”,不少人甚至以为这就是北大“校训”。全国政协常委、北大书法所首任所长金开诚就说过:“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雄健奔放,恰如传统书评中常常说到的‘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一直得到我的很高评价。北大校训尤为李先生的精心之作,故而很耐人观玩。”

1990年秋,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开办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慕名走进燕园,李志敏和杨辛、陈玉龙、张辛、季羡林、袁行霈、欧阳中石、沈鹏、钱绍武、康殷等作为主要师资精心授课,欧阳中石和沈鹏上课前还都把讲义拿给李志敏过目把关,研究班举办得非常成功。第二年,又接续办了第二届。学员中有不少人仍是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成为当代书法教育史上一件令人心仪神往的书法“盛事”。

在李志敏的书法生涯中,1992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其总结一生书学思想之经典《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犹如孙过庭《书谱》,是草书手稿与书学精髓壁合的艺术珍品,获北京大学第二届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知名美术史论家、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汪子豆评价:“《书论》为史论中上品,书法人必读。”李志敏生前交待,《书论》再版时,要加英文和日文释文。这一年他67岁。

其姊妹篇《草论——三春堂狂草》,他原已交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计划于1994年出版,后因病重而搁浅。直到20年后的2014年,经多方一再呼吁,这部遗作终由北大出版社付梓问世。北京大学举办了隆重的首发式,李志敏夫人孟昭容、女儿李小菊及其生前故旧、各界友好、师生代表等纷纷出席。该书亦由毛笔书写,兼具书论之真和狂草之美,或狂飚惊落,或蕴藉含蓄,真可谓“狂客风流,落笔精绝”。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4)

李志敏致欧阳中石

还应看到,李志敏的另一面——作为法学家和教育家,同样令人称敬。他曾先后参与上世纪60年代《民法》、80年代《婚姻法》和《公司法》的调研及起草,1983年起,又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招收研究生,并任中国婚姻法学会副总干事、北京大学民法教研室主任,直至1994年初退休。在多年教学研究中,他写就的法学著作被业界视为经典,特别是留下的许多法学讲义手稿,更是兼具极高学术价值和书法价值。他教过的法律专业学生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还成为了著名法学家、大学校长和国家领导人。

中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书画协会会长张辛就特别指出:“李志敏先生独步一时,是书名显于学名或曰书法和学问兼二为一的教授,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

”实际上,在北大校园,除校名、图书馆名、校史馆名分别由三代领导人题写外,其它如:八字学风墙,研究生院,“德、才、均、备、体”五斋,南阁、北阁,中文系、历史系、东方学系、图书馆学系、朝鲜文化研究所等各院系所,俄文楼、外文楼、第一教室楼、第一体育馆、逸夫壹楼、贰楼等各楼牌名,及法学楼建楼铭、各公寓号等,均请李志敏题额。由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大师生便将他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虽然,近年来由于学校楼宇拆建和院系搬迁等原因,有的匾额已看不见了,但这些印记早已化作永恒,深深镌刻在北大人的心里。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5)

李志敏致沈鹏

老校长周其凤就经常感慨地讲:“李志敏先生是在北大校园题写匾额最多的书法大家,值得每一位北大人学习和怀念。”

李志敏爱花,其书斋“三春堂”之名,即取之于自作诗词里的三句。一为“爱花自能笔生春”,花者,炎黄文化、百花事业、先贤师友及其道德文章、碑刻墨宝是也。二为“笑迎春花莫迟迟,花开自有时”,以此自砺与同道互勉也。三为“桃李争发不负春”,喻同游于书艺者,皆天地之桃李也。爱春,迎春,不负春,亦为其一生之夙愿也!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6)

李志敏在三春堂书斋

第2集《风追狂草》

在诸书体中,草书是最能彰显一位书家功力和心性的书体。李志敏常说:“予偏爱草书,犹重书之精神内涵。”作为有真性情的书家,李志敏毕生都在探求草书真谛、追寻狂草精神。其作狂草,满怀激情,提笔之前,先伫立俯视案上之幅纸。一旦意象在胸,遂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毫端,放笔直取,一气呵成。之后,把笔一投,欣然微笑。

改革开放伊始,书法迎来繁荣,也为狂草之兴创造了时代环境。李志敏深刻洞悉书法走向,在汲取赵之谦、于右任等前辈书家碑帖结合经验基础上,率先提出“引碑入草”这一重大前沿性命题,并自觉进行了初创性探索。同时,他应邀走遍全国讲授书论或交流书诣,还参与组织各级书协活动,并担任各级书展评委。从此,李志敏狂草的影响力,也从北大燕园迅速扩展到中国书坛,乃至远播海外。

1980年2月,北京书学研究会就致函李志敏,请其担任“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北京选拔赛评委。同年12月,中国文联派出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日归来,由团长舒同在人民大会堂作考察报告,后任中国书协首任主席的舒同十分看重北大书法的分量,特意叮嘱中国书协筹委会致函邀请李志敏出席报告会,并对书协筹建提出宝贵意见。1981年1月,中国书协筹委会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迎新春书法篆刻展览”,也专门发函邀请李志敏创作几幅书法参展。同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李志敏又受邀列席中国书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继而携陈玉龙、杨辛、赵宝煦、金开诚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为全国中国书协会员最多的高校。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7)

李志敏在北大未名湖

1982年8月,中国书协还将《中国书法史》提纲草案和问题汇编寄发李志敏征求意见,并请其提前准备书面发言,参加拟定于12月召开的编写工作会议。1984年初,北京书协举办成立以来第一次书法系列讲座活动,首场即由李志敏主讲“论书法的神韵”,并聘请他长期担任全市书法比赛评委。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李志敏的书法探索又迈出关键一步,即在碑帖兼收之上,尤重从唐草特别是张旭和怀素两位狂草大师身上,汲取笔法精髓和章法神韵。此后,其狂草变得更加超迈洒逸、大开大合。同时,在书法教育和后继人才培养上,他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1985年,中国科学院举办书法培训班,特聘李志敏和北大燕园书画会同仁杨辛、陈玉龙、周持等为主讲嘉宾,这个班也被戏称为“北大校外班”。同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创立,李志敏与北京书协首任主席、中国书协第二任主席启功及黄胄、何海霞等书画名家一同被聘为教授,李志敏还为学员专题讲授“论魏碑的临习及草书创作”。中国书协第三任主席邵宇,也不时与李志敏沟通联络,交流艺术创作心得。中国书协第四任主席沈鹏,在看到《现代书法艺术作品》一书收录的李志敏狂草后,专门致信评价:“足下此格为全书第一流作品。”

对书法晚辈,李志敏尤为关爱有加、提携有方。1986年河南书协举办“墨海弄潮——河南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作品展”,1987年北京书协举办“北京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两个展览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均请李志敏撰评,并在《中国书法》杂志刊发。中国书协第五任主席张海早年曾多次致信,请李志敏对家乡书法人才予以提点,并向其力荐李刚田、周俊杰的书法论文,后学才俊吴为山、张旭光、王友谊、王镛、唐云来、王少墨、曾翔、何劲松、林信成、魏宝荣、宫双华及电影演员李仁堂等,均时常致信李志敏求教或请赐书作,河南省书协主席杨杰更是视恩师李志敏为书法引路人,曹宝麟、张辛、王岳川、刘小刚、华人德、刘恒、白谦慎、李晓峰、冷溶等在北大读书或工作期间,也都与李志敏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8)

李志敏临马王堆《老子甲本》

1987年5月,中国书协就办好《中国书法》《书法家通讯》召开座谈会,特邀李志敏出席并提出改进建议。同年,李志敏还担任“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在评审期间的创作讨论会上,他又作了重点点评。1988年2月,中国书协党的临时领导小组召开 “中国书协体制改革座谈会”,亦请李志敏出席,并专门征求他对改革中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同年11月,北京书法家协会改选,启功成为名誉主席。在他的郑重提议下,李志敏当选第一副主席兼任评审委员会主任,柳倩、蓝玉崧、谷溪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阳、尹瘦石、吴未淳、欧阳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焕荣、康殷为评审委员。

启功还多次讲:“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的确,引碑入草为碑帖融合之高级形态,其核心就是将汉魏碑风引入草书尤其是狂草之中。由于草书与汉魏碑刻之风貌差别巨大,故引碑入草之实现难度和探索价值无疑均极高。这也许就是启功如此垂青李志敏的内在原因吧。

1989年10月,北京书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行草书赏析会”,李志敏对参评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现场评析,受到与会者好评。同年,在他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明星杯”国际书画篆刻大奖赛成功举办,聘请李尔重、周韶华等任活动顾问,李志敏和汤文选任评委主任。大赛优秀作品汇编《墨彩大观》,由李志敏题名,汤文选作序,王学仲、杨之光等任顾问,该书还荣获年度全国出版物一等奖。接续出版的《名印大观》一书,亦请李志敏题写书名,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作序,也赢得良好社会反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年近古稀的李志敏更为注重“以学养书”,他系统总结毕生书论思想,将碑学之浑穆雄强气象和方圆用笔精髓,自然融入狂草之中,使之从笔法、结体到章法、格局为之大变,其书风愈发朴拙、纯粹,了无挂碍,浑然天成。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9)

李志敏《书论》句

1990年3月,北京首届中青年书法家创作集训班举行,李志敏担任总指导。1991年10-12月,在李志敏的直接指导下,北京书协连续组织三次“参加全国五届书展作品评选及创作研讨会”,并确定送评作品。同年12月,中国书协第三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志敏出席会议并当选中国书协理事。也是这一年,阜阳师大书法专业教授李传周编辑出版《标准草书指南》一书,恳请李志敏为之作序。1992年7月,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门致函,敬请李志敏为北京“紫竹桥”题名,他均一一允就。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是北京书协成立十周年,为了总结十年来首都书法理论发展之精粹,李志敏领衔编写的《北京书法家论文集》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启功题名、李志敏撰写前言,汇集了启功、李志敏、徐邦达、朱家溍、冯亦吾、单国强、叶喆民、王玉池、王镛、熊伯齐等50位享誉中外的老一辈书家、书法理论家和部分展露头脚的中青年书法新秀的重量级论文61篇,这些研究成果均为作者呕心之作,学术品味高,理论性专业性强,在书法界引发强烈反响,无愧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一部集大成的扛鼎之作。

李志敏常说:“德不可伪立,名不可虚成,艺不可诈取,故学书法当先学做人。”其一生孝友温恭、道风仙骨,赢得了一个几乎囊括上世纪后半叶活跃于文化艺术界的“名家朋友圈”。除了之前提到的诸位大家巨匠,常有书信往来的同道中人,还有钱君陶、冯亦吾、谢冰岩、王学仲、刘艺、孙伯翔、刘炳森、刘江、林凡、钱绍武、门成烈、王景芬、夏湘平、杨再春等,这些书信本身就是研究当代书法史的鲜活文献。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10)

李志敏为《标准草书指南》撰序

盘点20世纪书坛,以草书名世者,莫过于右任、毛润之、林散之、李志敏等人。但于(右任)、林(散之)二人草书均属小草范畴,尚未进入狂草领域,毛体草书虽有狂草气势,却夹杂了较多的行楷书结体。

李志敏则走“纯草”路线,他取法汉魏、引碑入草,填补百年狂草史空白。即使其信手拈来的随心之作,都无不彰显章草风神、唐草气度和大草格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枯笔连绵”技法,并将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笔在连续“中锋”绞转之中不散、不断、不弱。正如实力派书法家、书法史论家寇克让所说:“李志敏的‘枯笔连绵’冠绝古今,历代书家鲜有触及。”同时,李志敏还突破“连绵体”的常规,开创了另一类狂草体式—— “散点书” ,每个字犹如“点”的散步,每个线段都有“缩线变点”的趋势,整体看一幅作品则像是点的舞蹈,丰富了当代草书的形式和风貌,具有开创性。

诚然,狂草历来是“小众”艺术,并呈现“淡化实用性、凸显艺术性”的历史发展趋向,自然会伴随“难认读”、“看不懂”等问题,所以,缺乏高深书法修养,不精通历代草法符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读懂李志敏狂草。即使像赵朴初这样的书法名家也曾感慨地说:“我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其狂草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观时,却感佩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甚感神品也!”

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了狂草,就选择了寂寞。狂草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却是揭示书法家内心世界的“密电码”。1994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志敏为辽宁佛学院首任院长王前教授的诗词集《晴空鹤吟》撰写的书评——《诗情到碧霄》。四天后的4月12日,李志敏驾鹤西去。他临危在病榻轻轻自语:“走,走,戴上眼镜,穿上风雨衣,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也许,弥留之际,他心中的远方,仍是畅游于狂草的自由大化之境吧!

第3集《鹤翔世界》

这是一张用钢笔在笔记本上手绘的古代欧洲文明分布图,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等曾经叱咤风云、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古代帝国,在地中海四围星罗密布,一目了然。后面这张,则是用圆珠笔手绘的阿拉伯文明分布图,地中海、黑海、红海、里海、波斯湾等清晰可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古文明发源地跃然纸端。这两张手绘地图的作者,正是李志敏。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11)

李志敏手绘古代欧洲文明分布图

与同时代其他书家相比,李志敏无疑是具有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的书法巨匠,其不仅在书法史上,以引碑入草书风,填补20世纪狂草史空白。而且在国际书法交流史上,也以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的独特优势和博大深邃的国际视野,开改革开放时代书法交流之先河,推动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传播。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中美建交后,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李志敏的好友赵宝煦赴美讲学的机会增多了,他总是喜欢将李志敏书法礼赠友人,令美国朋友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有时在美时间长,从国内带来的书作送罄后,他又不得不几次致信李志敏,拜求一再赐写,每次竟达五至七幅之多,并由专人寄送美国。为了表达钦敬和感佩之情,赵宝煦回国后还特意到安徽为李志敏购买、定制宣纸,一时传为佳话。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12)

李志敏手绘阿拉伯文明分布图

社会学家雷洁琼、法学家罗豪才、数学家丁石孙、哲学家张岱年、历史地理学家候仁之、东方学家季羡林等学界泰斗,也都十分仰慕和推崇李志敏的书法造诣,并将其书作当作赠送外宾的佳品。一次,雷洁琼、候仁之就请托赵宝煦致信李志敏求赐书作,信中写道:“雷洁琼与候仁之二位教授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会议,拜恳我兄书写唐诗小屏条三张。雷老久闻大名,殷切嘱我转求。大笔一挥,感盼之至!”张岱年后来也亲笔题词评价:“李志敏同志是书法名家,兼擅书论。他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他的书论亦多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

1988年3月,李志敏应邀赴美讲学。期间,他在华盛顿大学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民法的演讲,也与美国艺术界进行了广泛交流。他时而以法学家身份出现,时而以书法家身份出现,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有位美国人不理解,怎么可能把严谨的法学研究与浪漫的狂草创作集于一身呢?实际上,历代书法大家鲜有“专职”从事书法创作的,几乎都是将军、官员、学者、文豪等,往往还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李志敏也是这样,除了法学泰斗和书法大家这两种身份外,还工诗文、擅绘画,并有深厚的国学根基,正所谓没有任何阅历匮乏者和学问浅薄者可以成为书法大家。

李志敏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应邀赴美展览,深受各界好评。其武昌艺专同窗、国画大家汤文选就曾几次致信,与他沟通关于赴美举办“汤文选、李志敏、周韶华书画展”等文化艺术交流事宜。后来,这次展览和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中日书法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后,两国间的书法交流十分活跃。1981年,小林抱牛带领日本书道学校代表团访问北大。李志敏率燕园书画会同仁热情接待,并在北大临湖轩和勺园分别举行了座谈和笔会,沈鹏、柳倩等校外书法家也参加了活动,双方由此也建立起长期的互动交流机制。

1985年,李志敏曾率北大书法家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为期双旬。在日期间,代表团拜访了位于大坂的“香风书院”,会见了井口东葩女士,双方进行了友好交流。李志敏还为“香风书院”创作了一幅草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并在诗后题跋:“愚于初秋访日,与香风书院东葩女士相会于大坂,乃一生幸事。书此祝香风书院之书道如鹤翔碧空,誉满扶桑。”两人自此也建立了深厚友谊,不时书信往来交流书艺。1990年春节,东葩女士再次致信李志敏恭贺新春,并回忆起当年大阪晤面情景,信中写道:“非常感谢在香风会时你送的这首诗,希望1990年有好的国运。”李志敏与香风书院的交往,亦如盛唐时期两国文化交流之风韵延续,可谓中日文化,美意千年。

同行老友、曾为中国书协首任主席舒同撰写首次个人书法展前言的陈玉龙,对李志敏的书法造诣更是钦佩至极,他多次讲:“人们常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是美、都是戏、都是艺术:我谓:李氏一运笔、一挥毫、一笔一画、一点一撇都是美,都是佳作,都是艺术。谚曰:“真积力久”“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揆诸梅氏李氏,洵非虚语。”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观赏李志敏书作后,也连声赞叹:“李志敏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草书被认为是继毛体之后中国最优秀的草书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著名文学家池田大作介绍,日本创价大学书法部多次到访北大,李志敏均率同仁进行了热情接待和深入交流。他还积极推动北京书协与日本开展书法交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日书法艺术作品联展”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1990年4月,日本友人小野寺逢仙来中国举办书展,中国书协委托北京书协秘书长苏适致信李志敏,请其为展览题辞。1993年10月,中国书协还在日本武生市举办“中日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也专门致信,请李志敏创作两幅精品书作赴日参展。

随着中日书法交流的深入开展,李志敏狂草在日本声名鹊起、影响日隆,不少人都将其与同样在日本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草书家林散之并称为“南林北李”。日本社会实业家冈松庆久,多年热衷参与中日民间交往,并在多所中国高校设立奖助学金项目。1992年,他出版自传《播种》中文版,李志敏欣然题写书名。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13)

李志敏书法

李志敏还积极推动中韩书法交流。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早年经常以学生身份致信李志敏求教或沟通艺术问题,在1992年3月的一封信中,他就写道:“您在南朝鲜(韩国)影响甚大,前书道理事长也撰文介绍过……如您能写一封信给南朝鲜(韩国)书总理事长,请他在中国艺术展开幕时能予以惠临指点当更佳。”在李志敏的引荐和协助下,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组织的这次展览取得空前成功,李志敏的参展书作也受到重点关注。在1992年7月的另一封信中,吴为山又介绍说:“您的大作由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带到汉城(首尔)展出,据主办的樊学川先生讲:‘过问者特多,影响很大’……南韩(韩国)中央电视台、中央日报均作了报导。”此外,韩国著名书法家金炳基对李志敏的书法造诣也十分叹服,专门敬题八字书评:“引碑入草,独臻胜境。”

李志敏也十分重视内地与香港、澳门的书法交流。按照香港树仁大学、澳门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办学的安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志敏多次到两地讲学,同时也有了更多与港澳艺术家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李志敏在港澳等地也留下不少珍贵墨宝,受到各界同仁的高度赞誉。

熊秉明,是法籍华裔艺术理论家,对中国书画均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现当代中国墨坛,他最关注的画家是潘天寿,最欣赏的书家则是李志敏。他早年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草书创新者极少见?”1999年,在他回国举办个人艺术巡回展来到上海时,学生叶清将李志敏的《书论》及狂草作品拿给他看,熊秉明忍不住反复品鉴,不无感慨地说:“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

纵观李志敏的书法之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之前,遍临诸体百家,志图取法汉魏、引碑入草,书作既雄且媚、大墨淋漓,但碑草融合尚未完美。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悟透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章法一气贯通,颇具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将碑之笔法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容“豪放姿纵”和“苍茫雄浑”之意象,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试看百年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即可上一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则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深厚根基做到了。

国内感人的纪录片怎么做(纪录片文案狂草书家)(14)

李志敏在高山之巅

2014年4月,为学习研究宣传李志敏书法艺术、推动中国书法传承发展,“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宣告成立。研究会聘请中央宣传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及周其凤、杨辛、张振国、张辛、王岳川、吴志攀、王浩雷、刘小刚等为顾问,任命巩献田为会长,郭志全、叶元生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了表达感佩之意,王忍之亲书《李志敏赞》:“熔诸家狂草於一体,极具自己面貌,当能无惭前人。著书论草论为标志,彰显独特见解,可以启发后学。”这也许是对李志敏书法人生的一个精准诠释吧!

李志敏生前常说:“我不在乎现在,在乎三百年后”。作为引碑入草的首倡人和开创者,李志敏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其探索价值或功在开端,或尚待来者,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也不管书风怎么变换,他的意义都是永恒的,必将浓墨重彩地铭刻在20世纪书法史上,璀璨夺目,光芒万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